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暖流
练习1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其中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第一课时
我会猜: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会读:
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认真学: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字谜,让学生猜,小组讨论合作。
2、教师给学生几个谜底,让各小组创作谜面,之后各小组展开竞赛。
3、各小组交流、互相提意见。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自读《丝丝小雨》,要求读通读顺。
2、小组内互相读。
3、指名读,各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一个小组读的最好。
4、小组内讨论:你想象到得是一幅什么呀的画面。
第二课时
我能写好: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我能做到:
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我好好学: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早》的一段话,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在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2、小组讨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得大小一样。
3、指导学生书写。
4、小组讨论,评比。
二、口语交际
1、小组讨论: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么说?
2、小组讨论。请各小组上台前表演,并请其他小组提意见。
3、总结。
拓展阅读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这一课共有三个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每一则成语故事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五年级的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用一个小故事来解读这个成语,让学生了解成语的由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感受成语故事魅力的同时,开展丰富而生动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本课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则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自学
1、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背后都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2、自由读课文,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同时把每一个故事读准确,读流畅。 3、交流齐读三个成语故事的题目。
点评:整体感知三个成语故事的大概内容;读准确,读流畅为深入学习三个故事打下奠基。
二、解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故事,“矛”和“盾”本意分别指什么东西?指名回答后,媒体出示图片,对两种兵器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过渡:这两种兵器怎么会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让我们来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
点评:追溯“矛”和“盾”的本意,引发学生质疑,激起他们阅读故事的兴趣和欲望。
2、指名简单说故事内容后,引出故事的重点句(媒体出示):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读,自由读
2)这两句话的提示语中都出现了“夸口”一词,什么意思?理解“夸口”。请学生想象楚国人“夸口”时的样子(得意洋洋的,叫喊之前故意清清嗓门,叫喊的时候眉飞色舞,唾沫四溅,手舞足蹈??),带着自己丰富的想象读好两句话。
3)探究两句话的矛盾之处。
师:这里的“谁你用什么矛”怎么理解? 生:无论你用什么矛,不管你用什么矛。
师:这里的“什么矛”指得是不管这种矛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不管这种矛是细的,还是——(粗的);不管这种矛是铁制的,还是——(铜制的)??总而言之包括天底下——(所有的矛),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卖的矛)(此时鼠标点击,“谁你用什么矛”替换成“我的矛”。)
师:读一读现在这个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我的矛都戳不穿它),这句话告诉我们楚国人卖的矛和盾谁厉害?
生:他卖的盾比矛厉害。
师:请大家再静下心读一读他说的第二句话,你判断他卖的矛和盾谁厉害? 生:他卖的矛比盾厉害。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因为他说“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什么盾”包括天底下所有的盾,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卖的盾。
点评:第一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盾比矛厉害”由教师“扶着”学生得出来。有了此基础,第二句话的结论“他卖的矛比盾厉害”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就不难判断出来。此时,楚国人说的两句话矛盾之处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3、设置情景,角色转移,理解“自相矛盾”。
1)现在你们就是楚国人,左手拿起盾,右手举起矛,在行人面前夸一夸。(学生进入情景,把自己当成了楚国人,读得洋洋自得)
2)用你们的矛来戳你们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一下子愣住了)瞧你们,刚才还手舞足蹈,夸得眉飞色舞,怎么一下子个个都张着嘴巴,舌头像打结了似
的。课文就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你们此时的神态。理解“张口结舌”。
3)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让学生明白因为前面自己说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理解“自相矛盾”(自:自己;相:相互;矛盾:表达的意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联系实际,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读了使人觉得可笑。但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相矛盾”的事例,尤其是在同学们的作文本上,请看(媒体出示)
指出句子中自相矛盾之处,并加以改正
1)今天我太累了,一躺下就睡着了,但是想到作业还未完成,我哪里还睡得着呢?
2)我最喜欢温柔可亲的小猫咪,但我更爱活泼淘气的小花狗。
师简单小结:是呀,同学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瞻前顾后,前后一致,不要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了。
三、解读“滥竽充数”
1、过渡:学了一则成语故事,同学们很有收获,现在老师奖励大家听一段音乐来轻松一下。(播放“竽”吹奏的名曲《凤凰展翅》片段)
2、这么动听、悠扬的乐曲你知道是用哪种乐器吹奏出来的吗?(媒体出示“竽”的图片)这就是用竹子做的乐器“竽”,怪不得这个字是——(竹字头)。看到“竽”,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出示课题。
点评:学完《自相矛盾》,播放“竽”吹奏的名曲《凤凰展翅》片段,其一让孩子们在课中间享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其二能自然引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学习。
3、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4、交流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5、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课文中可以找到三处,前两处抓住“混”、“只好”略讲,重点学习下面这句(媒体出示):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1)指名读,读准“竽眼儿”,屏幕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即“竽上的小孔”;理解“俸禄”,即“工资”、“薪水”。
2)请学生模仿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的姿态。 3)播放录象,请学生说一说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4)带着想象读好重点句。
点评:播放录象,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有助于他们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有助于他们读好重点句,读出味道。
6、理解成语,点出寓意。是呀,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竽队里假装会吹,我们就用一个成语来说——(滥竽充数)。指名说成语的理解(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以次的充好的)。师小结点出寓意:滥竽充数的结果只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最后落荒而逃,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7、成语运用。这个成语被人们广泛应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有所发展。我们来看(媒体出示)
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表示自谦)
四、链接古文
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两个成语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一看原文是怎么写的。(屏幕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对照课文自由读,能读通、读懂吗?
