《烧纸船》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3

《烧纸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3先让学生观察小实验,再有条理地具体说说小实验的经过,最后写成一篇观察作文。让学生观察教师做实验,说说实验的经过,这都是为写一篇短文作准备的。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学生观察老师做烧纸船小实验时的思考题。第1题明确实验的名称和实验前的准备。第2题是重点,这次作文能不能写得具体而又有条理,就看这一题有没有想清楚。如果学生已经搞清了这次实验的步骤,每一步实验是怎么做的,那等于理清了这次习作的思路,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第3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是难点,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个物理现象的原理。

训练目标

1.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一次科学小实验的经过。

2.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

3.初步懂得这个小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用一张有一定韧性和不透水的纸折一只纸船。

2.常识课做实验用的铁架台一个。

3.酒精灯或蜡烛一支、清水一杯。

1.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

(1)老师准备了什么?同学’们心里怎么想?

(2)老师就来做一个“烧纸船”的小实验,你们感不感兴趣?

(板书课题:烧纸船)

2.教师做演示性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实验前布置观察任务:实验分几步?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教师边做实验边有意识地按观察任务及时提醒。

3.展开讨论,教师小结。

教师提问:

(1)你觉得这个实验怎么样?

(2)实验分几步?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小结:实验分三步。第一步,架好铁架台,做好纸船,把水倒在纸船上,把酒精灯摆在纸船下面。第二步,点燃酒精灯,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纸船的变化。第三步,火苗舔着纸船的底,可就是烧不着,后来热气冒出来,最后纸船里的水开了。

4.口述实验过程。

(1)看着板书,让学生把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2)用上“先……接着……最后……”把实验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

(3)评讲学生口述内容。

出示习作要求:

a.有条理地具体叙述实验经过。

b.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教师小结:在叙述实验过程的时候,还要对同学的语言、神态加以描写,这样才能说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自由练习口述。

5.口述实验准备、实验道理。

过渡:这篇文章除了把实验过程写具体外,还要写实验准备、实验道理,这样才能使文章完整,有头有尾。思考:

(1)实验前老师做了哪些准备?

(2)想想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仍什么科学道理?

思考题1:

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板书小结:实验前老师准备了一只纸船、一盏酒精灯、一个铁架台、一杯清水。

思考题2:

教师把“想想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科学道理”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a.实验后,纸船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b.纸船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c.纸船没有燃烧跟船里的水有什么关系?

d.如纸船里的水烧干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小结:不光是纸,凡是物质燃烧都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着火点,因为纸船里有水,纸船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里的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水吸收了热量后慢慢蒸发了,就是刚才实验时看到的白姻,所以尽管纸船架在火苗上,仍然达不到燃烧的温度。如果纸船里的水被烧干,纸船就会燃烧。

口述实验准备,实验道理。

6.按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道理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烧纸船”这一实验。

7.学生试写。

第二课时

1.学生习作。

教师适当指导,特别是中下生。

2.交流,评议。

(1)指定不同层次学生谈自己写的作文。

(2)师生共同评议:对照课后三个思考题的要求和板书,围绕文章是否条理清楚及用词造句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评价。

(3)指导修改。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修改以后,抄写作文。

拓展阅读

1、六年级数《圆柱的表面积》

一、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二、策略

1.创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新知。

三、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算方法。例3是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例4是让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厨师帽的用料,使会运用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使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算方法。

六、具准备:

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

具准备:

易拉罐、白壳、剪子

七、过程

(一)创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师,要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评析: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情景,很容易激发生的求知欲,激活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来做卷筒呢? (有的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生能拆开盒看个究竟,说明生对知识的渴望,生是在自主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问题?

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算方法: S = 2 πr 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评析:生在师创的情境中,由生得出结论,又让生验证,极大地发挥了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使生个性得到发展。)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评析:师让生合作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

课件出示例四,读题明题意,生试做,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第16页第七题,生试做,全班交流。

讨论: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小结,谈收获。

八、板书

=2πrh+2πr

2、《孟子语录》

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使用说明和发指导:

1、生自渎课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生能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考对自己的启示。

3、课前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交流。

材助读: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家、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派大师,史称“亚圣”。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一种精神。

预习案:

1、给带点字注音。

熊掌( )兼顾( )舍身( )选择( )

2、辨字组词。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 ( ) 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选择——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舍弃—— 真理——

5、解释下列词语。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义: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古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细细品读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读指导:要放声读,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遇到的需要给大家提醒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老师同交流。

探究案:

探究点1:怎样理解成语“舍生取义”的意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认真读古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圈出重点字词感悟,作批注,争取课上精彩交流。)

探究点2、全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训练案:

1. 填空。

(1)《孟子语录》节选自《 》一书,这是一本记录 的书。

(2)《孟子语录》以 和 喻,告诉我们 的道理。舍生取义的含义是 。

2.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

3.完成《配套练习》的《孟子语录》一课。

名言积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课外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着一群大大小小的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费,把孟轲送去上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习,终于成了儒家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3、《孟子语录》

习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家、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习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

一层是一个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生的道德建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习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烧纸船》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052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