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8-04 12:53:5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学情分析】

本课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见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信封。)

1、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2、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二、指导阅读

1、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2、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3、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柯老师信中的语气特点:真诚、耐心。

三、总结延伸

1、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2、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3、辩论会:

结合本班实际,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正视自己

善于沟通

【相关作业】

1、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读后感。

拓展阅读

1、《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范文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类作品的基本特点,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过程与法目标

1、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法西斯的残暴,了解悲剧历史。

2、通过分组朗读,以及小组讨论探究的式,分析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以及获奖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体会作者的使命感

2、引导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记住历史惨痛训,珍惜和平。

3、通过对比,警醒生勿忘国耻,勿忘*,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

品味文中细节描写,引导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

习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及获奖原因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一、导语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的嬉戏,这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出现在今天波兰的一个寻常的小镇上,但是这里却被列为国家博物馆,甚至还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图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二、背景简介——初步了解,渲染氛围

1、投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二战期间修建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灭绝人性的*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法*、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2、投影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并附相应的解说,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们三个结局:劳役累死、毒气毒死和实验害死。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多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发编织成地毯……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文本初读——确定主体,明晰重点

这样的悲剧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却远没结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记者罗森塔尔去看看现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板书“奥斯维辛”)

2、《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范文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

1、通过习简洁而富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难点

通过习简洁而富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

1课时

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法*、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2、这篇新闻写到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面,即使没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 。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范文

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是人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写作,这篇新闻稿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整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采用的零度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具色彩。本文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诸多表现手法,一面表现出纳粹*无数的残酷罪行,一面又暗示和平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仍然会笼罩在世界上空,人们的生活将幸福美好。

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过程与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章中交代的效信息。观看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氛围。分析文章中侧面描写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深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崇尚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重点】

引导生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分析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和对战争的控诉。

法】

讲授法,朗读法,图文情景创

【课时】

一课时

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

生准备:课前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过程】

导入新课(35秒)

这样一个地,叫做布热津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但这里曾是最恐怖的*工厂,见证者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没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整体感知(一分钟)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都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哪些地

点拨: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和绞刑室。

品语言、悟情感(三分半)

思考,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引导生结合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

4、蟋蟀的住宅优秀精选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谜语引入。

师: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这节语文课由我来给大家上,信心得更好?现在老师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听好了:家住暗角落,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打仗逞豪。

师:恭喜你们都猜对了,看来这家伙人缘挺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那么你们对蟋蟀哪些了解?

生:斗,唱歌,建筑……

师:蟋蟀以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为食,雄蟋蟀好斗,两翅能发出声音,实际上蟋蟀并不会鸣叫,这是蟋蟀唱歌的秘密。对于自己的巢穴十分讲究。

师:今天我们要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跟蟋蟀关请同们大声读一遍课题《蟋蟀的住宅》。

(2)审题

师:“住宅”?我们人类住的地才叫住宅,动物的地也叫“住宅”吗?那叫什么?比如狗住的?昆虫住的?……

生:叫狗窝、叫洞穴……

师:那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叫作“住宅”呢?这里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建筑得……法布尔把蟋蟀当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作者把蟋蟀当作了,又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可见作者把蟋蟀当作了朋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来自法国,自幼喜爱昆虫,善于观察自然界的著名昆虫家兼作家——法布尔。

(PPT法布尔)

师:建议大家去看儿童版的《昆虫记》,因为原著太深。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怎么样的的呢?它又是如何建造的呢?让我们跟随导游,乘上观光车,去欣赏一下蟋蟀住宅的高档别墅吧!

师:请同们轻声读课文,做到三点要求:①标上小节号,用横线划出好的词句;②不懂的标上问号;③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

师:小小组可以适时讨论一下。

(1)检查生字:宅、蔽、弃、慎、择、穴、搜、毫、遇、址、掘、倾、扒、抛

(PPT生字)

师:看看谁的自能力最强,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

(2)检查词语:住宅、隐蔽、隐藏、慎重、柔弱、搜索、倾斜、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PPT词语)

师:我想请男同来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一点。

师:隐蔽和隐藏什么区别?

生:藏和蔽意思不一样……

师:隐蔽是借别的事物来避掩,使不被发觉;隐藏是藏起来不让人发现。意思不一样。

师:慎重又是什么意思?

