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王绩唐诗全诗赏析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是隋唐时期诗人王绩的诗作。全诗以思故园、问故园、意欲回归故园列句成章,脉纯利润清晰、篇法圆紧。
旅泊①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②俱握手,破涕共衔杯③。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④。
【注释】
①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未能归乡。
②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
③衔杯:喝酒
④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王绩由隋入唐,大业(605-618)间举孝廉高第,授秘书正字。武德(618-626)初,待诏门下省,百无聊赖,或问:“待诏何乐?”他说:“俸禄太少,又很寂寞,但日有美酒三千,还是可以留恋的。”这种孤寂苦闷,无所事事的生活环境,常常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样,一旦遇上可以诉说衷肠的乡人,那久已蓄积的感情,就犹如开闸的蓄水,一发而不可收,要得到尽情的宣泄。这首诗就是诗人旅居京华,待诏门下省时,遇乡人朱仲晦所作(《全唐诗》卷三十八载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诗)。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乡,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多,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如《天问》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显得不板滞。
王绩这首诗大约曾受此前乐府诗《门有万里客》(曹植)、《门有车马客行》(陆机)的启迪。曹、陆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乐府解题》,府诗集》卷四十引)。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又大不相同,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以往读者总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它还有疑义要“相与析”。譬如王绩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人,他在两朝都做过官,而隋文**京师(长安),隋炀**东京(洛阳),唐朝又定都长安,那么,诗题所说“在京”,是哪个京呢?又如王绩的籍贯, 《唐诗纪事》说他是“绛州”人;新、旧《唐书》本传说他是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又说他是“太原祁(在今山西省)人”;《全唐诗》卷三十八所载“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说“我自铜州来”,又容易使人以为他是“铜州”(唐属渤海**,其州在今镜泊湖以南地区)人,那么,他的“故乡”究在何处呢?还有这“朱仲晦”在较早的记载唐代诗人的文献中均无记录,他究竟是不是“唐”人,是不是王绩的“乡人”呢?假如不弄清王绩的生平事迹,此诗的写作年代,就无法去回答它们,也不能说已全读懂了这首诗。
王绩一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据他的《游北山赋序》、吕才《东皋子集序》和杜淹《文中子世家》的记载,他家在汉代定居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迁徙南方,北魏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已居住五代,所以他应为唐绛州龙门县人。《清一统志》对河津东皋村的方位有具体介绍,应当说王绩所思的故园正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更不会是榆关之外的“铜州”,所谓“朱仲晦”是王绩的“乡人”,完全出于误会,因为他就是宋人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第一首诗就是《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关系到此诗写作时间和背景。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绩生于公元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十二岁时曾在京师见杨素、薛道衡。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应举、任官。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待诏门下省。公元624年(武德七年),薛收卒。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御史身份弹劾大臣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压抑,王绩以“脚疾”罢归。吕才《东皋子集序》说他“贞观中以家贫赴选”,岁余又“挂冠归田”。《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写于这两次归田之前,而以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的可能性最大。那时他离家多年,人已四十出头,虽非老人,却容易产生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所以诗中说“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王绩的归隐并非故意与新兴王朝不合作。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过,“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唐诗杂论·类书与诗》)。正因为那时大多数诗人都致力于绮靡的诗歌创作,王绩等少数诗人的清新质朴的作品就更显得可贵了。
刘禹锡曾称赞王绩“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王质神道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的确,盛唐时代的一些写田园生活、写朋友亲人真挚情谊的名篇都能见出王绩文风的影子。读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时,读者很自然地会想到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拓展阅读
1、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②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③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④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⑤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⑥平戎策就,虎豹当关。⑦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⑧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⑨
【注释】 ①丁酉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②“神州”两句:典出《晋书·桓温传》。西晋时,王衍任宰相,正值匈奴入境。王衍清谈误国,丧失许多国土。桓温责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的字)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神州,古称中国。陆沉:大地无水而沉,比喻国土为外敌占领。青毡:典出《晋书·王献之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后因以“青毡”为*文人故家旧物之代称。此借代中原失地。③北州:指北方。东帝江山:战国时,齐湣王称东帝,自恃国力,不审时势,后被燕将乐毅所破。此处喻岌岌可危的南宋。④刘表坐谈:三国时,曹操进攻柳城,刘备曾劝荆州牧刘表袭击许昌,刘表不听。后表为坐失良机而懊悔不已。曹的谋士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三国志·魏志·郭嘉传》)。深源轻进:典出《晋书·殷浩传》。东晋殷浩字渊源(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深”)。殷浩虽都督五州军事,但只善于谈论,徒负虚名。前秦符健死,殷浩想趁机收复中原,用羌人姚襄为先锋。姚叛变倒戈,殷浩仓皇弃军而逃。⑤江沱(tuo驼):代指江南一带。江:长江。沱:指长江支流。《诗经·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沱。”⑥鳣(zhan沾)鲸失水:语本贾谊《吊屈原文》:“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受制于蝼蚁。”鳣鱼和鲸鱼都是体积巨大的鱼。⑦“平戎”两句:平戎策,指抗金条陈。“虎豹”句:语本宋玉《招魂》:“虎豹当关,啄害下人些。”⑧渠:第三人称,他或他们。“更剔”句: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剔:挑。⑨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功臣霍光等十一人的肖象于麒麟阁上,以表扬其功绩(《汉书·苏武传》)。
【译文】 中原国土沦丧于敌寇之手,已经百年,久久不得恢复,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可叹北方的众多豪杰如今已寥若晨星,难以相遇;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如落日西风,危在旦夕。像刘表、殷浩辈或坐谈保守,或用兵冒进,皆常使恢复大业受挫于瞬间。伤心国事,我深感年年如严冰封合,处处似风冽刺骨。那些文武大臣,热衷和战之论,令人难解纷扰。他们耽于宴乐也未必能长久偏安江南。可叹我空有建功雄心,而无用武之地;想上书陈述治国大计,然奸人当道,君子不察。真是小人无谋,难振人心啊!其实国事还可有所作为,所以我夜里常常挑灯看剑,矢志为国杀敌。难道只有武将才能报国立功,而一介书生的肖象就不能在麒麟阁上出现?
