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月斧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太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夐,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蓁(zhen) 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 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袱,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释义用法
传说有二人游嵩山,迷路,至天晚,遇见一人在草丛中睡觉,二人向他问路,并问他从什么地方来,那人说,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上有被太阳晒化的地方,经常有八万二千人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一人。说着并打开包袱,里面有斧子凿子。后以此典赞美诗文、技艺高妙; 或用以咏月。
用典形式
【月斧】 朱·苏轼:“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清·吴伟业:“琉璃旧厂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
【玉斧】 宋·王安石:“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宋·王沂孙:“千古盈亏休问,叹谩磨玉斧,难补金镜。”清·黄遵宪:“承天仰看金轮转,震地讹传玉斧声。”
【宝斧】 明·唐寅:“金吾不禁夜三更,宝斧修成月倍明。”
【修月】 清·王夫之:“修月飞琼柹,凌空舞素潮。”清 ·黄遵宪:“开关转得丸泥力,修月还将七宝装。”
【桂斧】 清 ·王夫之:“桂斧谁修,玉砂难碾,琢就玲珑七宝装。”
【琼斧】 宋·张枢:“应是琼斧修成,铅霜捣就,舞霓裳曲遍。”
【玉斧功】 清·丘逢甲:“四万八千户,将完玉斧功。”
【修月手】 宋·苏轼:“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金 ·雷渊:“文字喜逢修月手,津梁愧乏济川材。”
【修月户】 宋·陆游:“屑玉定烦修月户,堆金难买破天荒。”
【修月仙】 清 ·丘逢甲:“四万八千修月仙,玉斧长劳意何说。”
【修月斧】 元·萨都拉:“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清·顾贞观:“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清·钱谦益:“牢落枝穷修月斧,颠狂心痒掉雷车。”
【七宝钜斧】 清·黄鷟来:“补以五色炼成之锦石,修以七宝团之钜斧。”
【七宝修合】 清·赵执信:“七宝待修合,相期跨星虹。”
【云斤月斧】 清·丘逢甲:“古皇手造今山川,云斤月斧劳诸仙。”
【月斧云斤】 宋·苏轼:“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玉斧修月】 金·元好问:“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清·张实居:“霜清玉斧催修月,水冷银河看种星。”
【玉斧修圆】 宋·张元干:“玉斧修圆了,冰轮分外清。”
【执斧修月】 宋·黄庭坚:“执斧修月轮,炼石补天陬。”
【天匠麾月斧】 宋·苏轼:“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拓展阅读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贺知章《咏柳》。
【原作】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一说字维摩,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丽正殿修书、集贤院学土,迁礼部、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玄宗“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以送之(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序》),遂归越,旋卒。为人旷达放诞,好饮酒,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善章草、隶书,风格“怪逸、真率”(《宣和书谱》)。诗风则“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皎然《诗式》)。《咏柳》、《回乡偶书二首》最为后人传诵。后人辑有《贺秘监集》。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从公元695年考中进士,直到公元744年辞官回乡,其间的仕途比较顺利,没有经过大的人生挫折的打击。加上他生性旷达豪放,不拘小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愉快,他热爱生活,生活也没有亏待他。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
他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美非常敏感。生活的顺利和舒适,更使他总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目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一年二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光使人心旷神怡。这时候,贺知章来到郊外的原野上,喜悦地欣赏着春天的美好景色。
这时候,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一片葱葱绿绿。路边的杨柳,特别引起诗人的注意。春天来了,柳树披上了一身新绿,在春光映照下亭亭玉立。那细细的柳条,随风摇曳,婆娑起舞,就像少女裙上的丝带一样;那刚刚生长出来的嫩叶纤细秀丽,清新淡雅,分外惹人喜爱。此时,诗人贺知章突发奇想:这纤细的柳叶到底是谁裁出来的呢?这时他自问自答: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美丽的新妆。于是,诗人陶醉了,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写了这首《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这天,诗人贺知章是早晨出来游赏的。生气盎然的春色,使他不忍回去,一玩就是一整天,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他才回家。这时,他才记起误了朋友的午宴!
