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自己的未来诗歌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3

设计自己的未来诗歌

却发现方案五彩斑斓,设计自己的未来。

我想乘飞船摆脱地球的束缚,

在宇宙中徜徉信步。

去看火星耍酷,

去看木星肃穆。

去叩响外星人的门户,

与他们和睦相处。

当外星人问我从哪里来,

我自豪地说

“我的家乡地球就在不远处!”

我想去探索诸多谜团,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想知道百慕大为何总失踪船?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大脚猿

是谁留下麦田怪圈

古玛雅文明曾经有多么璀灿,

为何却昙花一现

诸多问号在我头脑中盘旋,

等待我成为探险家后一一察探。

我又想做一名音乐家,

创作出的音乐将你陶醉。

用音乐使人们不再吵架,

用音乐停止他们的谩骂。

用音乐使他们彼此关爱,

用音乐使他们之间隔阂不再加大。

用音乐使他们载歌载舞,

用音乐使他们的手相连,

说一声:我们做朋友吧

到那时已不需要我这个音乐家,

因为音乐已遍地开花,设计自己的未来。

那时已没有战争,

那时已没有争吵,

有的只是和平,

有的只是一个博爱的天下。

我又想提起笔把文章拟,

展示我的心灵,

道出我的心境,

把文字与灵魂结合在一起。

阐释道理,

传播真理。

把人们污秽的头脑清洗,

让思维清晰到底,

去迎接美好的晨曦。

未来有千百种可能,

只有通过努力方能实现。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

是如此一道难题。

拓展阅读

1、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及反思

1、通过想象、借助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并积累写花的四字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走进那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德国。

2、齐读课题。抓住“”、“别人”读好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有一句能全面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那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

4、板书:奇丽 奇特 从字面理解,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非常美丽;与众不同)那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

二、品味“奇丽”

1、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词语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齐读

3、同学们,你们都划了哪些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

4、预1: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美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师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理解“花团锦簇”:让学生说说所想到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成簇地紧拥在一起,非常的华丽。)借助图片形象化理解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结合图片理解。这里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样的画面,你还想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呢?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

(4)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景色奇丽?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花不仅美而且还很多。(是啊,这里从数量上去写花的美丽)作者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在这指什么?花多得眼睛看不过,在这里它还包含着观花者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

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生:一下子把所有美丽的花都看完,但唯恐眼睛看的东西有限,看不过(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5、还有其他词语吗?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应接不暇)

6、同学们,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多媒体出示图片)师配乐讲述: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谁能用朗读表达的情感。

指名读,学生评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

三、随文练笔

刚刚我们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等词语,从形态、颜色、数量上感受到花的美、多,此刻,让我们将这几个简练的词语化为具体的内容,写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

四、感受“奇特”。

1、刚刚通过想象练笔,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那奇丽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多么奇丽的景色!”那这与奇特的民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找出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

3、(出示)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在屋里看到的是什么? (花的脊梁。)

(2)理解“脊梁”(花叶、花茎。)

(3)联系养花实际,谈谈养花目的

(为了好看/为了净化空气……是啊,咱们养花是为了看美丽的花朵)

4、 德国人为什么要看花的脊梁呢?如果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吧。

5、 (课件出示第二段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正是这样)

(1)读对话。”

(2)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怎么样?生答:很正常。

(3)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了?──“莞尔一笑”。(红字出示)

莞尔一笑,怎样笑?同桌互相莞尔一笑。对,微微一笑。

这样莞尔一笑笑出了房东的什么?“善良”,你说,“淳朴”。说得多好!

6、在德国是不是只有这位女房东是这样的奇特?你还从哪得知,大家都这样。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又看别人的花。

(1)师:是啊,正是这样。正是怎样?

(2)分析境界

过渡:师:正是这样,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又看别人的花。”

7、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生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课文字并板书)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什么意思?(值得仔细琢磨体会)

(2)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德国人乐于助人;很高尚!)

