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手抄报主题:元旦的来历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拓展阅读
1、关于元旦主题的作文
春节,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的寄托,而新的一年,则是我们新的起点,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马不停蹄,一路前进,为着生活,为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春节,在我的记忆里很简单,贴对联,吃饺子,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样,简单,幸福。
前一天,跟着爸爸把对联贴上,看着崭新的红纸整齐的挂在门上,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过欢笑和泪水,有过坚持与不懈,也有过成长,也许谁都没有发现,我还是一个小小孩,只是心里似乎也有了一些小秘密,有了自己的不可告人的梦想,有了下一个目标,有了对考试不满却还装去还行的样子,有对别人的厌恶和不解,但是,这一年,我成长了不少,我习惯了一个人面对挫折,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是什么,也许我的毅力还不够,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去干一件事情,但我会继续成长,不管什么样的变态困难,我都会勇敢的去迎接,不再惧怕暴风雨的猛烈,我会像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
至于吃饺子嘛!这是北方人的传统,昨天下午,我们全家四个人,围着小方长桌,分工明确,看着电视包饺子,我不会像妈妈一样把饺子包的又快又好,但我也差不多啦,还是很漂亮的,只不过包的是元宝形的,嘻嘻。对于我来说,除夕夜的饺子与别的时候都不同,那是一个寄托了美好幸福的饺子,虽然妈妈从不讲究往饺子里放些硬币或大枣,但我依然觉得很幸福,虽然很不喜欢吃肉馅的。
每年最期待的',无非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了,今年却最为喜欢,因为三小只在屏幕上出现,比起去一年,他们确实长大了好多,不管是舞台表现力还是与人的交流,也都不像去年一样腼腆了,他们也成熟了不少。看完三小只的表演不过几分钟,就看到了千玺的微博,是与猪猪侠里的人物的合影,他说见到了楠宝的偶像,嘿嘿,楠宝可真幸福啊,就像我有一个好姐姐一样!说我是三小只的偶像也有些牵强了,因为我对他们的情况也都不是很了解,只是喜欢他们歌里那种阳光的气息,嘿嘿!
春节,很简单,很幸福,这样就够了!对于我来说,只要家里和睦,家人都健康,就是最好的礼物,嗯......我的新年愿望是,希望下学期的地理生物会考能考出好成绩(我会努力准备的!!),还有就是家里不要有太多的争吵,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再有就是不断改善自己,学会忍让,不要有太多不满,收敛自己的脾气,希望下一年的一切一切都顺顺利利的,做一个好班长!!
2、关于元旦主题的作文
新的一年快来到,辞旧迎新心情好,汶源学校好热闹,师生活动正火爆。
师生跳绳训练早已进入白热化。课间、午休,操场、楼前广场学生都在进行跳绳练习,老师也掺和其中。班主任在观察、指导、选拔跳绳健将,更多老师也在加紧跳绳训练。师生有时来场比赛,围成一个圈,学生做裁判,“1、2、3……”喊声此起彼伏,然后就是欢呼声。小小一根绳,连起师生心。
教师乒乓球比赛已经拉开帷幕。不管会不会打,全体参赛,贵在参与,乐呵乐呵。两人对垒,多人观赛,会打的两人你来我挡,还真激烈;不会打的,*当当,竟也打个不分上下。不管输赢,握起球拍,球儿飞舞,心儿飞扬,浑身舒泰。
最热闹的是准备元旦联欢节目,分办公室演出,各办公室为了表演时“震”场,都在“偷偷摸摸”排练。我们办公室只有五名教师,四名语文教师、一名英语教师,都是“古板”学科,老师不会唱、不会舞,表演什么呢。张老师考虑两天,说:“我们会‘说’呀,演三句半。”“好!”大家一拍即合。亓老师又有顾虑:“五个人呢,不合适,我不上了。”“谁说三句半就得四个人,五人演三句半才是创新!”我当下拍板,五人全上,就三句半《话说汶源》。然后,“合谋”写台词,你一句,我一语。没想到的是王老师、亓老师有这么多的“笑料”,边编边说,“忒好了——”“俺莱芜有”“我看悬——”……笑得我们前仰后合。说说笑笑中,一天时间就编出了词,然后就是修改、加工,张老师还让说过三句半的丈夫参谋,稍一改动,更多“包袱”了。
开始排练了,本来就是直接上场一人一句。一天,秦老师“侦探”后说:“不得了,他们办公室节目形式可多了,又是唱又是舞,还有模特表演呢。我们的形式太单一了。”随即提议:“我们也可以表演着上场,加些动作,不更有喜剧效果。”“对!”王老师赶紧上网搜视频、找音乐、编动作,放学后排练。幸亏秦老师有点舞蹈功底,亓老师身姿轻盈,王老师有模仿天赋,看着视频学着、改着、练着,再互相教。就简单几个动作,我们两个下午才初见雏形。一边演一边笑,外边已经霓红灯闪烁,我们还练得不亦说乎。演着演着,又有新招了:“我们就改变传统,不拿鼓呀、锣呀的'敲,改成锅、盆、勺,更有意思。”第二天,王老师就拿来一个锃亮的不锈钢盆,亓老师拿来一套不锈钢杯,张老师拿来一个锅篦子和一把勺子正好一对,秦老师递给我一个铁缸子:“明天我拿一个大笊篱,搭配才滑稽呢。”
周末在家,我发现了不锈钢鱼盘和漏油勺,两厢一碰,哈,清脆悦耳。今天到校,所有道具摆一块,秦老师和亓老师演示、试听,略作调配,哈,有“鼓”,有“锣”,还有“镲”。
“呛呛呛”“当当当”“咣咣咣”“哐哐哐”“锵锵锵”……排练进行时,元旦乐在即。
3、关于元旦主题的作文
元旦佳节,新年,当一切都已焕然一新,当一切都已重新开始,我站在风口浪尖,望着这奇妙的世界,我想对它说:我来了!
