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4

《智子疑邻》原文赏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评论:

从邻人的老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这一层不说。这摆明了是批评主人家不对,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

其实韩非本意倒非批评“智其子疑其邻”的主人家,这则寓言见于《说难》篇,意思是劝说别人是何等的困难,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是被韩非当做一个事实接受的,所以他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那些能够有助于让别人听取自己意见的注意事项。交浅不可言深就是注意事项之一,所以韩非这则寓言的本意是批评富人的做法——因两人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被韩非当做事实接受的“薄者见疑”,在今天有更加技术化的解释。“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的说法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因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导致交易费用的迥异,从而影响每个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韩非子在《说难》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今天信息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对方说真话,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最终与对方达成契约。

其实除了*,没人能够批评失窃者的怀疑。因为*知道究竟是谁干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破案之前不能说三道四。而韩非子讲故事很缺德,最后没说案子破是没破。这怀疑就一直都很合理。“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这案子交给美利坚、不列颠、俄罗斯或者爪哇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不怀疑*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律意识差。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拓展阅读

1、《欧阳炯·江城》花间词 注释 评点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照江城!

①金陵:地名,今南京市的别称。岸草:即岸边的水草。②落霞:指晚霞。③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他们均在南京建都,故并称六代。④逝波:指一去不返的流水。⑤空:徒、只。姑苏台:亦作姑胥台,台名,在江苏省吴县姑苏山上,相传为战国时吴王夫差所筑。⑥西:指西施,战国时越国美女。⑦江城:临江的城郭,这里指长江畔的金陵城。

这是一首寄寓了作者兴亡感慨的怀古词作。

开篇头三句写景。起句四字“晚日金陵”,交代了怀古的时间与地点;接下来九字三字一顿,描绘金陵黄昏之景,岸草为平视所见,落霞为仰视所见,流水为俯视所见,井然有条;而流水 “无情”,引发了下怀古的主旨。接下来三句便由景入情,抒发了六代繁华随波而逝的感慨。末三句又由人事而返归写景,写月照江城,这是化用了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的意境来作反衬,深寓了物是人非的喟叹。但巧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实景的观照上,而是将战国时期吴越之际的月儿牵来江城照临,“姑苏台”与 “西镜” 的意象又将读者的思绪引到了李白“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的意境之中。这种时空的跳跃,使怀古跨出了江城金陵的就事论事,获得了综括整个历史兴亡的宽广度与纵深感。《栩庄漫记》称道 “此词妙处在 ‘如西镜’ 一句,横空牵入,遂尔推陈出新”,正是此意。而陈廷焯以为全词 “于伊都中饶蕴藉”(《大雅集》卷一),亦确为中肯之论。

2、《辛弃疾·南乡》翻译 评点

诗词鉴《辛弃疾·南乡》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当如孙仲谋!

【鉴】 这是辛弃疾又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六月,辛弃疾再次被启用为绍兴知府,次年三月又改任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是与金人对垒的江防重地,历史上又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辛弃疾多次登临位于长江南岸的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了《永遇乐》 和这一首《南乡》 词,怀古伤今,感慨系之。

上阕主要描写北固亭附近的风光。

首两句一远景一近景。举目远望,中的神州故土在何处?满目苍茫,哪里看得到?满眼能看到的,只有北固楼周围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此时南宋与金国划淮河为界,而金兵却常违约渡淮南侵,镇江成了南宋的第二道防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出于朝廷利益,所以主张抗战的辛弃疾被换任到此。他登上北固楼,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何处望神州” 即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也非我所有了。这突如其来的开篇一问,振聋发聩,声可裂云。想当年,镇江一带金戈铁马,北固楼周围的 “满眼风光”,历史的烟云迷漫在迤逦的自然山水中,这不禁引起了辛弃疾 “千古兴亡”之感,因此,第三句再来一问。这句问语纵观了千古成败,其中意味深长。四五句词意一转。往事悠悠,英雄漠漠,只有这无尽的长江之水依照旧时那样滚滚东流而没有尽头。“悠悠”者,既指往事悠远,又指时间漫长和作者的思绪无穷。

下阕聚焦于名噪一时的英雄孙权。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英雄人物。下阕前两句描述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方,奋发图强,争战不息,英姿勃发。史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东吴,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霸一方。二十七岁时赤壁之战大破曹兵,更令人折服。作者在这里既突出了孙权的“年少” 有为,敢于与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的胆识,又突出了孙权 “坐断江南” 的盖世武功和不断在征战中壮大的气概; 暗中又反衬了南宋当朝武鼠辈庸禄无能与苟且偷安。接下来两句作者把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大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的第三次设问说: 天下的英雄人物谁才配称得上是孙权的敌手呢?接着他马上自问自答: 只有曹操和刘备两人。大家都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吴国最弱; 曹、刘、孙三人才,孙权也在曹、刘之下。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夸张用笔,实际用意在借凭吊雄据东南一方的历史人物,将其拿来与偏安东南一隅的当朝统治者作一对比,讽喻南宋无明勇武之君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见于尾句。

史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稳坐军中,显得威风凛凛,乃叹曰: “生当如孙仲谋,刘景升 (刘表) 儿若豚犬耳!” 一世枭雄的曹操,年纪比孙权大得多,说话口气也大得多。但他明显是敬佩和赞扬敢与自己抗衡的孙权,而耻笑和辱骂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给自己的刘表之刘琮。曹操的一褒一贬,使对立的两种人物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的两种人吗?但作者在这里只作正面章,而对刘琮这个反面角色却不予道破,留给读者去联想他的潜台词:那些主和的当朝者,不都是刘琮之类的猪狗吗? 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像歇后语一样十分巧妙。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两句意脉相承,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与刘备堪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 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要像孙权这个样呢! 真可谓曲尽其妙,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因而尾句在思想深度上的蕴含也更为丰富。南宋人之所以艳羡孙权,实在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小朝廷实在太萎靡太庸碌了! 三国时代的孙权能在江东称雄于一时,而南宋时代经过了好几个皇帝,竟没有一个像孙权的人! 所以,曹操这句“生当如孙仲谋” 的话,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实在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全词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慷慨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不失为千古绝唱。

3、辛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翻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现了七八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像人物所处的环境。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更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富有鼓舞人们投入战斗的魅力。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好“名”的。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土壤,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词人驰骋想像,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想到自己空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可怜”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往复唱和。这首《破阵》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这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徐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切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沈德潜指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其命意与辛词迥异,但布局却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点击查看更多《智子疑邻》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152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