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500字高中 1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高中 2
阅读弟子规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弟子规读后感500字。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高中 3
幸福是什么?朋友的一个微笑,是幸福;儿女对父母的一声问候,是幸福;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幸福……只要我们懂得珍惜,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眼前所拥有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在现今的社会,由于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被家长宠爱,导致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之心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大手大脚花钱,和父母顶嘴,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没有责任心,等等等等,以致学校的教育也有了重重困难。,
我们家长的教育,既要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孩子学会礼仪,有礼貌的待人接物,可以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让孩子学会感恩,对于身边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回报之心,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孩子明白“事虽小,勿擅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注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言而有信,说到就要做到,养成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承担,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以后,都能有所承担。
通过<弟子规>,我看到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育方式,如果人人都能像弟子规里那样去做,将会有幸福的孩子,幸福的家长。而我们也将拥有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
幸福还有多远?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感觉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弟子规>,那么我们就能把握住我们身边的幸福,直到永远。我真诚的感谢这本书,他不但带我和孩子不断的进步,而且也使我们能紧紧的抓住身边的幸福。
拓展阅读
1、生命与希望的赞歌——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 作文700字
读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禁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这篇小说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患了肺炎的琼西姑娘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那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要去了。同样患肺炎的老画家,善良的贝尔门在那片仅剩的叶子落下去的晚上,顶风冒雨在墙上为琼西画上了珍贵的最后一片叶子......
贝尔门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它原本就不是一片叶子,也算不上一幅画,可它却远远超越了叶子和画的含意:它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西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门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芒。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对贝尔门的描写并不多,大都采用侧面烘托,甚至连最感人的贝尔门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但我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贝尔门火一样的热情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我可以想象到,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拖着调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能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毫无把保留地奉献了他的生命......
不过,琼西的康复仅有贝尔门画的那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靠她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西患肺炎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声胜。后来,琼西果然完完全全康复了。由此我想到: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克服它。琼西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在贝尔门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叶子的鼓舞下,她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她是一位战胜了困难的胜利者!
<<最后一片叶子>>写的只是一个小故事,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更多华丽词藻,但它却以深奥的思想内涵震撼,教育了人们。这就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却总觉得意犹未尽的原因。
2、高三读后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50字作文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笛福。我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无聊,想找本书看看,打发一下时间,而当我看了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喜欢上了它,它是描写人在荒岛生存的,我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书。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位英国人,名字叫做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只有鲁滨逊历经重重困难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荒岛历险生活开始了。他把船上能用的东西都搬到自制的小筏,来来*运了好多次,他用帆布和木头搭了个帐蓬作为栖身之处,靠船上的东西生活,后来,他种植了很多大麦和水稻,并学会了自制“面包”,他捕捉并繁殖山羊做为肉食的来源,并挤羊奶喝。他又养了一只鹦鹉作伴,还用木头做了一些家具,摆在他所挖的山洞里。很多年后,鲁滨逊救下了一个野人,并帮他起名为“星期五”,他成了鲁滨逊最忠实的仆人和伙伴。又过了若干年后,鲁滨逊和星期五救了一个船长和船员,船长为了报答鲁滨逊决定送他们回英国,这艘船在海上行驶了半年,终于回到了英国。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成功者。
3、《父与子》读后感1000字
《父与子》是一本由屠格涅夫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与子》精选点评:
●这种书我真的。。我真的。,无法静下心看。人名记不住啊!!
●不思考太多、不批判太多,遇事通融、与人为善,性格含蓄也果断。这样的人大概能得到一个好妻子,过上好日子。 而虚无主义者解剖青蛙、与人争论、思想激进、否定一切,最后却被心爱的科学杀*。 人物塑造永远是评价小说的第一要素,好的小说人物必须鲜活,而剧情次之。 沉浸在故事里,游荡于种种角色中,满心欢喜,忘却现实。
●巴扎罗夫哪里虚无主义了 他明明就是中二病 思想远远领先于行动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Д  ̄)┍
●= = 虛無主義的男主怎麼看都是個稍微強悍點兒的羅亭
●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对中、日、朝等亚洲国家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过较深影响,这本《父与子》的小说更是被多次提及,Lewis Feuer以代际冲突理论研究学生运动的著作中有不少例子。
●完全不能接受巴札洛夫……或许正是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太逼真,于是更不能接受了……(喂喂你够了)
●虚伪主义?他不相信浪漫主义,却一见倾心了。不相信医学,却有倾心于研究动物。
●我怀疑自己看了一本假的父与子
●大哭
●虚无主义
看到巴扎洛夫生病在床的那一段特别感动,他发现父亲正望着他,他便叫父亲出去,老人走后过了会又蹑着脚回来,半藏在碗柜门后,不转眼地望着他的儿子。。或许我对文章理解得肤浅,但是对于这两对父子,还是很有感触,即使两代人思想差异极大,感情永远是最纯净的,无论是形式上的飘渺的感情,抑或是带有目的的,感情就是感情,我们何必拒绝它呢。。敞开一切去接受父母,家人,爱人,朋友的爱吧~
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父与子》,内心愈加沉重,民主与自由在任何时代看似不冲突,但是其实质上又杂糅在一个矛盾的社会里,这种矛盾在作者看来是没有办法调和的,选择了让主人公以爱情的失败而死去,给人感觉尽是突兀,因为在书的前半部分只字不提爱情。让人感到非常可惜。
可能这也是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 之间为这本小说产生了十七年的误会的真正原因吧!
前半部分写的感觉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比较少,完全是那个时代的读物,后部分理论和爱情相结合读起来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乏味了,但是阿尔卡季和卡加相恋介绍的太笼统了,最后巴扎罗夫突如其来染上的传染病和临死前的意志坚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感觉巴扎罗夫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不能就这样死去了!屠格涅夫的作品结尾总是给人震撼的心情!就像《初恋》、《阿霞》一样
这本书的名字已经表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父辈与子辈之间思想上的分歧和冲突,简单的讲就是代沟。作者将这个代沟放在了一个社会背景动荡变革的时期,反应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情况——浪漫主义被否定,一切都被否定,否定一切创造新生。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父辈对子辈的惧怕。这种感情令我感到非常心酸。记得我曾经看到很多这样的描述,孩子面前惶诚惶恐的父母,甚至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看到。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够一直理直气壮地现在我的面前,像一座坚强刚毅的山,像一条汹涌温柔的水,永远不变。
《父与子》读后感(五):父与子中浩瀚的世界渺小的人生
“我在想:我躺在这干草垛下……占着这块小地方,和无我或者与我不相干的空间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我度过的时光,和我出世之前及去世之后的永恒岁月相比,又是多么短暂……”
极端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口头上否定一切,包括权威、文学、艺术、音乐、医学、爱情和社会阶层分化,但是,实际上他又一心研究青蛙解剖和昆虫等生物;否定医学,但却又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县里边的医生;否定爱情,然而自己却又陷入爱情中,不能自拔。
他想要破坏俄国旧社会里他认为一切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能在毁掉这一切后建立起新的秩序,并认为那是该其他人考虑的事。事实上正如他躺在草地上对主角所说,一个人的的力量是渺小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想要改变世界改变他人谈何容易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