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一丛花令》原文及译文赏析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引:招致。
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
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
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而那蒙蒙飞絮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拓展阅读
1、南吕·一枝花金陵渔隐·无名氏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不沽朝野名,自守烟波分。斜风新箬笠,细雨旧丝纶。志访玄真,家与秦淮近,清明容钓隐。相看着绿水悠悠,回避了红尘滚滚。
[梁州第七]结交些鱼虾伴侣,搭识上鸥鹭亲邻,忘机怕与儿曹混。寻了些六朝往事,吊了些千古英魂,悲了些陈宫禾黍,叹了些梁殿荆榛。本是个虚飘飘天地闲人,乐陶陶江汉逸民。有时摇棹近白鹭洲笑采青蘋,有时推蓬向朱雀桥闲看晚云,有时湾船在乌衣巷独步斜曛,有时满身衣襟爽透荷香润。旋折来柳条嫩,穿得鲜鲜出网鳞,归去黄昏。
[骂玉郎]一篝灯下篘佳酿,身趔趄,醉醺醺,高歌细和沧浪韵。全不受利名拘,那里将兴亡记?把什么荣枯问![感皇恩]守着这萧索江滨,冷淡柴门。凉露湿蓑衣,清风生酒斝,明月照盘飧。樵夫野叟,相近相亲。昨日离石头城,今朝在桃叶渡,明日又杏花村。
[采茶歌]山妻也最甘贫,稚子也颇通文,无忧无虑度朝昏。但得年年生意好,武陵何用访秦人!
[尾]茫茫烟水无穷尽,泛泛萍踪少定根。为甚生平怕求进?想王侯大勋,博渔樵一哂,争似我一叶江湖钓船稳!
归隐渔樵,在*王朝矛盾重重、江河日下时,往往成为一些*文人的精神寄托。作品里的这个渔隐,其实也是不渔不隐的。他寻六朝旧迹,想陈宫禾黍,叹深殿荆榛,但不懂得它们为什么要灭亡;吊古伤今,也不可能为当朝的末世找出一条治救的良方,因而借渔樵诗酒,寄托他的满腹牢**。志访玄真,表示要学玄真子那样隐于渔钓。玄真,唐张志和号。志和肃宗时曾任翰林待诏,后不复仕,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写过三首[渔歌子]词,表现归隐江湖的思想。“忘机”,忘却机心,不与人勾心斗角。“儿曹”,指宦海中人。“白鹭洲”,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中。“朱雀桥”、“乌衣巷”,均在六朝都城建康。“沧浪韵”,《孟子·离娄》载: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汉水的下游,这里泛指江水。“石头城”,三国吴孙权所建,故城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杏花村”,杜牧《清明》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疑指秦淮附近的一个村庄。“武陵何用访秦人”,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意说渔隐生活已很好,又何用寻访避乱桃源的秦人呢?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思想,渗透了归隐生活的始终,使作品带有浓厚的消极厌世情绪。
曲词明畅,是元人的本色。
2、李煜《长相思·一重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上阕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上阕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阕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像“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说的最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南唐二主词辑述评》)
3、《木兰花·宋·张先》原文与赏析
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作者通过对春游场面的生动描写,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民间风情,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尽管年事已高,但热爱生活,其生命活力仍然很旺盛。
上片写白天春游场面。开头两句,一写少男赛龙船,一写少女打秋千。水中岸上,相映成趣。前者用一“竞”字,描绘出少男们在水上划着小龙船,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后者用一“并”字,描绘出少女们双双在秋千上飞起飞落的情景。赛龙船、打秋千是最富活力的春游活动,写春游以此起笔,最具典型性。“芳洲”两句,作者将视线从水上、空中移向更广阔的绿野。“芳洲”,本指水中长着青草的小洲,此泛指水边草地。前一句承上写少女游兴很浓,陶醉花草;后一句泛写游人络绎不绝,来来往往。上片四句,句句景中有人,富于生活情趣。作者从点到面地描绘出一幅寒食节春游全景图。
下片写夜晚庭院。作者将视野从白天广阔的原野收束到夜晚的庭院。笔触从动态转到静态描写。首句写游人在暮色苍茫中终于散去。“行云”,语意双关,明写浮云,暗喻美女,与前边“暮忘归”照应。接着写笙歌停止,庭院寂静。一个“静”字,与上片的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结尾两句写庭院中月色清明,杨花轻轻飘落,无影无声。“清明”,既写月色,又与“寒食”题意相应,这两句写得空灵蕴藉,如果联系上下文,这两句,我们认为多少含有一点静中思动的寓意。作者用“杨花过无影”隐喻白天的春游美景的消失,因此,也多少流露出一些人生无常的淡淡的惆怅心情。这样的寓意,更从反面衬托出他热爱生活的情趣。最后这两句写景之工,写情之妙,实属难得。清代朱彝尊在他的《静志居诗话》中,感叹这两句工绝在世传“三影”名句之上,并非言过其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