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公主一样被宠爱生活随笔
1.因为害怕,所以流泪
“死丫头,你今晚不要进来了!”
我几乎是夺门而出,转身面对被狠狠关上的门我也不甘示弱吼了回去:“不进去就不进去,谁稀罕!”
“妈妈,让姐姐进来吧。”弟弟替我说着好话,我几乎能想象到他拉着妈妈的衣角一脸小心翼翼的样子。
“不要管她!”我打断了弟弟。
我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默地听着里面碗筷碰撞的声音,电视里的灰太狼嚷着要抓羊,最后连灯也熄灭了。
我突然很害怕,但是又不敢敲门,只能抱紧双腿死死地咬着手指不让自己哭出声。
静谧的夜晚,我没有看到氤氲的雾气,没有闻到稻香,也没有听到远方传来的蛙鸣。
只有我一个人,又饿又困。
“姐姐,”迷迷糊糊中有人推我,弟弟从衣服兜里像变魔术般地掏出个鸡腿递给我,“这是我留给你的鸡腿。”
我咽了咽口水,接过来狼吞虎咽。吃着吃着我又哭了起来,弟弟慌忙过来拍我的背,说:“姐姐别哭,我偷偷让你进去,妈妈不知道。”
“我作业还有好多没有写。”想到这我哭得更凶了。
“那我陪你,”弟弟想了想,拿出一本《哆啦A梦》一本正经陪我坐在旁边,“快写吧,写完睡觉。”
我擦擦眼泪,点了点头。
充电的台灯渐渐暗了下来,我起身找插头,转头发现弟弟已经睡着了,拿在手上的书摇摇欲坠。我抽走他的书,小心地推了推他让他到床上睡。
“嗯,”他揉了揉眼睛,打着哈欠钻进了被窝里,“姐姐你快点写。”
看着还有一半空白的卷子,突然就没有写下去的力气。今天到底为什么争吵,我也不知道。我与那个女人几乎每天都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起来,她似乎总是看不惯我。我时常在想她到底爱不爱我,不爱我为什么还要把我生出来。
还好,我有一个会疼我的弟弟,几乎十岁的差别,可是他总是比我懂事许多。他很少哭,而我几乎是从小哭到大,就像眼泪不值钱一样,说流就会流下来。
我曾把他在超市里弄丢过,偏偏我还没有知觉。直到广播里响起寻人启事,我没有听清说的是谁。我下意识看了眼身边,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弟弟已经不在旁边。我惊慌失措,站在原地又开始哭。
旁边打扫卫生的阿姨问我,刚才说的是不是你弟弟,快点去看看哭什么?
我才想起来去找他。售货员不管他,他一个人蹲在那玩。我叫他的名字,他抬起头叫姐姐。本来好不容易止住的泪又崩了,我跑过去抱他,面无表情的售货员指责我这么大人为什么不看好弟弟。
我没敢说话,低头匆匆地拉着他走。
我问,你怕不怕?
不怕啊,姐姐你丢*了,就知道哭。他拉着我的手,笑容依旧明媚。
我沉默地低着头继续走,当时我真的好害怕,因为害怕,所以哭啊。
2.所谓报复,从来都是最幼稚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早餐像往常一样放在了桌上,谁也没有提起前一晚的事。
那个时候是高三下学期的五月,冷战就这样形成了,时间长到甚至一直到高考那两天我都是一个人。
我和几个不太熟的同学分到了别的学校,带队老师是教我们化学的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头。可是那天他却笑着对我说好好考,还有个不太熟的男生也对我说考试加油并给了我一块巧克力。
我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儿地傻笑。
那个时候的我总是特别容易感动于来自于别人的一丝丝善意和温暖,却总是对身边最近的爱视而不见。
第一场考试结束,我低头匆匆从那些翘首以盼的家长堆里钻过去,坐在*上看着路上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有说有笑。
我抱着书包安慰自己,只是考试而已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到底还是失落的。
“考得怎么样?”饭桌上妈妈问我。
我低头吃饭,不想说话。面对她的又一次追问,我忍不住心烦意乱,索性一摔筷子,“考得很不好,你再把我赶出去啊!”
