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少年》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倔强”“奇葩”“滑进”“擎”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清晨准备坐车上学时,发现身上没有半毛钱,你对售票员说没钱能让我坐车吗 ?可是被拒绝了。你会怎么办?怎么想呢?(走着去或者不去了等)曾经有一位少年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条大河摆在他面前,又被船家拒绝了,那这个孩子会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个究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检测预习 感知大意。
1、根据自己的预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说一说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起因 经过 结果)
三、精读课文 感知内涵
(一)弄懂事情的起因
1、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出事情的起因。
2浏览课文 找出少年与老人的对话,你认为这是怎样的老人,怎样的少年?( 生汇报 师板书:诚实)
3、抓住老人当时的两个动作 弯腰 低头 体会老人是无心的拒绝。
4、出示:少年向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体会修辞方法的好处。
(二)分析事情的经过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和老人面对河中少年的不同反应。画出老人说的话。
2、生补充作者想喊没喊出来的话可能是什么?
3、指导分角色朗读老人说的话 体会老人的好心 少年的倔强。
4、指导朗读10--12自然段 完成填空
5、配乐朗读
(三)事情的结果
1、少年为什么会给老人写信?想一想信中可能会写些什么?
2、课文中少年除了具有诚实、倔强、感恩这三种品质外还有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出示填空学生自由补充)
3、如果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面对呢?
四、教师总结:
作者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倔强、自立、自强、执着的少年,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有感恩之心的少年。相信这位少年的品质将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今后你在遇到困难时你会采取怎么样态度呢?是躲避还是挑战呢?
五、拓展延伸 课堂小练笔
相信学完这节课大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面对今后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拓展阅读
1、五年级下《登飞来峰》教案精选
、布置拓展阅读一
1、 初读古诗:看一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试着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朗读)
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
2、 明确目标:学习一首古诗,有一些目标是必须达到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发言,明确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等目标)
3、 诵读古诗:
(1)自由朗读:自己读读古诗,觉得自己读得很好了就停下。
(学生放声诵读)
(2)朗读展示:读诗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正确流利是初级,抑扬顿挫是中级,入情入境是高级。你想挑战哪一级?
(结合学生的自主挑战,指导学生明确不同要级别的具体要求和实现方法。首先正确流利,要读清楚每个字,要求字正腔圆;其次抑扬顿挫要按照诗句的节奏韵律去朗读,了解七言绝句的节奏停顿,初步感悟意义停顿;最后的层次作为研读的目标,配以图片自主尝试体现情境,激发学生体会诗中深意,进而读出真正的意味。)
(3)齐读汇报展示;
4、理解诗意:
(1)要明白古诗中描述了怎样的情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呢?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出:熟读多思、抓关键字、图文结合、参考资料等方法):
(2)开展自学:
明确了目标,有了方法,那就开始行动吧!。
(学生自学,教师**)
你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呢?听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不同,对比讨论一下,谁说的更准确。
(学生同桌或者小组内交流)
(3)组织汇报:
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初步解读的成果。教师点播关键字词的理解。)
(“千寻”意为八千多尺,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塔之高,指导学生读出那种高;补充关于“鸡鸣见日升”的传说,体现高之奇,尝试读出高之势;“不畏”与“只缘”的含义,读出其中的豁达感。)
(4)情境诵读:
创编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情境,师生合作将诗句融入情境中背诵,配乐升华情感。
(王安石从鄞县任满归来,途径飞来峰,与友人一起去游玩,来到山脚下,只见云雾缭绕,王安石不禁心生疑虑:山上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一路拾级而上,来到山顶,抬头一看,只见——“飞来峰上千寻塔”,还有神奇的传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刚才的疑虑一扫而光,站在峰顶极目远眺,突发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感悟思想:
(1)诗中最能体现王安石登飞来峰心情的是那一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其实,在王安石说出这句诗之前,他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诗,
(出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渴望有人赏识,而那个人就在长安,是——皇帝,可是却总也看不见,所以特别愁苦,原因就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在两位诗人的句子中都出现了“浮云”一词,看来别有深意啊!
原来早在汉代就有人给“浮云”了一个更深的含义。
(出示: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从这句话中,你明白“浮云”的含义吗?
(指导学生了解“浮云”可指代“奸佞之臣”。)
原来李白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是——(朝中有奸臣当政)
现在,再来读读王安石的诗句,你明白他的心吗?可以和同学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交流讨论,了解王安石的心声。)
(3)组织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体会王安石不怕任何阻碍,只要自己有才华、志向高,就可以得到赏识,为国家效力。)
正是因为有这样*襟、气魄,王安石一直努力,最后官至宰相,主张变法*,让当时的北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心声朗读:现在又该怎么读?(学生齐读)
教学方法二
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 作者简介三
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发言,结合学生发言点评,使学生感悟古诗的魅力。)
大家一定也读了不少的古诗,我想考考大家,可以吗?
(出示多媒体资料,结合图画诵读古诗名篇名句:《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学习情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神奇的地方,请看——
(出示飞来峰图片,了解其特点)
在我国这样神奇美丽的山峰有五座,我们今天走进的是位于浙江的一座。(出示文字资料,指名阅读,结合图片了解诗中的飞来峰)
教学反思四
王安石的一首诗为我们解开了一页诗——登高望远,感物抒怀,这样的诗作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读一读,好吗?(下课!)
附: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了解诗意
闻说鸡鸣见日升。 思想感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 背诵
只缘身在最高层。
教学难点五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 诵读理解古诗六
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登上了这座飞来峰,并写下了一首诗——登飞来峰。(板书题目和作者)
了解王安石吗?
(学生自主交流知识积累,教师补充文字资料和王安石的画像,了解王安石生平和古诗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七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八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学习资料准备九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学习方法十
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2、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
课 色彩的和谐篇一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 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
(1) 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 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 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 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
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
黄橙——橙——红橙
(2) 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 家居图片
B、 生活图片
C、 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3、实践活动:
(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4、作业展评。
课 万绿丛中一点红篇二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2、进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的对比。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
课前准备:
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对比色,在生活中哪里能见到对比色?
教学用具:
教师:课件。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对比色的强烈,在观察色轮表发现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明白补色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欣赏:
(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2)比较: 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实践:
(1)用对比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的作品展评:根据本节课的要点开展点评。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了对比色,从作业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色的知识,但还有个别同学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运用色彩对比,把几种对比色混合在一起反而没能很好地表现出对比的强烈。
课:美丽的纹样篇三
教学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教学具准备: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等。
教学内容:
1、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 了解知识 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以下的问题:
1) 什么是适合纹样?
2) 基本形有哪些?
3) 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3、2022年一年级体育下册教案全集精选
学习目标:积极在参加体育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验出民间体育活动的快乐。
学习内容:民间趣味活动:踢毽子
学习步骤:
一、快乐游戏,活跃情绪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2、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活动:
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从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听口令练习原地踏步,动作做到位。3、分成男女生两组进行游戏“快快躲闪”。
4、学生自己进行柔韧练习(自叫节拍,自想动作)
二、自主练习,体验踢毽
教师活动:
1、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主练习。2、用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帮助学生熟练踢毽动作。
学生活动:
1、按老师要求自我练习,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踢毽动作。
2、积极加定时、定数的踢毽比赛。3、和自己的小伙伴比一比谁踢得好,踢得多。
组 织:分散练习
三、稳定身心,恢复情绪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放松练习——幸福拍手歌。
2、总结评价整节课。3、宣布下课。
学生活动:
1、积极进行放松练习。2、互相交流、评价。3、师生再见。
组 织:四列体操队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