【总案】 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大军举兵南下,进攻蜀、襄江、江淮等地,宋军战多败绩。其时南宋朝廷已*不堪,军心动摇,人心惶惶,国政近于倾覆。陈人杰身处国难当头之际,一腔热血有志抗敌。他审时度势,痛恨祖国大好河山沦陷,慨叹有志救国解难的豪杰志士存之寥寥,对当政者或是空谈软弱,或是轻率冒进也流露出极为怨愤之情。作者身为布衣儒冠,却也深夜不寐,挑灯看剑,渴求以身殉国,为国解难。全词格调凝重,气势回旋往复。词人寄慨于现实,既感痛国势危殆,前途渺茫,又不甘沉沦,欲以奋进。词作融古今史事为一体,从深沉而博大的历史反思中,激发起词人不平之情。起*问,语调低沉;结拍反问,则气势扬起,前后呼应,颇能见出词人的激情。
2、王昌龄《出塞》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这两句是说:这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时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这漫长的边境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他曾任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屡次挫败匈奴入侵,人称“飞将军”。这里用来代指英勇机智的将领。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胡:古代汉族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通称。阴山:横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汉代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来抵御匈奴南侵。
【鉴赏导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好,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在同时代诗人中,可以与李白的七绝争高下的只有王昌龄。本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明人李攀龙推这首诗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同情,对古代守边将士李广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一样的得力将领来抵御外来侵扰,以保障边远地区和平安宁的愿望。
诗从眼前写起,说边关防守。首句发兴高远、新鲜奇巧。诗人说边境防守,却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防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告诉人们这种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次句写守边将士的辛苦。“万里”一词说明戍卒离乡遥远。“征”字前着一“长”字,既说征人的辛苦,又言将士的英勇豪迈。“人未还”既表达诗人对守边征人的同情,又称赞他们为国忘家。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朝廷能够选用良将带兵杀敌,保卫边关,不让敌兵进犯。言辞殷切,意气豪迈。全诗格调高昂、音节响亮,气势豪迈雄壮。以首句气势雄浑、新鲜奇妙而成千古名句,故此诗也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鉴赏要点】
[1]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气势雄浑,意境独特。[3]语言新鲜奇妙,音节响亮。
3、《李白·长相思二首》唐诗赏析《长相思二首》原文与注释
之 一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④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⑤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⑥
【注释】 ①长相思: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 徐陵“长相思,望归难。” 江总 《长相思》 《久离别》 诸作,并以 “长相思” 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②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③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一名蜘蟀,俗称纺织娘。金井阙:精美的井阑。簟(dian):席。④帷:窗帘。⑤青冥:青云。⑥关山难:关山难渡。⑦摧:伤。
【鉴赏】 《长相思·之一》 是李白离开长安后所作。以秋声秋景起兴,叙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思念的美人远在长安城中,秋天纺织娘在金井阑旁边鸣叫,微霜初降,薄霜凄凄送来阵阵寒气,竹席也显出了寒意。孤独的灯光昏昏暗暗,刻骨的思念令人欲断魂,但像花一样的美人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下有清澈的绿水波澜。天长地远,关山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只能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空自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古代经常用 “美人” 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 这个特定的地点也暗示 “美人”,这里是个*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理想而不能的郁闷心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②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③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④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①素:洁白的绢。②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 弦乐器。杨恽书: “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吴均诗: “赵瑟凤凰柱”蜀琴: 鲍照有 “蜀琴抽白雪” 的诗句。白居易也有 “蜀琴安膝上,《周易》 在床头” 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注云: “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 蜀桐实即蜀琴。古人诗中常以蜀琴喻佳琴。鸳鸯弦:相传蜀人司马相如善鼓琴,有 “鸳鸯弦,以雄雌也。”③燕然: 《后汉书》: “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即燕支山。” ④横波:目斜视如水之横流也。形容眼神流动。
