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春天的古诗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4

形容春天的古诗及翻译

春天,不像夏天那样热情奔放,可春天是温柔的,醉人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形容春天的古诗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其全文诗句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登科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昔日*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掩映于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

《忆江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全文诗句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相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仅隔着一条长江,从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座山而已。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全文诗句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其全文诗句如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春晓》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拓展阅读

1、朝子·咏喇叭原文、赏析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注释

2.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3.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4.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5.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6.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

7.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8.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

9.眼见的:眼看着。吹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10.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11.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1、 《朝子·咏喇叭》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9]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创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2、2021年最新高阳台·桥影流虹赏析赏析朱彝尊的

上片写少女怀。词的开头三句“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深”,写故事发生地,点和季节,生动地描绘了太湖之滨的江南景色。接着词人以“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两句展示她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诉说的心态,她独处楼阴,心事无人理解,而又羞于表露,不免黯然伤神,低回肠断。然而这里揭示的,还只是这位少女初步的心态,下文两句乃作深层的展露。“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羊车”,词人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这位少女陷身于不能自拔的眷恋。游丝既系不住那人所乘的车子,也无法请人用青禽为她传情表意。她的怅惘之情,只有埋藏在深沉的苦闷之中,内心世界无由吐露,“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她最难忍受的是叶元礼离去之后,便是望穿双眼,日思夜梦,都见不到那人的影子,日复一日,长期的单恋,终至一病不起,魂归离恨之

下片写叶元礼还情,换头“重来正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写叶元礼复见少女之时,少女已玉体冰凉,香魂风散。这里的“朝云”、“明珠”、“紫玉”,均为极富传奇色彩的象,用来比喻殉情的少女,十分贴切,同时也为叶元礼抒写了对少女深切的悼念之情。下一韵“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桃花两度,崔护喜结良缘;而叶元礼,“复过其门”,见到的却是死不瞑目的少女,个中的巨大苦痛,实在震撼人心。“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一“怕”一“盼”,用笔极尽曲致之妙,写尽叶元礼对少女的一片深情。叶元礼希望长堤附近凡触目处都是红心草,以寄托他对少女难已的哀思,这“草尽红心”的愿望能否变为现实不得而知,故尔只能愁苦地吟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这刻画明皇贵妃生死恋情的名句被朱彝尊化为“碧落黄泉,两处谁寻”。而且词句与白原句的情思也完全一致。

这首词用典圆熟,其中许多典故被融在词句之中,非明指不见痕迹。

3、夜喜雨注释

夜喜雨》是唐名篇之一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夜喜雨注释文,我们来看看。

唐唐代人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这两句意谓满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

描写久旱后夜喜降好雨滋润万物的美景。

八句,四联。首联,“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统领全,赞美雨懂得农家的需求,应农时而降,透出喜悦之情。

开头用一个“好”字来赞“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说它“知时节”,一个“知”字,点出了,写活了雨。是万物复苏的生长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应需而降,你看这雨该多么好!当乃发生的“乃”字,是“即”的意思,“知”和“己”前后互为呼应,使人油然而生赞美之情,面对有灵性,善解人意的雨,人不禁发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仍运用拟人的手法,从正面细致的描绘了夜喜雨随风而至此,润泽万物的情态,“潜入夜”和“细无声”相匹配,不仅表明雨是伴风悄悄而至,同时表明雨是有意润物,是无意讨好人们的欢欣。其中“潜入夜”的“潜”和“细无声”的“细”字,用词精当恰切。所谓“潜”是风轻而不狂;所谓“细”是指雨蒙而不骤,有了风轻雨蒙作铺垫,才能产生“润”。这一“潜”一“细”二字,是从听觉角度写出雨绵绵,无声无息轻轻润物。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雨中夜色。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都是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喜的是雨意之浓。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江村夜雨图。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想象之笔,写雨润物之功,描绘明晨雨后百花盛开的胜景。

“锦官城”指的成都城。在城中住过织锦*而得名,人将“锦官城花重”刻意用倒装句式表现“花重锦官城”,变被动为主动,使句平见奇,奇中见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个“重”字境界全出,花受雨而湿润,显得饱满凝重,生机盎然;雨袭花而不见零落,倒觉绮丽婉媚,楚楚动人。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雨过后的特有景象。待到明早去看吧,整个锦官城会变成花的海洋。

人企盼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然题目中那个“喜”字在中没有出现,但笔笔却在写夜喜雨。一喜时,如期而至;二喜雨润万物,悄然入夜;三喜雨景奇观,雨意甚浓;四喜雨霁花艳,花满锦官。

4、不第后赋菊原文、赏析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到秋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

⑴不第:科举落第。

⑵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⑶杀:草木枯萎。《吕氏秋·应同》:“禹之时,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⑷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1、 于海娣 等.唐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9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中,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人即赋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从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待,呼唤**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风暴一旦来临,*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香阵”。“冲”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的记载,此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5、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原文赏析赏析

