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0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 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 “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 “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拓展阅读

1、·寂寞深闺

原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注释

1、闺:过去妇女居住的内室。
2、柔:明?长湖外史辑《续草堂诗余》作“愁”。
3、催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4、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
5、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6、望断: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7、“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全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人“倚”这个动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www.**)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达到**。

2、鹧鸪天

【**--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借物托人,是人品格的写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就是出自《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首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画栏”句,化用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②“**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平乐·咏桂》“楚人未识孤妍,《离**》遗恨千年。”’句。“**人”、“楚人”均指屈原,其《离**》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可煞:疑问辞.犹可是。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这首《鹧鸪天》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代的陈与义在《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遗恨千年。”意思和此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

【讲解】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风格独特,颇得诗之风,即以议论入,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人品格的写。这首显示了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牌介绍】

《鹧鸪天》,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全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且,的上阕第三、四句和下阕两个三句一般宜对仗。《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格律对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3、《多丽·小楼寒》的诗

【注释】:

[1]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2]看取:看着。取,语助

[3]酝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4]酴釄(tù mí):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观

[5]阑:尽。

[6]汉臯(gāo)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臯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

[7]纨(wán)扇题诗:指班倢伃写《团扇歌》。

[8]瘦:一作“度”。

------------------------------------------------

多丽,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是“漱玉”中最长的一首。曾慥《乐府雅》题作“咏白菊”。

先渲染了菊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抒情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

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风韵雍容)];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孙寿,东汉权臣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作妖态。她画的眉,长而曲折,时号“愁眉”(见《后汉书?梁冀传》)。韩令,指晋时人韩寿,韩是贾充的椽吏(佐吏),长得很俊美。贾充之女看上了他,与他私下往来,并把皇帝赐给她父亲的外臣进贡的异香偷赠韩寿。贾充闻到韩身上的香味,发现了女儿的私情,只好让他们成婚(见《世说新语?惑溺》);徐娘,南朝梁元帝妃,人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见《南史?后妃传下》)。傅粉,本为三国时魏人何晏典。何晏“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见《世说新语?容止》)。这里一气铺排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芬醖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汉皋解珮,《列仙传》载:郑交甫经过汉皋,看见两个少女,珮两珠。交甫向她们求珠,这两个少女就解下珍珠送给他。走不远,二女不见,珍珠也忽然失去。纨扇题诗,用班婕妤典。班婕妤,汉成帝妃,失宠后退居东宫,曾作《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幽高洁,又迷濛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侯孝琼)

4、《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的诗

《花草粹编》题此为“后亭梅花开有感”,出了此的写作时节及意旨。上片直接写梅,表示探梅又晚的惋惜。下片写客人来访,与客人一起宴饮唱歌,并与客人共同梅,并表达了惜花爱花的心情。

起笔三句开门见山,从视觉和味觉上描写梅花的景象。女主人公是喜爱梅花的,平时,往往从早春就观察梅花的微妙变化,可是今年却到“玉瘦”才来“探梅”,觉得为时太晚,悔恨莫及了。“玉瘦”是描写梅花的娇小玲珑,与其生活的苦寒成对比,突出梅花坚忍不拔的品性。一个“瘦”字再现了梅花的情态,为主人公惜梅之情及怀人之思奠定了基础。虽是借物抒情,感怀年华易逝之情,也有以梅自喻之意,因此写梅即写人。“檀深”表明花开已久,因为梅花的颜色渐渐加深了。“又”字说明这已不是一年了。次四句写女主人公在“江楼楚馆”凭栏花。这里交待了梅的环境地、写出了远眺近俯的自然景色,也刻划出了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表现出一种难以排遣的寂寞心绪。一个“永”字,见其惨淡之象。上片主要是侧重写景的幽深、人的安闲寂寞,为下片抒发不平静心情做铺垫,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