弟弟拉我的袖子,我扯开了。妈妈看着我,大概被我突然发作给惹生气了,她说:“那你不要考了。”
委屈抑或怒全部涌了上来,我把碗挥到地上,拿起书包就跑了出去,不管弟弟怎么叫我都没有回头。
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真的有弃考的冲动,似乎那样我会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可是如果真的这样做,报复的究竟是谁呢?简直是最幼稚的想法。
那个中午,或许你会看见一个穿校服的女生一路摔摔打打地走着,后面远远地跟着一个愁容满面的中年妇女。
可是我不知道,我自始至终没有回头,也就没有看见妈妈被汗湿透的衣服以及晒得干裂的嘴唇。
3.我不想长大,因为你会老
高考结束,并没有多大的欢喜。什么通宵,什么狂欢统统都没有,我安静地呆在家里辅导弟弟做功课。
唯一变化的是,我和妈妈吵架变得少了,但是依旧很少说话。
弟弟说,你填个近一点的学校吧,要不然我会想你的。
爸爸也打电话说,丫头啊,不要跑太远,会想家的。
我不说话。实际上我真的有想过填一个特别远的地方,让家里的那个女人永远看不到才好。可是最终还是没有。
开学前一天,收拾东西的时候又吵了起来。简直莫名其妙,我皱着眉把衣服狠狠地塞进行李箱,近乎冷笑着说:“以后你就看不到我了,不用嫌烦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做出那个表情,但是我确实是做了。
妈妈看着我,嘴唇动了动终究什么都没有说。看到妈妈的眼神,我愣了一下,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仅仅是越过了她收拾起了别的东西。可是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都忘不了她的眼神,饱含着怎样的情绪,失望以及悲伤。
第一天晚上,我开始想家,那个明明我时刻都想逃离的家。半夜我听见有人在哭,很小声。然后那个人下了床跑去了阳台,她哭着喊,妈,我想回家。
外面的灯光照进寝室里,在天花板上隐隐约约看不真切。我翻了个身,把脸埋在了枕头里。我也想回家,可是我该打给谁呢?
想家不过前几天的事,后来的我被新生活的自由所吸引,也逐渐忘却了想念。假期的时候和离家远的室友到处走走停停,世界那么大要去看看。
弟弟打电话给我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忙。”我正陪着室友过生日,蛋糕糊了我一脸。听着弟弟失落的声音突然有些愧疚。到底是有多忙呢,只是没有真的去挤出时间罢了。
原本还兴致高昂的我瞬间没了激情,因为我突然发现我甚至不记得爸妈还有弟弟的生日。
冬天的时候,手开始生冻疮。可是厚厚的毛衣羽绒服,除了自力更生没有人会帮你洗。冷水刺激着手上的皮肤,我突然想起妈妈的手,似乎她的手也总是生冻疮,可是她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痛。
耳机里在放周董的《听妈妈的话》,他唱: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
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
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
可是,我突然不想长大,因为妈妈会老。人生在世只是刹那之间,然而我从来没有珍惜之前的那段时光。
4.曾经,我不懂你的爱
爸爸说:“**很想你,以后多打电话回家。”
“哦。”我低低地应了一声。
“你啊,”他叹息了一声接着说,“真是不懂事,就知道和**吵。我记得当时她生你的时候差点难产,医生都说不要孩子了,可是**她舍不得。”
他说:“快点长大吧,早点让**过上安稳的日子。”
小时候模糊的记忆已经所剩无几,我记不清我妈是怎么哄我睡觉,怎么教我说话,怎么教我走路。或者因为自私,我从来就没有试着想过去回忆,我记得的从来只是她对我的不满。
我在书上看过一句话:最真实的爱,是将自己的生命灌注在别人身上,看到他成长带来的喜悦。我的母亲,怀胎十月生了我,给了我她最好的年华,甚至是一辈子。
我为什么还总质疑她爱不爱我呢?
一次放假,我提前到了家。饭香味老远就能闻到。我站在门口听见妈妈在训偷吃的弟弟。
“这是给你姐的,不许吃。”
“你姐打电话了吗?要不要去接?”