【鉴赏】 《长相思·之二》 以春花春风起兴,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诗人写道,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皎洁的月光似洁白的纱绢,女主人公却因思念情郎无法入眠。她望月怀思,抚琴寄情,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祈愿琴声能随着春风,送到远在燕然的情郎身边。由于相思苦,她过去顾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泪水的清泉。全诗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活动,利用推想等手法表达人物的心情。含蓄婉约,缠绵悱恻,令人感动。
4、《唐诗·王湾·次北固山下》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王湾是开元时代著名的诗人。他在江南冬尽、春意勃发的时候,旅行到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面,临长江,山横插江中,三面环水。王湾乘坐的船停驻在北固下,他看到这壮丽的景色,在天色将亮扬帆待发时,写下了这首秀丽动人的诗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宿。北固山:一称北顾山,在今江苏镇江东北,有南、中、北三峰,主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固,故称北固。 ②客路:旅程。 ③平:与江岸平。正:平,顺。 ④残夜:近晓时分。江春句:春之气萌于旧岁之尾。
首联点题。意思是客旅的道路在青山外,我的小船停泊在山脚的绿色中。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中间两联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潮平”的意思。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一望,江面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开阔起来,这时又刮起了顺风,船儿升起风帆准备出发。一帆风顺的航程,反映诗人旅途的喜悦心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句,希望北归的鸿雁,替自己捎回一封平安家信,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用幻想结束全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让人回味。
这首诗语意清新,境界广阔,尤以第三联驰誉当世、传诵后世。
5、《醉思乡王粲登楼》原文与翻译、赏析
【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阑干,阑干在天外倚。
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红绣鞋】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普天乐】 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 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石榴花】 现如今寒蛩唧唧向人啼。哎!知何日是归期?想当初只守着旧柴扉,不图甚的,倒得便宜。则今山林钟鼎俱无味,命矣时兮。哎!
可知道枉了我顶天立地居人世,老兄也,恰便似睡梦里过了三十。
【斗鹌鹑】 又不在麋鹿群中,又不入麒麟画里; 自*吐哺周公,枉饿杀采薇伯夷。自洛下飘零到这里,刬的无所归栖。指望待末尾三梢,越闪的我前程万里。
【上小楼】 一片心扶持社稷,两只手经纶天地。谁不待执戟门庭,御车郊原,舞剑尊席。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幺篇】 据着我慷慨心,非贪这潋滟杯。这酒呵便解我愁肠,放我愁怀,展我愁眉。则为我志愿难酬,身心不定,功名不遂,倒不如葫芦提醉了还醉。
《王粲登楼》 是郑光祖文人事迹剧的代表作。王粲在荆州曾登楼作赋,历史上实有其事,但本剧情为作者虚构,其中思乡之情乃王粲《登楼赋》精神的生发。此剧写王粲与丞相蔡邕之女有婚约。但因他恃才骄矜,蔡邕有意怠慢他以激励他上进,暗中使曹植资助王粲,使他投荆州刘表。刘表亦不能重用他。王粲流落荆州,贫不得归。重阳节,王粲应友人之邀登溪山风月楼,触景生情,饮酒思乡,慷慨赋诗,感叹不遇。后因他的万言长策甚有才识,皇帝命他为兵马大元帅。曹植说明原委,王粲与蔡邕之女完婚。剧中这种明里怠慢、暗中资助以激发主人公上进而展开冲突的方法,在元杂剧中是一种模式。
这里所选七支曲子为王粲登上溪山风月楼所唱,一层一层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由登楼而触发思乡之情,由思乡而引起羁旅之叹,由羁留而生壮志难酬之慨,由壮志而抒不遇之悲,最后归结到无奈的酒中醉。曲中主人公心境的悲愤与秋令的萧瑟交融在一起,充满了慷慨悲凉之气。
【迎仙客】 曲由赞叹溪山风月楼的壮观开始,写王粲登高楼望江山胜境,触景生发思乡之情。景物的雄奇壮观反衬出他内心的悲凉。【红绣鞋】 进一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作者化用王勃的诗句来表达王粲思念母亲、归心似箭的心情。一个 “凭阑望”,一个“倚门悲”,一实一虚对照写来,将思乡的悲苦之情渲染得十分浓烈,也道出了他“身贫归未得”的无奈。
【普天乐】曲由思乡的愁绪转入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支曲有情有景,把难酬的壮志融入萧疏的秋令中,情景交融。作者用三个夸张句来比拟王粲的悲愤之情。以气对淅淅江风、愁对沥沥江声、泪对霏霏江雨,并移情入景,点明那萧瑟的秋风、悲鸣的江声、凄沥的江雨乃诗人的气、愁、泪所化,比喻生动、贴切,词句工整,音节铿锵。这一比喻将王粲的一腔悲愤推到极点。【石榴花】、【斗鹌鹑】、【上小楼】三支曲进一步渲染王粲空有扶保社稷之心、经纶天地之才,却不能列食钟鼎、不能隐逸山林、功不成、名不遂、有家不能归。【幺篇】将王粲的这种由悲愤而无可奈何发展到极致——借酒浇愁,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正如明何良俊在《曲论》中所评价的,“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29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