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故事《除恶》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贵州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
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魔就好啦。”正在人们期盼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名叫阿妮,她说:“我能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很惊奇:“你这么小,怎么杀得掉恶魔?”
阿妮说:“你们找到十箩筐的破锅铁,请到最高明的炼铁匠,我就有法子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非常高兴,马上找到这些东西。阿妮立即叫炼铁匠把破锅铸成三种铁球,一个有囤箩那么大,一个有水缸那么大,一个有鼎罐那么大。
阿妮又叫大家编了一双象渡船那么大的草鞋,摆在大铁球上。最后,她把一头牛拉到草鞋旁边吃草。
一天,恶魔看到了牛,好不高兴,马上跑过去,想把牛吃掉。谁知,来到近处一看,发现三个铁球整整齐齐地放在地上,有看见地上坐着一个小姑娘,就大声问道:“这是哪个人的铁球?”
阿妮答道:“是我爸爸的。”
“你爸爸打铁球干什么?”
“打来玩嘛!”
“你爸爸能玩这些东西?”
阿妮指着草鞋说:“你看这是什么?你说我爸爸的力气大不大?他能不能玩这些铁球?”
恶魔又问:“你爸爸怎么玩这些铁球?”
阿妮说:“我爸爸玩这些铁球,就象那鸡蛋鸭蛋一样容易。他把小铁球抛到天上落下来,脚拇指一顶就顶住了;他把中铁球抛到天上,用膝盖一顶就顶住了;他把大铁球抛到天上,用脑壳一顶就顶住了。你能办到吗?”
恶魔不服气的说:“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接着他就按照阿妮说的那样,把小铁球抛上天,用脚拇指顶,可惜没顶住,反而被砸出了血。阿妮笑着说:“哈哈,你没接住。”恶魔不服气,又把中铁球抛上天,用膝盖去顶,没有顶住,膝盖掉了一块骨头。阿妮笑着说:“哈哈,你的膝盖受伤了。”
这时,恶魔气得说不出话来,又抓起最大的铁球往上一抛,只有树那么高就落下来了,他急忙用脑壳去顶,哪知,啪一声,他的脑壳开了花。
人们看见恶魔*,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拓展阅读
1、中秋节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娘娘,便向*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返回目录
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2、中秋源自《嫦娥奔月》这一传说,现在的月饼,也是嫦娥思凡,而做出的。
3、中秋节据说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祭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4、据说中秋节是源自于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返回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返回目录
2、“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的民间故事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这本是中国民间老百姓的一句俗话,用来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不以他人的意志与想法为转移。时至今日,此俗语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矣!
关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俗话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时,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心中更加喜爱此乘龙快婿,即准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见母亲。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惊呆了,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来,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朱耀宗大惑不解,惊愕地问:“娘,您老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么说痛就痛起来了?”【微点阅读网 **】
“儿呀!”朱母大放悲声,“你不知道做*的痛苦,长夜秉烛,垂泪天明,好不容易将你熬出了头!娘现在想着有个伴儿安度后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诉你,娘要改嫁,这贞节牌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你的恩师张文举。”
听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声炸雷,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了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若改嫁,叫儿的脸面往哪儿搁?再说,这‘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朱母一时语塞,在儿子和改嫁之间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原来,朱耀宗8岁时丧父,朱母陈秀英强忍年轻丧夫的悲痛,她见儿子聪明好学、读书用功,便特意聘请当地有名的秀才张文举执教家中。由于张文举教育有方,朱耀宗学业长进很快。朱母欢喜,对张文举愈加敬重。朝夕相处,长年累月,张文举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打动了陈秀英的芳心,张文举对温柔贤惠的陈秀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业后即正式结婚,白首偕老。殊不料,这桩姻缘却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无意中搅黄了,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值左右为难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那就听天由命吧。”她说着随手解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晒一天一夜。如果裙子晒干,我便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这事并不难做,便点头同意。谁知当夜便阴云密布,天明下起了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陈秀英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了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3、叫花子捉鬼
这一天,叫花子讨饭讨到一个村庄,天色已经慢慢黑了下来。他想找个地方过夜。有人对他说,不远的地方有个大户人家,房子造得蛮有气派,前三埭,后三埭,墙门外面还有两只石狮子呢。就是因为这几年房子里闹鬼,家中的人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只有一个小姐,躺在床上生病。叫花子一想,别人怕鬼,我可不怕,反正没有地方过夜,睡在外面也太冷,就去试试看吧。
到了门口,叫花子敲了敲门,出来一个管家的老婆婆开门。听说他要借宿,皱皱眉头说道:
“你只要不怕鬼,这里房子多得很,住一夜也是无所谓的。不过你可不要后悔呵。”
叫花子朝他笑笑,连声说:
“一人做事一人当。不后悔,不后悔。”
就这样,他就在厢房里搭了个铺,准备睡觉了。
睡到半夜,叫花子忽然被一阵吵闹声吵醒了。他起床一听,这声音就跟猪叫、羊叫一样,难听*。难道说真的遇到鬼了吗?叫花子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就从后门溜出,到了天井里。仔细一辨,声音在正厅,就又蹑手蹑脚走到走廊上,顺着一根廊柱,爬上了屋顶,掀开正厅上面的瓦条朝下看。这一看,叫花子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原来正厅里点着一盏半明不灭的油盏火,一闪一闪的,显得阴风惨惨,几个青面獠牙的鬼怪正在一起喝酒。忽然,其中一个鬼说:
“不对,今天有生人味,去寻寻看。”
听到这里,叫花子一吓,竟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跌在下面的一只大缸里。大缸里装的全是白石灰,“卟”的一声,白石灰飞散开来,屋里顿时一阵烟雾,叫花子的嘴眼鼻子里呛满了石灰,真正狼狈不堪。
说来也怪,叫花子正在尴尬,屋里的几个鬼怪却也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其中一个鬼壮着胆子问道:
“你,你……你是谁?”