弟弟吃着东西,含糊不清地说:“没有,姐姐都那么大人了,不会丢的。”
我鬼使神差地又背着包走了,我幸福得想大笑又想大哭。坐在街边的石凳上平稳了情绪然后才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地推门。
“我回来了。”
妈妈看了我一眼,哦了一声。弟弟扑向我,说:“姐姐我想死你了。”
我想起了高考后暑假的某一天,在那个闷热潮湿的储物室,我偶然撞见了小时候的记忆。密封的铁盒,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发鬓已被汗水浸湿,我低着头,汗水就流进了我的眼里,辣得眼睛疼。
里面是我小时候的东西,以为丢了的玩具娃娃,做工粗糙的千层底,画得歪歪扭扭的全家福……
原来都被好好地收藏着。我曾经一直羡慕着别人,他们总是被数不清的温柔包裹,可是现在才恍然,我其实也一直被宠爱着,像公主一样。
她免我惊,免我扰,免我四*离,免我无枝可依。她不会轻易地说爱我,却会在日常里把我照顾得好好的,一针一线一点一滴,为我织就漫长时光;她会骂我,但只是不想我做错事,想让我做一个明媚的人,不倾国不倾城,但是始终姿态优雅。
还好,为时不晚。
拓展阅读
1、一座城一个人生活随笔
人说,能记住一座城,是因为与这座城有关的一个人。
这座城,是新城,从新城望回去,就望见一座旧城。于是,也就望见了一个人。
这是庄浪县的水洛城,水洛这个名字比庄浪要古老,也比庄浪更多了诗意和厚度,不仅仅因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遍布水洛川,更多是因为一个人。每年的正月十二,在华夏炎黄子孙举国欢庆春节的余韵里,庄浪人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节日,这个节日比春节更多了祭祀和怀念意义。千百年来,每当这一天,庄浪人就会不约而同地从千里八村徒步而来,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祀庙会。他们把春节期间传统的马社火、舞狮子、走旱船等文化活动与这场庙会结合起来,老少参与,妇孺上阵,阵容庞大,气势恢宏,全民共缅。这一切,全都是因为这个人。
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座城里,平凡的生活淹没了多少人与事,悲与喜,绵绵不息的水洛河冲刷尽了大大小小的攻伐,起起伏伏的人生,而唯有这个人,在一辈辈人口耳相传的记忆里,历久弥新,愈显高大。城起于蛮荒,因人而生,有了人群,就有了防卫和守护,内心的恐惧不仅仅是因为风雨雷电、虎豹狼虫,更多的是因为你浮我沉、你死我活的较量。沿着水洛河,回溯它的源头,起初我们看到的是几个民族三三两两杂居的景象,其后看到大批汉人避祸逃难纷至沓来,有了人群,慢慢就有了水洛亭的建制。因为刘邦——这个发迹初期的小官亭长,让人们记住了“亭”这个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水洛起于亭,才有水洛河,西汉中期,发源于关山向西流淌着的南北洛河,孕育了水洛川的富饶和美丽。所以,因水洛河而有雏形的水洛城,南北洛河相交之处千百年来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洛川*文化中心。
没有城的时候,就像没有边际的旷野,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一切都是大家的。一旦有了城,圈定了你也圈定了我,就勾起了城外人的欲望,觊觎的目光不断挑起摩擦出火花的战事,可怜的水洛城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一块可口的蛋糕,各个民族你争我抢,兵戈四起,白骨露野。直到北宋庆历年间,吐蕃崛起,长期占领水洛城,阻断了秦州和渭州的军事呼应和往来畅通,让文气十足的宋王朝头疼不已,不得不选用了年轻的悍将刘沪出兵收复水洛。于是,这个上千年来在百姓的肩膀上定格成塑像的人物就登上了水洛的历史舞台。
这个人的出现让水洛和它的老百姓的命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陈兵水洛川口,先是利用吐蕃内部分歧苦口劝降,之后因对方背信弃义而不得不先礼后兵。突变骤然而起,让他重新认识了无信义立身、变幻无常的蛮荒之夷。他痛下决心,身先士卒,义无反顾地出兵讨伐,大破敌军,并乘胜追击吐蕃军至庄浪朱店。水洛大捷,打通了秦渭两地阻塞,无论是作为商道、粮道,还是作为战略推进,都让水洛走出了孤岛一样的禁锢,贸易得以往来,经济顺利流通,各族安好,百业兴旺,人民开始过上了和谐安定的生活。从此,他与水洛不可分割,休戚与共,也因之被朝廷提拔,升任内殿崇班,为正八品武官。也是因为他,水洛城的扩建才提上了皇帝的案头。他连上两书,陈述利害,一意建城,不料却在朝野上下造成一场有名的“建与不建”的大争论,继而上升为不同政见的激烈*,史称之为“争水洛城事”。在这场*中,他因为坚持己见,谋水洛城前途和水洛人命运而身陷牢狱。幸而宋仁宗慧眼,深入实际调研后,认识到水洛城的重要价值,也认识到只有他才能镇抚得了水洛川的蕃民。在刘沪的不懈努力和同见者的奔走呼吁下,他得以出狱,重出江湖,被起用继续筑城。几经周折之后,水洛城终于筑好了,但刘沪违抗军令的罪名难逃责惩,终因冒犯上司而遭到了降职处分。不过,这于他,已无怨无悔,功成则身退,是贤达者最好的归宿。