这首诗的三、四句,尤其是最后一句,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一问一答,问得新奇,出人意料,答得巧妙,入情入理,意趣盎然,生动贴切。能启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遐想和热爱,韵味悠长,令人神志爽朗,充满活力。诗中的一个“裁”字,突出了柳叶的精巧优美,诗意盎然,一个“似”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春风的神奇,把不可捉摸的春风,写得可感可触,传神形象。
2、诗词典故《鲁连射书》什么意思 出处 释义 例句 用典
典源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wei) 燕将。书曰:“……。”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
释义用法鲁仲连是齐国的高士,见齐国田单久攻为燕将占据的聊城不下,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射入城中。书信中陈说各种利害,使得燕将犹豫不决,走投无路,而被迫*。后以此典表现谋略高妙,以智克敌。
【一笴】 宋·陆游:“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飞书】 唐·张继:“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明·徐渭:“解纷谢千金,飞书横一矢。”
【一箭书】 唐·李白:“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下聊城】 清·文廷式:“一笴,能下聊城;算不如呵手,试拈梅朵。”
【下燕城】 唐·白居易:“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飞一箭】 唐·张祜:“暂向聊城飞一箭,长为沧海系扁舟。”
【破聊城】 唐·元稹:“唯调一只箭,飞入破聊城。”
【射聊城】 明·陈子龙:“有书可射聊城下,有酒可却莱夷兵。”
【聊城功】 南朝宋·鲍照:“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聊城矢】 明·夏完淳:“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聊城笴】 宋·苏轼:“愿为鲁连书,一射聊城笴。”
【鲁连书】 唐·钱起:“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宋·苏轼:“上*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平时不用鲁连书。”
【鲁连箭】 唐·李白:“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燕将书】 北周: 庾信:“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唐·杜甫:“暂屈汾阳驾,聊飞燕将书。”
【箭镞无书】 清·王夫之:“井函有字唯思赵,箭镞无书肯帝秦。”
【一矢解世纷】 清·顾炎武:“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
【聊城一封书】 宋·陈师道:“汉虏相当庸可尽,聊城正用一封书。”
3、诗词典故《狡兔三窟》什么意思 出处 释义 例句 用典
典源出处《战国策·齐策四》:“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戒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 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史记·孟尝君列传》亦载此事,但无三窟之说。《晋书·王衍传》:“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
释义用法冯谖 (一作驩) 为齐国孟尝君门客,他为孟尝君去其领地薛收债,将债券都烧了,百姓感恩。后孟尝君被迫去位归国,百姓扶老携幼来迎接,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你现在只有一窟,我再为你营造二窟。又去梁国游说,使梁惠王重金礼聘孟尝君。而齐王闻信后,非常恐慌,赶忙派大臣来请孟尝君回朝,并写书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又官复原职。这样,“三窟”皆成。晋王衍 (字夷甫) 亦有任其二弟为地方长官,作为“三窟”,求得身家安全之事。后以此典表现为避祸求安,多设藏身之所。
【三窟】 唐 ·李白:“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宋·黄庭坚:“藏拙无三窟,谈禅剧七禽。”宋·范成大:“百年何处用三窟,万事信缘安一技。”
【狡穴】 宋·范成大:“犬骄鹰俊马蹄快,狡穴未尽须穷追。”
【失三窟】 清·王士禛:“王家宁馨失三窟,华亭鹤唳悲清秋。”
【兔三窟】 宋·张元干:“荣枯过眼海一沤,出处何心兔三窟。”金 ·元好问:“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狡兔计】 清·孙淑:“文从狡兔计,高枕乐未央。”
【狡兔窟】 明 ·汤显祖:“狡兔窟何所,魁梧数尺坟。”
【营三窟】 宋·陆游:“迂疏早不营三窟,流落今宁直一钱。”
【谋三窟】 清 ·丘逢甲:“此身未愿谋三窟,吾学原期敌万人。”
【夷甫三窟】 宋·黄庭坚:“正令夷甫开三窟,猎以我道皆成擒。”
【兔藏三窟】 唐·杜甫:“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窟复深忧。”
【狡兔三穴】 唐·陈陶:“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
【狡兔三窟】 唐·罗隐:“计疏狡兔无三窟,羁甚宾鸿欲一生。”
【狡兔求窟】 清·文廷式:“相臣狡兔求窟,国论伤禽畏弦。”
4、诗词典故《邓禹笑人》什么意思 出处 释义 例句 用典
典源出处《南齐书 ·王融传》:“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直中书省,夜叹曰:‘邓禹笑人。’行逢大艇 (hang) 开, 喧湫不得进,又叹曰:‘车前无八驺卒,何得称为丈夫!’”又 《南史·王弘传》:“ (王融) 及为中书郎,尝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行遇朱雀桁开,路人填塞,乃捶车壁曰:‘车中乃可无七尺,车前岂可乏八驺!”
释义用法后汉邓禹二十四岁官拜大司徒,封酂侯。王融作中书郎时慨叹自己二十几岁只做个小官,将要被邓禹耻笑。出门时又遇到大船下水,路被围观的人堵塞,王融气得捶着车壁说:“车前没有八匹马,怎么能称得起大丈夫!”后以此典表示对官职卑小、没有权势的不满和感慨。
【邓禹笑】 清·郁植:“中心不羡黑头公,贫贱何妨邓禹笑。”
【苦笑人】 清·吴伟业:“丈夫早岁轻名宦,邓禹无为苦笑人。”
【椎车壁】 明 ·高启:“念无可报恩,空椎车壁叹。”
【王融笑人】 宋 ·陈师道:“刘德长欺客,王融却笑人。”
【车前八驺】 宋 ·陆游:“多事车前要八驺,老人惟与一藤游。”
【邓禹笑人】 宋·陈亮:“邓禹笑人无限也,冷落不堪惆怅。”
【邓禹辈人】 宋·辛弃疾:“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笑人寂寂】 清·黄景仁:“况笑人寂寂,邓曾拜衮; 所居赫赫,周已称郎。”
【寂寂车前驺】 清·黄遵宪:“少年寂寂车前驺,当时乳虎气食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