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黑暗料理随笔
在家里一直都是老妈做饭,今天老妈出差,可我和老爸的一日三餐总要解决啊,没办法,老爸只好下厨了。这个从来不进厨房的老爸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饭菜呢?我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老爸却自信满满地说他是特级厨师,饭菜做得可好吃了。我觉得他肯定是在吹牛。
“开饭了!”一阵锅碗瓢盆敲打的声音过后,终于开饭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厅,看到的却是蓬头垢面的老爸。瞧,他的近视眼镜变成了“墨镜”,头发被烧得卷起来了,衣服上满是油渍……
再看看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哎呀,那都是些什么呀!老爸说好给我做的红烧鱼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红烧肉末”,完全看不出鱼肉的模样,黑得像炭一样;土豆丁炒碎肉变成了土豆泥,碎肉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西红柿鸡蛋汤变成了“西红柿鸡蛋团”……真是*啊!只剩下面条了,这卖相还挺好,看上去和老妈做的差不多,味道应该不差吧!我拿起筷子夹起一根面条尝了一下,马上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说:“这简直就是钢筋加水啊!”
“有那么難吃吗?”爸爸拿起筷子,夹了些鱼肉尝了尝,“挺好吃的啊!”我也夹了点肉末放进嘴里:“你这还是红烧鱼吗?这是红烧碎肉渣啊!”
老爸说:“你的要求怎么那么多,有吃的就不错了,将就着吃吧!”我咬着“黑炭”,喝着“菜血”,嚼着“钢筋”,唉,真是无法下咽,这简直就是“黑暗料理”嘛!
老妈出差回来,听了我的描述,不住地笑,而老爸还在念叨:“新手上路,多多指教!”
拓展阅读
1、小班老师教育随笔心得
画画时间是我们班宝宝比较开心的时间,每次上完课宝宝们都问我:“王妈妈,现在让我们画画吧”“当然可以啦”听到我的话语,孩子们特别高兴,似乎画画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可是今天我有一个不同的发现:
孙雅琳小朋友好像在图画本上写着什么?去瞧一瞧,好奇心让我蹲在她的身旁,只见宝宝正在写自己的名字,后面还有长长的数字,奥,原来是在写联系方式,于是我问:
“宝宝,为什么这上面有那么多的小朋友的联系方式?”
“因为这是我们以后的联络方式”
“老师,我也有”
,我这里正在设计”
小朋友纷纷跑过来说着,于是我就问:“为什么这样做?”
“以后不见面时可以打电话......”
“老师,以后我可以回来看你吗”
孩子们的行动让我为之一振,没想到孩子们这忙在意离别,这么在意在一起的时光,这么珍惜身边的朋友,更让我高兴地是我们班的孩子是一群有爱的孩子......这几天的网速实在是太不给力了,昨天还是一样上不去网,所以也没给科进更新博客,这个时间段网速还可以就赶紧给科进记录一下喽,前天晚上科进写了作业,声母两遍,韵母、整体认读音音节各写了一遍,昨天晚上把剩下的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遍写完,又写了生字:木、人、大、天、口、日、山、干各两个,完成的还可以!
洗澡,睡觉,还是自己一个床,睡得很香,因为白天在奶奶家没有午睡的缘故哦,我在家他还能午睡,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没人能管住他让他午睡呢,唉,愁人呐,还是得午睡,不然回到幼儿园又得适应好几天呢!
希望科进这个短短的假期过得开心哦!
2、小班老师教育随笔心得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异常感兴趣,并且进取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资料,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仅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经验证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趣味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简便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进取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我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完美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并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我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我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能够做和教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我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3、黑白的天心情随笔
白天日子没有着衣衫,裸露着天,裸露着地,让太阳晒晒,免得潮湿和生虫子。夜里穿上了黑大挂,然后沉沉睡去。
清晨,白天醒了,光着亮亮的眼,人起来干活,借助白日的光明。人的眼睛无法穿越黑夜,也就不能看清长在自己身上的手和脚,什么事也做不了,闭上眼睛,让黑暗聚集,厚实,胶凝,压迫着自己的躯体。人是行成了深深的习惯,以至于只要遇上黑色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人死以后活人把他们在世间最后停留的地方挂上黑纱,妆扮成黑色,是活人对*的最后叮嘱:好好安睡,不要再醒来。眼睛要到白天才活,滴溜溜地,左顾右盼,无法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不敢直面天上太阳,眩目,照射得太透彻,任何细微都会纤毫必现。人不喜欢太透彻,有点模糊最好,与难得糊涂近义。白天的日子过得有些忧喜难分,纠缠纠结,与夜间的静止、停止大相径庭。
太阳每日按时的从东方向西方走,经过世间每一个山岗和河流,照耀每一棵树和每一丛野草,越过每一个人的头顶。天穹是大时钟,太阳是指示针。不管人的心事如何,太阳照着它的计划行事,在夜晚来以前准时落进西边的山下去,然后对世间的一切不闻不问,让黑幕徐徐地笼罩人世,不管你那时白天该干的事干没干完,如果想着再干,那就得给自己寻找光明。灯是人对于夜的反抗挣扎,但黑暗从四周紧紧的包围,逼压着灯火。夜有巨大的力量。
一个白天到底要干些什么,没有想明白,慌慌张张,糊糊涂涂,乱手乱脚,没有想明白就决定甲乙丙丁。结果错误连连,后悔不已,想起来就汗颜。什么都轻易背叛,教训转眼就忘,包括光荣与羞辱,于是第二个白天又重新开始犯糊涂与错误,变得更不可收拾。有时候就想,白天不好,夜晚好,睡觉真不错;可是天空的眼总是在一定的时候要睁开,总是把一半的时间让人在世间光着眼昏头昏脑,只有在你感觉到累的时候再给你一个黑色睡眠,好让你第二天又如此如此的没完没了。
没有白天什么事也干不了,有了白天,人也就有了没完没了的烦恼。于是有人选择黑暗,把眼睛永远地关闭,同时也关闭思想、欲望。如果这叫自绝于人世,错了,完全是自绝于自己,一个白天连着一个白天让他(她)受不了,与人世无关,人世有什么错呢?
那么,你关上眼睛,好了,虽然是白天,太阳在头顶。
4、小班老师教育随笔心得
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肖宇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地提醒他说:“坐好了,不然杨老师和小椅子都要生气了。”虽然我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被坐在肖宇左边的袁司彦听见了,只听她小声嘀咕着:“老师又生气了。”
袁司彦的话让我的心弦猛然一颤。是啊,想想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确把“老师要生气了”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时不时地就要说一次。袁司彦的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孩子犯错时我不再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而是简单地用“老师要生气了”这句话来制作孩子的行为?也许是因为我表露出“生气”这种不良情绪时,孩子总是会立刻安静下来吧,我居然下意识地把“生气”当成了维持教室次序的法宝!现在想来,这种方法虽然能立收实效,但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幼儿认知、社会性的发展都存在着不良的“后遗症”。
孩子不是因为觉得我有道理,而是慑于我作为教师的威严与气势。且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教师,因为我只会“生气”。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不能以理服人?为什么不能做好情绪的自我调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幼儿呢?我试想换一种方式,如对孩子说:“肖宇快坐好吧,蓝猫不是说小朋友要坐直,不然脊椎就要变弯了么?”也许这样一样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昨天开始教育活动前,我拉过肖宇和袁司彦,诚恳地对他们说:“谢谢你们的提醒,老师下次再也不会‘生气’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