这个人,在水洛*只有几个月,却在几个月内,获得了后人万世敬颂。他被奉之为神灵,祠庙遍布,香火绵延,才有了正月十二万民聚集水洛城的迎神纪念活动。如今,在庄浪县城紫荆山顶,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后人仿造宋水洛城修建了一处“宋堡”,并以塑像的形式生动再现了英雄纵马驰骋的伟岸形象。当我漫步山巅,流连于空荡荡的宋城时,历史风云顿时激荡于心中,大音稀声,厚德载物,多少年过去了,是什么像烙印一样印在了一代一代水洛人的心上。所谓政声人去后,一座城,记住的是一个人,更是一种从政*的价值取向。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不在于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后世人的心上。为民请命,不计得失,不顾生死,是宋城和这个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写在大二的第一天生活随笔范文
很久都没有这样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了,今天是进入兰大的第370天,又一批学弟学妹们抱着对大学的无限憧憬走进了兰大。回想着当初的自己,带着稚嫩的心绪,带着家人们的嘱托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踏入了这片荒凉的土地,陌生的地方,加上高考失利后的无比痛苦,虽然有些胆怯,但对人生的美好规划还是占据了自己那颗一向好胜的心!转瞬之间,一年的时间匆匆流走,树上的凤凰花又开,校园内曾经青涩的我们就要成为别人的学长了。。。。。
不知道多少年了,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天带着她到海边去看看,去阳光沙滩,去看海潮激起的浪花。。。。。遗憾的是,她还是去了她梦里的川大。一个人的日子会孤单,来了兰大,来了西北,发现自己更加深深爱上了那首《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的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我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能够带她来看看西北的辽阔,看看这里冬天大片大片的雪花,她不知道吧——这晶莹的大大的雪花片就像她的笑,那么纯,那么甜……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碧水原无忧,因风皱面”——这个暑假,生平第一次当了别人的老师,终于明白老师究竟对于这个世界有多么的重要,25天的执教生活,结识了一帮可爱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感谢他们带给我的那份难舍的记忆,离别不是结束,是我们重新相聚的开始,那些流泪的弟弟妹妹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哥哥在兰大默默的支持你们!
数不尽的牵挂和道不尽的真情像一座山,“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大的校训告诉我,路在自己脚下,沿着这座山一直往上爬,终归会到达心中的那座山的山顶!我清楚,我不能再浑浑噩噩的生活,剩下的三年不能再安逸的享受,我没有资本,更没有理由!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
3、生活随笔作文900字初中初一作文
一觉醒来,生活依旧,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让我的生命在不经不觉中一逝而去。各种挑战的结束又是另一个开始。
我走在茫茫人海之中,忽然感觉一阵真失落。我活了这么多年,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付出汗水,得回痛苦,值得吗?希望一次次落空,失败却接踵而来,
使我不禁对生活渐渐失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有的人*,他还活着——我虽然活着,却仿佛*无异。
我觉得自己好像一只蚂蚁,在匆匆而过的人流中彷徨、无助,被生活压迫着,充斥在我生活之中的全是偏见与自私。我默默而艰难地想往前爬,地面是湿的,我的心也是湿的,哦!那是泪,那是血,在我新中悬成一条线,很长,很长……
下雨了,人们争相找地方躲雨。我笑了笑,也许只有现在我才能享受一下短暂的清净。雨越下越大,雨点打在地上化成了水花,不停地打着转,使我迷惑。我撑起一片叶子,为自己撑起一片绿色的世界。雨还在下,狂风一吼而过,把我仅有的叶子抢走了,也许叶子要随风去寻自己的梦想罢了。我无奈的摇摇头,正欲离开,一滴雨点打下来,困住了我。我拼命的挣扎,难道我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不!
突然,我若有所思,冷静下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片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现在我不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了吗?我何必居安思危呢?
雨慢慢小了,风也停了,避雨的人群陆续散开了,轻盈的云扬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我曾听说太阳有无数只手,每只手都留下了千奇百怪的指纹,每只手都养活了一个生命。太阳的手向我扬起,水珠渐渐小了,我不管刺眼的阳光,愤怒地瞪着太阳——它竟然把我唯一的乐土都抢走了。
天又暗了,也许是我的控诉成功了。我的却突然动弹不了了,眼前骤黑,一股寒意包围着我。我知道,我的生命该划上句号了。但我没有一丝遗憾,相反,我很自在。终于,我沉沦在冰冷之中。
“看这蚂蚁多傻,宁愿活活淹死也不逃走。”
“哈哈……”
这是留在我耳边的最后一句话。
我是傻,我是渺小,难道大千世界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我吗?