也许我还稚嫩,也许我仍然清纯,但是我拥有着一颗热血的心,去面对未来,因为在我的眼里,未来就是希望,未来正等着我去探寻!时间带着我成长,四季与我一同绽放,新年的第一天,我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那就是向着太阳。宁愿自己像一株向日葵一样,永远的向着太阳去生长,从来不会低下自己的头,咬住太阳的光,紧紧不放。我知道前路不会平坦,还有许多荆棘等着我去挑战,不过我不会害怕,我在成长,我已有了利剑,我相信我会用它破开我前进的道路,斩断一切阻挡我的路障!
就像是飞蛾扑火,就被说是自取灭亡!也许结果是那样的残酷,也许过程是那样的跌宕,也许在梦的路上,我会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失望,但我相信,我不会就此停下,当太阳的光重新照耀在我的身上,我感觉到了血液在沸腾,心情热得发烫,我会站起来,接着望着远方,继续直冲向太阳!
可能这一路不是我想的那样,可能也会有人投来嘲笑的目光,或是批判,或是伤害,或是讽刺,或是阻挡,但是有了太阳的`我怎么会去在意,去计较那一点点的得失与偿?在太阳面前,一切都显得微小;在阳光面前,一切都显得灰暗。所以,我是如此的渴望光,渴望照亮我的炽热的光!
在成长的路上,我不会忘记他们。那一起战斗过的,那一起拼搏过的,还有那一起欢笑打闹过的,他们虽然越来越远,但他们的记忆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随我欢乐,随我难过,永远坚定不变!甚至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时间就像是记忆的发酵粉,把一切美好的或是心痛的回忆,发酵成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幸福与欢笑。在未来的某一天里,我会对他们同样的思念,同样的感激,同样的祝福,因为有了他们,我才会走出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有了他们,我才会变得足够坚韧,足够的自豪。那些曾经陪伴我的人啊,谢谢,谢谢,我的朋友,myfriends!
新年的第一阵风,吹醒了正在做梦的人,新年的第一束阳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看那充满希望的未来,到处撒满了阳光,到处都是欢乐与成功的海洋!到未来的那一天,我会回头眺望,看着一条大道,是怎样的一直走向前方!我会对现在的自己说:坚毅,坚持,坚强!
阳光在等着自己,去面对未来,未来不会让我们失望!未来就在前方!加油!亮出自己的顽强!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xx年11月,*的*报告首次以12歌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乃至个体的一个人前进的标杆和奋斗的力量源泉,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个倡导,指明了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昭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文明”这一词感受颇深。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一种手段。金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对学生真诚相待,去做学生的朋友,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欣赏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
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这份情感,只在口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真爱,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讽刺、挖苦,使他们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碎,这样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表扬这个,张扬个性,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学生,我们的学生才会爱我们,才会有进步。
第二个倡导,彰显了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的价值理念,成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后,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和变相*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校园伤害事故不仅会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而且成为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波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总之,作为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只有更好的学法,懂法,依法执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倡导,体现了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人文风尚。
做一名敬业成人,精业成才的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学识以为学生的前进导航。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认识自身的不足,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不断进取。教育人、培养人是一种富于艺术性、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文化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修养。才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可见,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如果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更为广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增长自身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同时还要乐于创新,勇于开拓。
总之,我一定会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做一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5、元旦的来历范文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旦的来历【二】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元旦的来历【三】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语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2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来历【四】对于元旦,很多人的概念一般都是停留在节假日,是各国的法定假日,是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休息的日子,却很少人能够得知,元旦源起于何时,它的意义又是什么?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你来解说一番元旦的来历吧!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