生:考虑得多…

师:小心谨慎,认真。

(3)住宅特点的段落:2、5、6

师:刚才小小组都讨论得很激励,我请你们组来汇报一下……

师:还没比他们组更全面的吗?

师: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内容就是2、5、6自然段。请全体同来读一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三)精读蟋蟀住宅,加深感悟。

师:它与我们人类的住房什么相似之处?或者说它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找一找。

(1)生:“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为什么呢?

(PPT这段文字)

师:蟋蟀就像我们人类也喜欢把房子建在朝阳的,温和的地,这个住宅多大?但是对于2、3厘米的蟋蟀来说这样的住宅是很宽敞,很舒服了……

师:请1、2两组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除了朝阳还什么和人类相似?

(2)生:“出口的地一从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PPT这段文字)

师:为什么说跟人类的很相似啊?

师:门,平台说明了什么?好不好?

师:它就像我们人类的房子保护措施,十分得安全、隐蔽。而且收拾得很好。那反映蟋蟀怎样的品质?

生:勤劳……

师:现在请3、4组的同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多么生动的语言呀,简直太形象,太传神了。

(PPT一句话)

师: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这段内容。

师:蟋蟀的住宅还什么特点?

(3)生:“房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的。”

(PPT上句话)

师:这里写了什么?

生:内部布置……

师:刚才是写了外部施,现在是写了内部布置……

师:“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PPT这一句话)

师:请一个同领读第一句,其余同齐读这一段。

师:看来蟋蟀的住宅是非常讲究,我们也可以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叫……不肯“随遇而安”。

(4)分析第2自然段

师:蟋蟀跟其他昆虫比什么不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藏身。它们的隐蔽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得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到卧室。”

(PPT这一段)

师:其他昆虫……“隐蔽”、“弃去”、而蟋蟀则是……“不肯随遇而安”。

(PPT以上词语)

师:这里写了蟋蟀选址很慎重。

师;请我们班的女同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味道来。

师:就像些昆虫,如:蚂蚁、蝗虫、蝴蝶、瓢虫……都只隐蔽,而蟋蟀却要慎重选择自己的住址,还要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也照应了课文题目,解释了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的原因。

师:那么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想说什么

生:蟋蟀很勤劳……

师:希望同们在习、生活上也能蟋蟀那样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四)作业

师:法布尔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与他的细心观察、连续观察是分不开的,那么课后也希望同们留心身边的事物,会写观察笔记。

(2)写一篇观察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的一些特点,那哪些呢?

生:向阳、清洁、干燥、卫生、门……

师:可想而知这样弱小的蟋蟀能建造出这样施齐全,布置完美的住宅真可算是……

生:“伟大的工程了”。

师:那么这样伟大的工程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呢?是轻而易举就完工了吗?让我们细读7、8、9自然段,来看看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PPT:建造过程)

(二)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辛。

(1)分析第7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你体会到蟋蟀真的是不肯随遇而安,这座住宅真可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吗?真是不容易啊,你从哪里看出来了?它到底是怎样挖掘的呢?找出一系列的动词。

生:扒、搬、踏、推、铺。

(PPT:以上的字)

师:对啊,蟋蟀可勤劳,可智慧,可聪明了,它们在向阳的堤岸,用自己柔弱的一对前肢和一双后退完成了难度这么大的动作,你佩不佩服啊?

师: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师:从第7自然段你还了解到什么?住房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盖的吗?

生:大多在十月,初寒的时候……

师:具聪明才智的蟋蟀在为过冬作准备呢。以我们在夏天,星光灿烂的夜晚很容易听到蟋蟀蟋蟀在平台弹琴,而秋天初寒的时候很难听到。其实它在干嘛呢?

生:建造住宅……

师:请女同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蟋蟀住房的艰辛。

(2)分析第8、9自然段

师:照这样的进展,蟋蟀的房子盖得可快了,是不是马上就盖好了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工作做得很快。蟋蟀……看得些不耐烦了。”

师:“连我都看得不耐烦了……”,一面说明了蟋蟀?另一面说明了作者?

生:蟋蟀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生:作者仔细观察,期观察。

师:还吗?

生:“住宅的主要部分快完成了。洞……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土来。”

师:对于不起眼的小家伙来说两深的房子够舒坦的了,但它还是不满足,还要时间得……

生:整修。

师:即使在……只要……

生:冬天……

师:可以说蟋蟀差不多用一生的时间来整修自己的住宅,真的是“不肯随遇而安”啊!

