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Mr Li was a teacher》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句子:Mr. Li was a teacher.
(2) 单词:retired, study, hard.教学重点:新单词,谈论过去并与现在做比较; 音标教学:字母组合aw, air, ass 的发音规则。
重点难点:
be的过去式was,were的用法和retire, study的过去时。
教学工具:
图片或照片、点读笔、单词卡、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热身复习)
1、师生问候。
2、做“看一看,说一说”的游戏,比一比每组说得快又好,运用: What did she do yesterday ? She watched TV.
Step 2 Lead in(课文导入)
1、教师请一名学生带着英语课本走到讲台并和自己站在一起,先指着自己介绍:I am a teacher ,然后指着讲台上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一起说:She is a student (pupil) .接着告诉学生:I am teaching English now . 2、教师拿出自己学生时代的一张照片,指着照片告诉学生:Ten years ago . I was a student 。然后指着自己说“Now I am a teacher .” 教师继续对学生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Ok, let’s come to the text.
1、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挂图,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呈现3B活动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What did they do ten years ago ? What do they do now ?认真听录音。听过后,问文中出示了哪两个人物? ——Mr Li 和Chen Hai 。让学生看图辨别出Mr Li和Chen Hai ,并试着说出在不同的图画中他们的身份及活动。
2、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书中勾出生词和短语,学习新词:studied学习——原形study , class班级 ,hard努力地,讲解动词:taught——原形teach , retired 退休的。
3、请学生再看书,并播放录音,同时找出时态的动词或短语,教师将本课的重点句型写在黑板上:Mr Li was a teacher . He taught Chinese . Chen Hai is an English teacher . He' s teaching Mr Li .
4、教师将重点句型中表示时态的单词或短语(was taught , is , is teaching)用红笔标出,并将写有不同时间状语(now , ten years ago)的纸片贴在句子后,告诉学生不同的时态要用不同的时间状语。
Step 4 音标教学:字母组合aw, air, ass 的发音规则。
首先,听音学说,找出共同发音。
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其他学过的单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写出一些生词,让他们大胆试读,以加深他们对这种拼读规则的理解。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总结与家庭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Part 2 重点句子。
(2)抄写单词及句子。
板书设计:
Unit 2 Mr Li was a teacher.
Mr Li was a teacher.
He taught Chinese.
Chen Hai is an English teacher.
He’s teaching Mr Li.
拓展阅读
1、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
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果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3.判断正误: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x29;(×)
二、新课: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2×98;(2)(y+2)(y2)(y2+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2、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保留两为小数)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3、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 教师**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 ,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 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 汇报,交流。
①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求出图上的长度
80×1/1000=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1/1000=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辅导记录:学习用比例尺解决问题后,要求学生必须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个别学生图简便,直接用算术法,而忽略了比例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单位换算是最容易出错的。
补充练习:
比例尺
1、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在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有一种手表零件长5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4、从海口到三亚全长340千米,如果将它画在1:50000的地图上,约是( )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5、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1/1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 ),宽画( )。
6、大新小学体育场长150米,宽80米,请用1/10000 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并求出图纸上的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
7、在长28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画学校的平面图。校园东西长520米,南北宽320米。用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运动场长150米,在图上应画多长?
8、在比例尺是1:400的地图上,量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填空:
1、如果 a×3=b×5,那么 a∶b=( )∶( )。
2、1:2000的图纸上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 )公顷。
3、一个精密仪器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50:1,图上长5厘米,实际长( )厘米。
4、将2、5、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 )。
5、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 )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 )比例。
6、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 )厘米。
7、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8、、A的 与B的 相等,那么A∶B=( )∶( ),它们的比值是( )。
9、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10、甲乙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比是7:3,甲乙齿轮的转数比是( ).
11、在一张比例尺为1∶3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房间的长是2厘米,宽1.5厘米,这个房间的实际长是( )米;如果有一条道路的长60米,画在这张图纸上应画( )厘米。
4、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x+y)(a+2b)(2)(3x—1)(x+3)(3)(x—1)2
(2)(3x—1)(x+3)=3x2+9x—x—3=3x2+8x—3
(3)(x—1)2=(x—1)(x—1)=x2—x—x+1=x2—2x+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x—1)(x—1)=
(2)x(x2—1)—(x+1)(x2+1)=
(3)若(x—a)(x+2)=x2—6x—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x,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5、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2、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二)能力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导入新课:
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位画家设计了一幅长6000米、名为“奥运龙”的宣传画、
受他的启发,京京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精心制作了两幅画;第一幅画的画面大小与纸的大小相同,第二幅画的画面在纸的上、下方各留有x米的空白、
想一想:
(1)对于上面的画面小明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
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x)米2、
他的结果对吗?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2)类似地,3a2b2ab3和(xyz)y2z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为什么?
(3)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的运算法则,并要求他们说明运算的道理,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