忽然,我感悟了,我的生命对于世界,不过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罢了。
愁或起,生与死,都是我自己。
一个生命的结束不过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再见了,我的世界,等着我的回来……
4、不落一个生活随笔
印象中,老家范家窑是个偏僻贫穷的湾子。
以前,湾里都是泥巴路,还有长港河将两岸相隔。村民们建房子,要用机动车把建筑材料送到河岸边卸下来,再装进木船,运往对岸,然后,从船上一块块搬到岸上,再一担一担往家里挑。
一路颠簸,折腾的不光是人力和时间,建房师傅拿砖兴叹:“找不到一块有棱有角、四方四正的好砖啦!”
十五年前,全省推广公路“村村通”,范家窑修路的事得到大力支持,按政策拨款17.6万元。建一条3米宽近2公里的水泥路需要50多万元。“不够的,我们捐款。”湾里人积极响应,隔壁村湾的乡贤能人和村民也慷慨解囊。但最后仍存在十多万元的缺口。“缺的部分,我垫上。”承担道路施工的范中林,父辈是老**员,受家庭影响,他也热心公益。眼见资金成了“拦路虎”,他二话不说,把自己这些年赚的血汗钱贴了进来。
2006年底,祖祖辈辈日盼夜想的水泥路,总算通到了范家窑的湾头。去年,相关部门负责人几次到范家窑调研,经过多次协调,争取“四好农村路”补贴资金,加上社会捐资筹资,将原有的水泥路加宽一半,成双向车道,延伸至2.5公里,沿路安装护栏、路灯,建造绿化带。循环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实现与周边各湾水泥路对接。
今年,端午节前,怀着思乡之情,我驱车回范家窑,兴致勃勃地游览完湾里宽敞的马路和一排排亮丽的农家小别墅,便去看望细叔。
细叔家里一贫如洗。四年前,细娘中风,还是大伙儿凑钱帮忙交*费。细娘虽保住了性命,但不能说话,不能自理。
正碰上细叔用轮椅推着细娘出门,他赶忙让我进屋。站在他家大门口,我惊诧得说不出话。原本近60平方米的破瓦房已装修一新,屋顶全部换上新水泥瓦,阁楼板崭新,内外粉刷,泥巴地铺上了水泥,家具也都干净光亮。
细叔满脸笑意地对我说:“你细娘坐的这把轮椅是村支书范中林送来的。*帮我重新装修了房子,还给我家办了低保,给你细娘办了大病*救助,医药费可报销百分之九十。村里还支持我在家开了个小卖部,每月也能捡几个零花钱。你细娘现在状况比以往好多了。”
说到这里,细娘冲我直点头,“噢!噢!”她激动地笑着、嚷着。我知道她想说什么,因为那正是我想说的话。
从细叔家出来,我去看望叔伯大哥。侄儿多年前病逝,老俩口带着唯一的小孙子生活。当我沿着湾里循环水泥路走时,正看见他在扫马路。
他拉我去家里坐坐。原先垮得不成样子的旧房已维修一新。“村里把我家列为精准扶贫户,花了几万元钱帮我重新装修房子,还给我安排了公益岗位,清扫湾里的水泥路面,每月八百多块钱,还负责文物保护,每年千把块钱。”大哥满怀感激地说,“能关照的村里都想办法关照了,我带着种点田地,日子过得也算宽松,你就放心好了。”
告别了细叔和大哥两家,我离开范家窑到先台村七组去看望妻弟。他得了胃癌,去年,准备申报低保,但经“大数据”核查,发现他家有十余万元存款,所以没有批下来。这些存款是老两口多年来拼死拼活、没日没夜在田地里劳作换来的。他总说,趁身体健旺拼几个钱,不然老了靠谁呀。哪料到,他刚把田地流转出去,就检查出了胃癌。一场大病把银行的存款也折腾没了。
“好在村里及时给我申报了大病*救助和低保,医药费可报销百分之九十左右,我还是参战参核退役,每月也有几百块钱补贴,后期*和生活都有了保障,我只管好好配合*,不用再担心其它的了。”他大病初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
离开先台村前,我专门去村委会拜访了回乡担任村支书的范中林,对范家窑的路和三家孤寡老人的扶贫成效表示由衷赞赏。他叫会计抱来一大本扶贫台账,介绍道:“我们不仅是修范家窑的路,去年全村共修路16公里,主路加宽,支路延伸到每户门口,都设有路灯、防护栏和绿化带,达到全村亮化、绿化、美化。像你细叔那样的低保户全村有26户89人;你大哥那样的精准扶贫户共有91户153人;你舅弟那样由不算贫困而变贫的贫困户已经出现了2户,我们正在跟踪帮扶和申报救助。”
这次回乡,我耳闻目睹精准扶贫使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在扎扎实实推进精准扶贫,不折不扣地落实**的要求,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