叫花子忽然灵机一动,清醒过来,马上来了个将错就错,大声说道:
“我是蓬莱山上的白爷爷,你们是谁?给我一一道来。”
鬼怪们一听,是白爷爷来了,哪个还敢多罗嗦,就一个个跪了下来。
一个说:“我是抹布精,就住在汤罐里。”
一个说:“我是洗帚精,就住在灶脚边。”
一个说:“我是扫帚精,就住在门角落里。”
一个说:“我是乌龟精,就住在后门口的河埠头。”
还有几个鬼怪也都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叫花子心中暗暗高兴,脸上却一点也不动声色,仍旧脸孔毕板,一本正经地说:
“好了好了,天也快要亮了,大家各就各位,我也要回去了。”
说罢,打了呵欠,拍打拍打身上的石灰,就朝门外走去。这时候,远处传来了几声鸡啼,这些鬼怪也都慌里慌张地回到各自住的地方。
天一亮,叫花子到井里去打一盆水来,好好洗一洗,就去找那个看门的老婆婆,把昨夜的事一五一十讲了一遍。两个人一路寻去,果然在汤罐里寻到一块抹布,在灶脚边寻到一把洗帚,门角落里拾起一把扫帚,后门口的河埠头抓住一只乌龟,另外几个鬼怪也一个不漏,统统抓到,然后放在天井里,架起柴禾,点火烧了起来。顿时火光冲天,只听得噼噼啪啪的响声里,还夹杂着一种难听的猪叫、羊叫的声音。不一会,天井里只剩下一堆灰烬,这种怪声音也就没有了。
鬼怪一除掉,这幢房子里也就太平起来,小姐的毛病也就好了一半。她见这个叫花子有胆量,人也长得好,就有心把他留下来。据说,他们后来还结成夫妻了呢。
1987年9月采录
4、民间故事:化钱炉
很多年以前,浑头林有个姓赖的财主,是云谷山下的首富,赖财主人狠心贪:他稻田多了还想多,把别人的稻田一丘一丘并过来,小丘并成了大丘,小片连成了大片;他茶山多了还想多,把别人的茶山一座一座圈过来,一岭又圈过一岭,一山又圈过一山。浑头林周围有二三十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变成了赖财主的佃户,赖财主要是哼一声,佃户们会以为是晴天响雷;赖财主要是顿顿脚,佃户们会以为是山崩地陷。
赖财主珍珠一样的大米吃不完,雪花一样的银子用不完,他吃的,要用景德镇的细瓷碗来装;他穿的,要用苏杭的绸缎来缝。家里佣人一大帮,丫头一大串,好像走马灯,*他使唤,那日子,要是*看见了,也得羡慕他三分。
照理说,赖财主该心满意足了,可是,他偏偏有一块难医的心病哩!
原来,赖财主已经半百年纪,虽然讨了三妻四妾,却一个一个都是不生蛋的母鸡,别说生儿子,就连女儿也没生下一个,赖财主眼看着这万贯家财、千顷良田、不尽茶山,没有一个嫡嫡亲的儿子接传下去,他怎么能不心如火烧呢?
有人对赖财主说,送子观音庙里,送子观音灵验得很,赖财主便急急忙忙去**许愿,要送子娘娘送他一个嫡嫡亲的儿子,赖财主**回来,等了好多日子,仍是没有生儿子。
又有人对赖财主说,降生娘娘庵里,降生娘娘灵验得很,赖财主又急急忙忙去**许愿,要降生娘娘送他一个嫡嫡亲的儿子,赖财主**回来,等了好多日子,还是没有生儿子。
赖财主没有儿子,气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那三妻四妾来劝他,他把眼一瞪,大骂道:“都是一帮没用的蠢猪,不会生下一个儿子来!”三妻四妾挨了骂,撇撇嘴,走开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