师:谁想读读这句话?还谁想试试。

师:1、2两大组读一读第8自然段,3、4两组读一读第9自然段。再次体会蟋蟀建造住宅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师:难怪法布尔把蟋蟀挖掘的洞穴叫作“住宅”,又说是“伟大的工程”。看来一点也不夸张,那么我们对这个伟大的建筑师、员、施工者什么评价呢?或者说我们应该习它什么?

生:习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师:那么我们又能在法布尔身上到什么?

生:细心观察……

师:是啊,我们把前面3、4两个过渡段来读一读,就会知道作者对蟋蟀多么关注。

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连续观察,才能发现周围的事物的神奇与美妙,才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也只亲身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好文章。

(三)答疑

师:请同们回顾课文,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找一找你还什么新发现,或还哪里不明白?这也是一种细心观察啊。开始吧。

(四)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

(2)继续写观察笔记。

5、《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范文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法:老师引导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

法】诵读——鉴赏——分析

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好,同们,看完了电影片段,什么感受呢(刚才同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一个地,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工厂”,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

(一)同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

好,同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这位同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

2、背景(4-6):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

(三)新闻标题

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我们知道,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什么新闻”,看上去非常独特,从受众心理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之,很吊读者胃口(板书)。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板书),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四)新闻导语

接下来再看导语(板书),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导语一开始的议论就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这位同说的很对,的确,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这里应该“永远没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板书)。

(四)新闻背景

4-5自然段是新闻背景(板书),介绍集中营的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工厂”(板书),400万人死在了这里。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新闻?奥斯维辛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什么新闻的新闻?在背景部分作者交待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同们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对,这位同找对了,在第6段的最后一句作者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板书)“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五)新闻主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7-15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板书),一篇好的新闻,是需要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的成功。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主体部分的细节描写。

1、参观者表情的细节描写:在主体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详细描写这些地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读者:①一开始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以他们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②后来,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③再后来,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最后,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一个参观者甚至跪下来了。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房间、那些盒子的具体情况,但是,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反应,我们却能想见当年的残酷景象,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2、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也许,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3、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4、除此之外,作者还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可以作祷告的地”。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是没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可逃,他们也没办法求得*的保佑。

(六)结语

最后我们看结语(板书)。“在奥斯维辛,没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七)总结

1、小结:通过今天的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活着的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生命,爱好和平。

2、作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今天作业就是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附:相关资料

一、关于新闻知识的回顾

1、新闻的定义: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

2、关于新闻的一些趣的说法:

⑴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猎奇性质

⑵“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奇怪、惊讶、反常性质

⑶ 新闻,就是把东、南、西、北各地发生的事情汇集起来写成的报道。

——根据”NEWS”一词作出的解释 (N:NORTH E:EAST W:WEST S:SOUTH)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篇幅小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导语,就是 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开始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味,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结尾(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5、新闻的要素:简单称为5“W”、1“h”

5“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 (原因)

1“h” :how (如何)

6、新闻的种类:消息、通讯、特写(广义上还包括报告文

①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作出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文体。使用频率高、数量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故人们常常把消息称为“新闻”。可以说,狭义上的新闻即指消息。

②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运用多种表达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

③特写: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段、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感觉。时也是新闻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表现。

二、相关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Owicim),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公里,集中营内共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看台、绞刑架、毒气*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Rudolf Hoess)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该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谓的“医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布热金卡:(官翻译为比克瑙,奥斯维辛二号):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医、化实验室。

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 1900年11月25日—1947年4月16日),*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军衔:中校),1922年加入纳粹*,1934年加入*卫军,1940年5月4日至1943年11月任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纽伦堡审判后被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16日被绞死在在奥斯维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院上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2006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什么不同?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报道的事件三种参与的。情 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还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渗透自己的感情;还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感。我们平时读报纸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作者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点击查看更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教学设计方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8063.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设计
  2. 母亲节幼儿诗歌朗诵
  3. 2016年最新最全的冬至祝福语
  4. 发改委在全区招商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5. 心得体会怎么写
  6. 给男朋友的生日祝福寄语
  7. 小学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
  8. 自荐书的格式及范文
  9. 水产品购销合同格式
  10. 2008梦想北京奥运的演讲稿
  11. 小学摘抄好句大全
  12. 情人节的祝福语80条
  13. 下水道维修合同模板
  14. 春季开学第一天教师发言稿范文
  15. 赞美雪的诗句集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