3、师范读,告诉学生《自相矛盾》课文写了105个字,而古文只用了53个字;《滥竽充数》课文写了126个字,而古文只用了44个字,可见古人写的文章语言——(相当精炼)。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把两篇古文熟读成诵,更好地体会古文的语言特点。
点评:拓展古文,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书写指导
1、(媒体出示)本节课出现的五个生字,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如何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从结构、运笔指导学生写出书法的韵味来。
2、学生先描红一遍,再临写。
点评:语文学习不光教会学生读书的本领,也要教会学生写字的本领。高年级在低年级把字写正确、写端正的基础上,还要从书法的角度强调把字写得美观,有韵味。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设计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课件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一个小姑娘,坐在水*。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播放视频,欣赏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师导: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打开课本,咱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美丽的荷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字词读准了。
2.先来考考谁记生字最快,出示生词,指读,正音,齐读: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3、掌握了生字词。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默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这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味道、形态、姿势)
4、指名读第一段。你们找出写荷花香气很诱人的词?清香。香味吸引作者来到荷花池欣赏。一起读读。
5、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指名读第一句。
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大家发现了什么? (比喻)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
(师板书:挨挨挤挤)
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在火车上。
生: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在广场上,有一次我在广场看到好多的人挨挨挤挤的,原来他们在看打狗。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一个幽默笑话。同学们挨挨挤挤这个词在这里是形容荷叶长得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荷叶) 齐读第一句。能用朗读来表现吗?指名读。齐读
B:指名读第二句。
师: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师:有这么多个词可以用,可是这个冒字在这边确实最合适恰当的。
教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师: 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有这么多感受。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指名读,谁想美美地读读第二段。
师:课文用了4个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荷花的形状各异。板书: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读读第二段。
6、学习第三段: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学生思考)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荷花情境图)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
师: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对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那这一池荷花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生想了一会,忽然有一个学生低声的说大自然)
师:刚才老师好像已经听到了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位画家是谁? 生:大自然(很多学生一齐说)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老师也和作者一样被荷花陶醉了。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静静的听老师读第四段,到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静地听)
师:这情景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
师:多美的荷花啊!如果真能变成一朵花,那该有多美妙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体会荷花的迷人风采吧。分角色读。
(复习生词: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词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1、齐读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2、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导识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形近字的区别:裳和常、蜻和晴
注意“蹈”的第十四笔是,“佛”第四笔。 4、书写练习。 5、自评互评。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试验。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蜡烛、地球仪、绳子、大头针及有多媒体课件或有关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解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
2.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公转引起四季现象。
3.能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解释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冬天,白雪皑皑;夏天,烈日炎炎。你知道这种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运动形式
(1)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向都是由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
(2)通过分析自转和公转的时间,结合地球仪的模型运动,让学生猜想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利用学生上面的猜想,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1)讲解实验方法。(参考教材的叙述)
重点让学生明白,既然是模拟实验,关键要理解是用什么来模拟什么。
实验注意事项:“地球”的公转方向不能弄错;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应保持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教师**指导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讨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汇报交流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解释地球上四季的变化。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变化吗?地球上还会有四季吗?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四季变化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的影响。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影响的情况并记录。 3.能与其他小组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4.能设法用图表说明四季对动物或植物的影响。 活动过程:
周期 方向 特点
形成昼夜 形成四季
23小时56分4秒 由西向东(逆时针) 365.25天 由西向东(逆时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关于四季变化的资料和图片(或制成课件演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结合前面的观察,讨论:季节变化对身边的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能用身边常见的动植物来加以说明。
(3)根据交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身边的一、两种典型的动植物分组研究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完成教材的表格。 (4)分组交流各组的研究成果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四季 (1)出示教材中的图片
观察,教材上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现出来了,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也来表现一年四季的变化呢?看谁想象力最丰富! (2)各自完成自己的作品 (3)全班交流
[本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阅读《科学在线》感受地球各地四季变化的不同。 板书设计:
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设计教师:回民小学 段殊荣
城东小学 叶卫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