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秋思》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张籍《秋思》原文赏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的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作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以人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描写了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怕匆忙中漏掉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象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行人将要出发之际,又打开书信。这毫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内容,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出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总之,这首小诗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拓展阅读

1、可久《庆东·次马致远先辈韵》翻译与

可久《庆东·次马致远先辈韵》这首曲塑造了一个性格豪放、穷通不较、得失不计的英雄形象,下面一起来欣这首曲吧!

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诗情激越奔放,剑气豪迈直冲云霄,英雄不会去把穷通计较。勇猛威武江中能斩蛟龙,武艺高强云间射落大雕,采焕发席上赋诗挥毫。可怜那些小人,得志时嘲笑别人无能,失意时为天下人耻笑。

可久的《庆东·次马致远先辈韵》是马致远《庆东·叹世》的和曲。马作已佚,的和曲有九首,这首小令是其中的第五首。马致远比可久大二十来岁,故称“先辈”。

可久的九支和曲多为抒写隐居之乐。作者着意刻画了一位性格豪放,不计穷通得失的达士,与可久经常描写的一般隐士稍存不同。这说明可久心中理想人物,未心全是纵情诗酒、放浪山水型的隐逸之士。此曲写英雄人物应有的气度和胸怀。感情豪迈旷达,笔力雄健奔放,曲辞亦是英雄本色,在《小山乐府》中又独出一格。篇幅短小,却含意深沉,字精练,仿佛是一首小词,具有“**雅”与蕴藉的特点。

可久塑造了一个性格豪放、穷通不较、得失不计的英雄形象,借此展现了自己高洁不凡的审美理想。

开篇气势阔大,韵调轩昂,用三个意象,具体可感地描绘出英雄的形象:武略超凡,江中斩蛟,箭射大雕;才出众,席上赋诗,挥毫撰,迅捷可待。结尾两句,对比强烈,力透纸背。全曲于**雅中展现出豪迈的气象。

2、塞上闻笛的乡古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乡的情调。不过,这种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3、李白《春及翻译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简】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得逼真细腻。

词语注释:

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指燕地的草。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名句释义: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两句说的是两地的春色,喻妇春日念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燕地的草刚发出嫩芽,碧绿如丝,秦地之桑已低垂着头,郁郁葱葱。在这大好春日,妇怎能不因春到而念在边地的丈夫!前句出于妇的悬想,后句是妇之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个画面上,巧妙地把握了夫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把想象之景与眼前真景融合,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颇为别致。诗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枝”谐知,加重了情的渲染。

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

当你心里想着归家的日子,正是我念你断肠的时候。春风与我不相认识,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

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细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之时。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

这是一首描写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妇触景生情,终日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描写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妇触景生情,终日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妇的心理,《春》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归的念头。见春草而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枝”谐“知”,这恰和下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4、苏轼《浚井》

年代:唐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

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

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

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

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

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

新洛神分集剧情介绍:第10集剧情

华歆建议成全曹丕,陈琳建议杀掉甄宓这个红颜,这等建议让曹操立即想起崔丽。

曹丕*的因传到戚姨娘耳里,继而被馨儿听闻。馨儿和母亲分起曹操、曹丕以及甄宓之间的关系。曹夫人突然意识到曹丕对甄宓的心意,母女二人决定尽力撮合他们。

曹植为甄宓看自己为其所作画卷,并讲述三年前在洛川溪梦见仙女之事,甄宓听闻顿时如雷惊,因为曹植也正是她梦中之人。甄宓打断紫嫣为曹植解释自己的心意。

曹植正要表述着什么,被曹真打断,曹植只好随其一起去曹丕处。曹植临走告诉甄宓明日一起出游。

曹操愤怒曹夫人为曹丕求情。陈琳此时求见,曹操因崔琰和杨修加入自己而感谢陈琳,并命陈琳次日去礼聘崔琰和杨修。曹操当着夫人的面向陈琳打探崔丽,听闻他有意撮合曹丕和崔丽,曹夫人起身离去。

听闻曹操对甄宓的心后,曹操偏房石玉立即献殷勤,她为自己略施小计就得宠而沾沾自喜、曹操叮嘱石玉早晨五更叫醒自己。

曹丕带着曹植和甄宓一起出行,在城门遭到侍卫阻拦,曹丕拔剑威胁之后出门。侍卫迅速把这消息告诉给华歆,华歆与曹彰一起来向曹操禀报。曹操愤怒石玉未按照自己叮嘱,直到正午才叫醒,命人处决了石玉。曹操同时要求曹彰派人去追曹丕等人。

袁熙得到消息知道今日邺城有人出城,于是带兵做好埋伏。袁尚见曹兵在山脚留守,便带着袁熙一起从小路上山。他们并未看清山上的人中到底有谁。

终于走出邺城的曹植兴奋不已,甄宓见他笑盈盈。曹丕总是伺机抓着甄宓的手,她总是巧妙的躲开。

要野餐了,曹丕曹植各射中一直飞鸟,曹丕和无言一起去取,曹植留下陪甄宓。

甄宓不小心滑倒,不料娘亲赠送的玉簪掉落崖底,曹植帮其寻找。崖上只有甄宓和紫嫣,紫嫣劝喜欢曹植的甄宓为自己做打算,嫁给曹植。就在甄宓觉得此事不可行的时候,袁熙出现。

袁熙的忽然出现吓坏了甄宓和紫嫣,紫嫣谎称他们是被逼迫才出来的。袁熙抱着甄宓,却不见甄宓的不情愿。

袁熙为见到甄宓而兴奋,却传来找到玉簪的曹植传来的声音,于是带着甄宓先行藏了起来。

曹植没见到甄宓,却瞬间被众人包围,而甄宓出现在袁熙身后。曹植称呼甄宓“蜜姐”,这样亲密的称呼激怒了袁熙。

点击查看更多张籍《秋思》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3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