(3)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

8、小结: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挖掘“美丽、奇特”的深层意义

1、过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样的奇丽的景色,这样高尚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从哪能看出?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美丽指什么?作者认为美丽的东西很多,除了花以外,“美丽”还指什么?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2)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美丽的东西。

(3)回读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读课题,深化情感

这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同学们记住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读课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一种伟大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二读课题。

1、想要对德国有更多的理解吗?那我们就要翻启这样一本书——《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

2、《重返哥廷根》,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相信读完之后,就会对他的思乡梦有更深的了解。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形态)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色彩)

花的海洋(数量) 我为人人

2、《遇见知的》读后感梦想照亮2015

学业中学甘满霞

最近看了班主任伍老师推荐的心灵修为书——《遇见知的》。本书是台湾知名女主播张德芬书写的身心灵小说,以主人公若凌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通过若凌与一位老人的对话将心灵思考、人生哲学深入浅出进行了剖析。让我心里有很多的触动!
为什么我们总不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我们似曾停下脚步内心里真正的感受?我们是否有那么的了解?我们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金钱?名誉?地位?权势?得到了的东西是否有预期的那样快乐?总是在的潜意识中误解、沉沦,追求着种种角色扮演的被认同感。书中老人说:“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痛苦是你创造出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是啊,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在工作、生活中我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因而不断的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当每次得到后,喜悦总是那么的短暂,内心依旧迷茫、痛苦。也如书中若凌所言:“活着好累!”,此书老人的话让我蓦然惊醒。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也不知道真正的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我,人所以受苦的根源就是于不清楚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在我读书的城市,那是一个节奏步伐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拥挤,速食店到处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战中。那是一个躁动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个人都追求。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妇,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然而在不愿意的时候,为了演好这些戏份,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因地地戴上一些面具,正是这些面具遮住了真实的我。当然还有我们那种小我的虚荣心也会让我们失落我。然而也不是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很难找找到真我了,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性和灵性的生活指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朋友,同事初步认识我,因为我们周围吸引的人和事物,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带着一定的能量震动和我们的震动频率相近。

虽然这本书我只看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真的体会到了她能净化心灵,安抚浮躁,悲观和欲望,她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简单叙述,将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禅宗佛学等等思想显得有些粗浅,但更好让人感悟理解。她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动还原、水落石出。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心态决定一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骨干班主任学习,才不会辜负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3、的我教案

课 时:1 课时

学习领域:.应用

学习方式:主式为主

这节电脑课,我根据我校教学实情,将作业内容为贴、画,这样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制作材料简单易得,作业形式新颖。可以培养学生的构思、、创作能力。而电脑制作,以后有条件的话会另行择上。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和目标:学会应用“”功能进行创作构思、学习为的创意寻找合适的素材。学会按照的创意对素材进行加工、组合。

2、隐性内容和目标:通过创作引发学生对的美好憧憬,激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素材上进行大胆的创意。

教学难点:如何辅导学生将的创意很好的表达出

教师用具:范例,教材

学生用具:教材、剪刀、胶水、寸照、图片等。

教学流程:谈愿望、说实现方法、了解知识、明确目的、制作、评价

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活动1:引导学生谈谈的愿望,讲讲为什么?

活动2:说说将怎样去实现它?

(学生回答)

意图】引发学生对的美好憧憬,激发他们实现目标的激情。引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实施部分:

、欣赏教材上的作品,说说教材上作品哪里吸引你?怎么做到的?

(学生分析、回答)

2教师介绍电脑美术,介绍图像处理软件中图层的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电脑美术相关知识。

3.教师归纳“的我”在现实中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在本课中可以“快速实现”,但需要发挥创意,能充分结合人物形象与周围环境,形成个性鲜明,趣味性强的作品。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明确知识点。

4欣赏照片拼贴作品范例,欣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利用像片和图片怎样实现理想呢?

①怎样选择合适的图片?

②用哪些方法可以制作?

教师小结:创作贵在能结合的创意去寻找适合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创意的组合,形成作品。

可以用的照片去拼贴,也可以手绘。

意图】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及表述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意图,明确学习目的。

三、练习部分:

利用的照片和图片创作出一幅合成画。可以采用拼贴、贴画等形式。

教师**辅导。

意图】培养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用泥造型表现的能力。

四、评价小结部分:

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围绕作品的是否生动、有趣,制作是否有精细,构思是否创新,是否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性建议。其实,我们的愿望最终还是应该靠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目前,就是好好学习!

4、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及反思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的体会写下,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在家里的时候,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点击查看更多设计自己的未来诗歌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054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