过片接写与友朋持酒听歌,共梅花之乐。先描写良友相聚、举杯飞觞、开怀畅饮、纵歌抒怀的场面,再由宾客的饮酒唱歌,转写到梅花上来。至“水流云断”句,欢乐之情已达顶巅,激越的情绪随着歌声止歇渐渐平静下来,而寂寞孤独之情又代之而起。或者说寂寞依旧没有得到排遣,纵然是良友满座,畅饮纵歌也没有分毫添减。接着,人的笔触宕然转开,回到梅的现场。向阳枝上的梅花先开放,可以插戴,更要多次剪下把玩。结句意味深长,不要一直等到西楼上吹出《梅花落》的哀怨曲调,再去梅、簪梅,那就晚了,颇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之意。

虽然被王仲闻《集校注》列入存疑作,但颇有咏梅之风格。惟“坐上客来,尊中酒满”之运典二句,似是男子口气,易使读者生疑。

5、小重山 岳飞 小重山

【**--诗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此得知丈夫将要回家时所作。十八岁时嫁赵明诚,二十岁时赵出外任官,二十二岁时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回京师,中间整二年。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译文

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未开匀。

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消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

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

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

注释

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

些子:少许。破:绽开、吐艳。

碧云:指茶团。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碧:形容茶的颜色。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这里“玉”字呼应“碧”字。

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

一瓯春:指一盂茶。瓯:盆、盂等盛器。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中指美好的春光。

这首,以惜春为抒情线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开头描绘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全定下了基调。

开头的几句耐人寻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之一的成句,劈头传出了春的消息。长门,原汉宫名。它是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多以它代指“冷宫”。以“长门”入,则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种难言的幽伤,借用上述薛昭蕴宫怨的意境,为下文表达这种幽伤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特有声息。“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连用两个“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态,给人以春风拂面的快感。不仅写出了春的神奇,还借春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对春天的渴盼,暗示女人回到丈夫身边的无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斓的绘画,起拍以下三句有着迷人的色彩和构图。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间,梅枝与新蕊互衬,愈发显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娇妍的春意图,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碧云笼碾,即碾茶。人吃茶都是先碾后煮。碧云是形容茶色。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人为之陶醉。她兴致勃勃地取出名贵的“碧云”茶团,碾碎煎煮。人本想一边品茗,一边回味早晨的梦境。哪知一经重温“晓梦”,惊破了品尝茶香的雅兴。“惊破一瓯春”的“春”字,语意双关,不仅形容出茶色的纯正,香气的馥郁,更暗示了人的“晓梦”是与一种春景春情有关。

的下片承“晓梦”而转入对“黄昏”景象的描绘,侧重表现春日黄昏的美好:“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疏帘,有雕饰的帏帘。作者轻轻两笔,勾勒出一幅幽的黄昏景色。它如一幅水墨写意画,虽无明丽的色彩,但却能在黑白中见精神,在淡中显神采,愈发给庭院增添了几分恬静与优雅。两句里“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压”字,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因为花儿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重重叠叠,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同时,它又体现了花儿的蓬勃生机。“铺”字。首先,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淡。因为此时,夕阳才落,月亮刚刚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其次,“铺”字又写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态。它就像是在含情脉脉地关注着女主人,表现出深深的依恋,类似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界。“铺”又与“压”在用墨的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画面体现出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在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

统观全,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精严。虽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读来意层层递进,情感节节发展。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无穷;下一片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两相映,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这首也很有特。既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浅白直露的口语,显示了易安淡笔染,自然隽永的风韵;也有“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精炼的对句,显示了易安的炼句炼意之功。特别是“压”与“铺”两个字锻炼精妙,感到仿佛那诱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门上,而是压在作者的心上;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在帘上,而是直接铺到了人的心里。它承上启下,把作者此时此地的心灵感受形象,委婉地传达出来。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0085.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八一建军节祝福语短信
  2. 送给老师的马年元宵节祝福短信
  3. 明星周迅名言
  4. 祝福睡个好觉的句子
  5. 201年情人节浪漫祝福语精选
  6. 变成石头的人童话故事
  7.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
  8. 用愚公移山造句
  9. 给朋友的圣诞祝福语大全
  10. 2016年猴年新年祝福语大全
  11. 2018最真诚的感恩节祝福语
  12. 春天的古诗和画
  13.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550字
  14. 会排队的企鹅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15. 赞美梅花的品格的诗句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08 14:43:04
本页面最近被 1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甘肃,TA在页面停留了 1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