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1

《古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2、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3)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

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

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怀疑

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怀疑(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解释诗题:在山上行走。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向远处伸展。

石径:石头小路。

斜(xia):曲折不直。

意思:深秋时节的高山,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2)、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意思:在山上漂浮着白云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因为。

爱:喜爱、留恋。

晚:傍晚。

意思: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意思: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色?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诗题: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

异客:他乡的客人。

意思:我孤独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

倍:加倍,更加。

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意思:每当遇到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

兄弟:哥哥弟弟。

登高:民间风俗,外出登高。

意思: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部。

茱萸:一种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防灾避疫。

意思: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人。

3、读诗句意思,思考:这首诗讲的什么事?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拓展阅读

1、《学反思

《《学反思》这是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在句时,我先找出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句就非常容易了。

2.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人吟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学,也算是学习的起步,学生理解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师为主,应让“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以后努力的方向: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的中国,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中的“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句的语感,把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境,解决因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一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2、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池上、小池》

《池上》一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中的画面和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中,感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师)

2.筝曲《春江花月夜》。(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

3.识记并书写生字“”。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人忍不住写了一。板书题。相机理解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人。

(2)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人,有“魔”之称,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意图: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认读生字

?(一)自读句,认识生字词。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的韵律。)

3.汇报交流。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

1.划节奏读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的节奏来。这五言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6.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的节奏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这样多有趣啊!

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意图:让每个学生把读准、读好,是最基本的目标。在这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力争让学生把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

、吟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理解“莲蓬”。课件展示莲蓬:瞧,这就是莲蓬,它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甜的莲子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来,读出你的高兴。(被采访的学生读)

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来,读出你的激动。(被采访的学生读)

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学生齐读)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4.猜人的行为、心理:

(1)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4)指导朗读。

意图: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的意境。巧妙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偷’可恶吗?”并回想自己做过的恶作剧,意在让学生和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学生通过想象“偷采白莲”的小娃的心理,将作者情、中情与自己的情感融会贯通,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

1.指导学生想象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3.师引导: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4.小结:其实,像这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意图:趁热打铁,脑中放电影,把简单的四句想象成一个小故事,一边背一边体会意境,利于学生当堂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五、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个一”。)

4.展评学生写的字。

意图:写字是一年级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指导书写的过程,不只是提高书写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发现写字规律的过程。此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生字再分析字的间架结构,降低了书写难度,加上师规范的书写,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以,创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

3.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至今,不知多少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名为“小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师介绍作者。

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前运用多媒体以背说话引入,以找景,以图解,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学习字词

1.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要把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中,再次朗读句,读出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的重要目标,因此,本环节的重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领悟生字的特点。

、深入朗读,体会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4)“早”和“才”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美的风景。难怪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并试着背诵。

意图:“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学生在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句承载的情感,情动而辞发。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意图:阅读杨万里的另一描写盛夏荷花的,与本文对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五、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大家。

2.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重点注意:

(1)“无”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2)观察“爱”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笔是“竖”,“大”要写得舒展。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意图:学生观察探究生字,师范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最后欣赏评议生字,让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生字。

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句的理解更透彻。在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3、杜牧《山行》

【**--歌】

杜牧的《山行》全构思新颖,这是小学必学,为大家分享《山行》的,欢迎学习参考!

学目标】:

1、理解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学重点】:理解句的意思,体会美的意境。

学难点】:体会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学方法】:诵读法

学用具】:小黑板

学内容及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描写秋天的《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句内容。

⑵、师点拨:

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的中心句。前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的意思,现在知道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学总结:

杜牧的《山行》是一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这课中的第一,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学打下基础。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师切忌逐行分析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韵律:

美的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人的心情把这读一读,好吗?”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三首》的优秀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300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