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56:34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山居秋暝》空明宁静;《从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698—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坚守边疆,表现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辽阔的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遮暗了,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上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征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磨破了,尽管这样,不歼灭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评论家如沈德潜就认为“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归期无日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拓展阅读

1、年级案2021年样板

一、说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章。这篇精读课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荷花的画面。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生进行审美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生朗读和培养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说目标

本组课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积累优美言;

2、图结合,理解课,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习目标及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句。

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法:

1、图对照法;本利用课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生理解、想象。

2、情境法,使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生感受课言美和荷花美。

、说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的:

(一)创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生欣赏后用词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言优美,在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谈读后的感受,使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汇报交流,体验美

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结合,引导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描写荷叶的句子时,师可引导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生图结合理解课这一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又如,描写荷花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步走:

(1)让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对照,让生感受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

激发读的兴趣,让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生配乐朗读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含情诵读,释放美

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生饱含激情,接读段。然后,让生想象,除了写到的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生在想象的过程,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师配乐范读段,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师告诉生,从古至今,许多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练习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板书是微型的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生面前。

2、年级案2021年样板

《从现在开始》: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

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

⑵初步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⑵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习、积累言,初步培养感。

⑶能根据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4、读懂:

⑴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

⑵关心童话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受到启迪。

课前“热身活动”:课件演示厦门英才校的美丽画面,并适时引导对话。

一、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1、认读生字,注意翘舌音及后鼻韵母的字。(出示生字卡片)

2、逐段试读课

⑴正音。

⑵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3、提问: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4、提出习目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也可以适当地演读。

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二自然段。指名试读。在评读品词:

习“神气极了”一句:

①比较:“神气”和“神气极了”。

②课件演示。(将课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

③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指导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体会“神气极了”。

⑤指名上台演读。

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创情境: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纷纷表达心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想象、体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2、自然段:

⑴指名试读。生评议。

⑵生练读袋鼠的话,体会“激动”。

⑶课件演示。(依课插图改造的动态课件:动物们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⑷引导想象、说话:动物们跳得怎样?(气喘吁吁、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等等。)

3、自然段:

⑴默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交流。

⑵生质疑问难,师相机归纳、梳理:动物们“担心”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担心”?为什么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大伙儿就“立刻欢呼起来”?

⑶生讨论、合作解疑。

⑷朗读训练。

(生试读、评议──师范读──生练读、体会。)

4、五自然段:

⑴齐读。

⑵课件演示(将课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并配乐)。

⑶引导对话:这时,你想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些什么?

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课件:出示生字“现”“轮”,引导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

2、指导:撇的'不同写法及字的部件处理(伸展与互让)。

3、课件:字的比较、调整。

4、范写:师边写边讲解。

5、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3、年级案2021年样板

《小摄影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

3、了解课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重点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用具生字卡片

时间2课时

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尔基图片)

师:尔基是世界的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习的课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板书:小摄影师)

2、生自读课习生字词

生自读课,找出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生认读。

(1)师范读、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生拼读,互相纠正。

(3)师抽查生拼读以上生字。

2、师讲解重要的生字,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基、侧、辆、卷。

(2)生书写,师**。

(3)让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到黑板批改。

3、检查分段朗读课。并思考:课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1)巩固词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来说说课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篇课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

、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自提示。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词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来说说课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体验

(一)习课一部分(1-6自然段)

自由读课的1-6自然段,思考: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画出相关的句。

他称尔基为“亲爱的尔基**”,说明他很懂礼貌,同时也很尊敬、崇敬尔基。)

小男孩说:“我照完相,立刻就走”,这又说明小男孩很怎么样?(说明他知道尔基很忙,很理解尔基,不希望占用他太多时间。)

师:尔基很忙,而且正在读书。为什么他愿意答应小男孩的请求?而且答应得那么爽快,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尽量满足小朋友的要求。)

(二)二部分(7-12自然段)

1、过渡:这么一位聪明有礼貌的小男孩,尔基打心里喜欢上了他,所以就让他进去了。

要求:默读6—8自然段,思考:进去后,小男孩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画出来。尔基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曲线画出来。

2、师:尔基答应了小男孩照相的请求,小男孩就进来了,见到了尔基。请看这个句子“他仔细打量尔基,咧开嘴笑了”,“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小男孩见到尔基后的惊喜,他要好好看看尔基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说明他很崇敬尔基,他见到尔基,很开心。)

3、师:小男孩是专门来给尔基照相的,我们看看他的水平如何?他是怎样照的?前面说他是十岁左右,他到底行不行啊?

生讨论。

4、师:小男孩就要给尔基照相了,但是,最关键的事情他忘了,他没带胶卷。那他怎么办?课有几个地方提到小男孩哭,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提示:

(1)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2)小男孩哭着说

(3)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5、师:大家想想,为什么他哭得那么伤心?

6、师:小男孩忘带胶卷,尔基说他有胶卷。但小男孩子还是跑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很可能是他太着急了,没听清尔基的话,也可能是他太内疚了,觉得对不起尔基,不好意思。)

7、师:刚才说的是小男孩的表现,那么,在这个过程尔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把有关尔基的句子划下来,想想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提示:

(1)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尔基尊重小男孩。

(2)尔基听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他对小男孩很耐心。

(3)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停当后,尔基侧过脸,对他微笑——说明他尊重小男孩,并且态度亲切。

(4)尔基赶紧站起来——说明他很关心、爱护小男孩

(5)小男孩跑出去后,他走到窗口大声喊——他关心、爱护小男孩

()部分(13-17自然段)

1、生分角色朗读。

2、师:秘书说杂志社的摄影记者要见尔基,尔基见不见?为什么?

(提示:不见。他很忙。)

3、师:但是,为什么他又说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一定要让他进来?

(提示:尔基关心、爱护小朋友,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巩固延伸

如果小男孩再次来到尔基身边,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点击查看更多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54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