年代:元代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作者简介]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曾任杭州路吏。病卒,葬于西湖灵芝寺。他是元代后期著名的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说他“名闻下,声振闺阁”。艺人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写过杂剧18种,现存《倩女离魂》等8种。《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6首,套数2套。

[注解]

钱塘:杭州,曾为南宋都城,为歌舞繁华之地,这里用南刘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

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宋玉曾写《高唐赋》,叙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中与巫山神女欢会。

疏棂:大格子窗户。

缥缈:隐约。

梨花淡妆:女子装束素雅,像梨花一样清淡。

兰麝:兰香与麝香,均为名贵的香料。

①歌罢钱塘:用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渚纪闻》记载她的《蝶恋花》词一首,词中有“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之句。钱塘,即杭州,曾为南宋都城,代歌舞繁华之地。

②赋罢高唐: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相传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其欢会,见宋玉《高唐赋》。

③罗帏:用细纱做的帐子。

④疏棂:稀疏的窗格。

⑤缥缈:隐约、仿佛。梨花淡妆:女子装束素雅,像梨花一样清淡。此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带雨”意。

⑥依稀:仿佛。兰麝:兰香与麝香,均为名贵的香料。

窗儿半掩,幽深的梦境朦胧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刚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欢会在高唐。夜风吹入轻罗帐,透过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着纱窗,面前隐隐约约出现了她淡雅的象,仿佛还能闻到她那兰麝般的*。这一切都唤起我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此曲写梦中与情人幽会,醒来后茫然若失的情景,表现了对情人的刻骨相思。作者的构思很特别,他细致地绘声绘色描述梦境中幽静美妙而又凄寂的景物。曲子写梦境,写幻觉,惝恍迷离,虚实相生。全曲感情真切,辞藻华美。结尾三句反复咏叹,尤见其一往情深。

梦本身就有惝恍迷离的意味,何况是“幽梦”;“幽梦”后着“微茫”二字不算,前方还以“半窗”作为限制。这一先声夺人的起笔,绘出了朦胧、悱恻的氛围。两处“罢”字,见出梦影残存,言下有无限惆怅。使用钱塘歌、高唐赋两个典故,并不表示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是*或仙鬼,仅说明男女双方情意绸缪,而这种欢会除了梦中以外,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机会。人故示朦胧,是为了留护这种只有两心才知的秘密细加品温,却也显出不能实实在在地占有的隐痛。

前文是似梦非梦,半醒不醒。“风入”的三句,渡人觉醒,迎接人的是现实世界的一片凄清。“罗帏”、“疏棂”、“纱窗”,同风、爽、月这些清晰切近的感觉印象搭配在一起,是对“幽梦”的反衬,含有人独处独宿的孤单情味。再入梦已不可能,他却执著地追寻着前尘旧影。缥缈的幻觉中得以如愿,不仅如见其人,而且如闻其声。“梨花淡妆”、“兰麝*”,补出了“半窗幽梦”的内,见出幽梦的可恋,也见出人的多情。有色有香,却“缥缈”、“依稀”,这种幻觉正反映了梦境在心灵上留下的强烈刺激。当然,妆而淡,香而余,似实似虚,若有若无,这本身就说明了醒后的追忆与梦境的感受已存在着偏差,不用说梦境与生活的实情更是相去甚远。作者虽是不露声色地平静叙出,字外却存着无限的怅惘与伤心。

末尾三句,“唤起思量”不言而喻。“待不思量”是由于思量太苦,也是人故作铁石心肠。因为“怎不思量”,爱情的力量岂能抗拒!三处“思量”,经历了一个“一无一有”的曲折,通过这欲罢不能的一笔,更见出了人的一往情深与愁绵恨长。

这支散曲题目为“梦中作”,当然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不过从全篇内来看,当是出梦后回忆时所作。看来这并非作者留梦心切,神智惝恍,产生了错觉;而正是所谓“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无题》),才故意给它披一件“梦”的外衣。人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但下的至情、深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清人乐钧有首《浪淘沙》,其下阕不约而同,恰恰可以作为本曲的缩影,故抄录于下:

“昨夜枕空床,雾阁吹香。梦儿一半是钗光。如此相逢如此别,怎不思量!”

点击查看更多形容春天的古诗及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27565.html

热门阅读

  1. 大学教务处工作计划
  2. 关于泪划过你的心的心情随笔
  3. 实验小学课改的工作总结
  4. 201年迎接中考的祝福语
  5.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祝福短信
  6. 201年鸡年物流公司新春贺词
  7. 烟雨桂林3000字作文
  8. 采购面试自我介绍
  9. 看守所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10. 201年浪漫妇女节祝福语
  11. 秋学期班主任工作室的工作总结
  12. 同学结婚祝福语大全
  13. 感恩节短信祝福语
  14. 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15. 《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议论文阅读答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