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拓展阅读
1、教学设计的板书设计怎么写范文
一、站在屋顶的小山羊与狼
小山羊站在屋顶上,看见狼从底下走过,便漫骂他,讥笑他。狼说道:啊,伙计,骂 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处的地势。
这故事说明,天时与天机经常给人勇气去与强者抗争。
二、善与恶
力气弱小的善,被恶赶走到了天上。擅长是问宙斯,怎么才干回到人间去。宙斯告知 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个一个的去拜访世间吧。恶与人很相近,所以接连一直地去找他 们。善由于从天高低来,所以就来得很慢很慢。
这就是说,人很不轻易碰到善,却逐日为恶所损害。
三、老猎狗
一条老猎狗手轻脚健时从未向森林中任何野兽屈从过,年老后,在一次狩猎中,遇到一 头野猪,他大胆地扑上去咬住野猪的耳朵。因为他的牙齿老化无力,不能紧紧地咬住,野猪 逃跑了。主人跑过来后大喜过望,大骂他一顿。年迈的猎狗抬开端来说:主人啊!这不能 怪我不行。我的英勇精力和年青时是一样的,但我不能抗拒天然规律。从前我的行动受到了 你的夸奖,现在也不应受到你的斥责。
这是说,生老病逝世是不可抗拒的法则。
四、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安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收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 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疑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奋。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 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驳我,而是也去唱工,当初就不会忍饥受饿了。
这是说,只管风波变更万千,防患未然的人都能防止灾害。
五、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度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认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 想到这里,他决议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 都没得到,水中那块原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六、公牛与车轴
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火,不耐心地对车 轴说道:喂,朋友,我们无声无息累赘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么?
这故事是说,那些叫嚷得特殊响的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声的人往往承当着全体分量。
七、狼与小羊
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见到后,便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吃掉他。于是他跑到上游,恶狠狠地说小羊把河水搅浑浊了,使他喝不到净水。小羊回答说,他仅仅站在河边喝 水,并且又在下游,基本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见此计不成,又说道:我父亲去年被 你骂过。小羊说,那时他还不诞生。狼对他说:不论你怎样辩解,反正我不会放过你。
这阐明,对恶人做任何合法的辩护也是无效的。
八、熊与狐狸
有一头熊大肆吹捧,说他很爱人类,因为他从不吃*。一只狐狸对他说:但愿你把*撕得破碎,而不要伤害那些活着的人。
这故事适用于生活中那些伪装仁慈的恶人。
九、田鼠与家鼠
田鼠与家鼠是好朋友,家鼠应田鼠所约,去乡下赴宴。他一边吃着大麦与谷子,一边对田鼠说:朋友,你晓得,你这是过着蚂蚁个别的生活,我那里有良多好东西,去与我一起 享受吧!田鼠追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 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为惊奇,称颂不已,并悲叹自己的运气。他们正要开始吃,有人 翻开了门,胆小的家鼠一听声音,惧怕得赶快钻进了鼠洞。当家鼠再想拿干酪时,有人又进 屋里拿什么货色。他一见到有人,破刻又钻回了洞里。这时,田鼠也顾不上饥饿,颤颤惊惊 地对家鼠说:朋友,再见吧!你自己纵情地去吃,担惊受怕地享受这些好吃的东西吧。可 怜的我仍是去啃那些大麦和谷子,平安全安地去过你看不起的一般生活。
这故事说明,人们情愿过简略安稳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斥可怕的欢喜生活。
十、公鸡和宝玉
一只公鸡在原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品。他发明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无比爱护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 与其得到世界上所有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是说自己须要的东西才是真正可贵的。
2、教学设计的板书设计怎么写范文
活动目标:
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因漏气而造成的事故事例。
2、煤气灶一个。
3、关于一些煤气发生的事故录象。
活动过程:
一、认识煤气灶、煤气包,了解煤气的用处
1、出示煤气灶和煤气包,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家使用煤气吗?你们家的煤气是从哪里来的?煤气有什么用?
2、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煤气包。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
二、观看录象,了解煤气的危险性。
1、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事故。
3、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煤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
教师小结。
三、组织幼儿讨论,知道安全使用煤气的方法以及发生以外后的自救方法
1、怎样安全使用煤气。
2、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
3、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映呢?
四、教师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重点讲解几个问题。
1、当成人在厨房使用煤气烹饪时,小朋友尽量不要到厨房。
2、小朋友在家中,不要自己随便动煤气灶的开关。
3、如果闻到异味,要及时提醒爸爸妈妈。
3、教学设计的板书设计怎么写范文
教学内容:《寒号鸟》《松鼠和松鸡》《陶罐和铁罐》
1.通过阅读《松鼠和松鸡》《陶罐和铁罐》寓言故事,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粗知寓意;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阅读单
一、游戏趣猜,引寓言
1、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船、剑:刻舟求剑;农夫,树桩,兔子:守株待兔;农夫、庄稼、禾苗:拔苗助长。)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2、这三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傻。
3、总结什么是寓言: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章。
二、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文《寒号鸟》图片,还记得这是哪篇课文吗?这篇寓言故事告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寒号鸟,( )的喜鹊。
2、那这则寓言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呢?(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3、通过图表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人物寒号鸟喜鹊
性格特点懒惰、得过且过勤劳
结果冻死在夜里住在温暖的窝里
道理:人活着不能目光短浅,要做长远打算
4、总结:这篇寓言故事把寒号鸟和喜鹊的性格特点进行(对比),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三、拓展课外,找“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出示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鸡》。
3、学生自由读一次,请几个学生分段读一次。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在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出关键词句)
人物松鼠松鸡
性格特点勤劳偷懒、挑挑拣拣
结果吃的饱饱的卡死在洞里
道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5、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
归纳——动作、语言。
6、放手学生自由读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读后小组交流完成阅读卡。
人物陶罐铁罐
性格特点谦虚骄傲
结果无价之宝影子也没见到
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
7、小组汇报,归纳:语言、神态
四、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那现在你愿不愿意来挑战,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
2、出示图片《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3、看,老师已经把故事的开头写好了,你能不能给运用对比的方法,赋予嘴巴和鼻子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和不一样的结果。
人物嘴巴鼻子
性格特点
结果
道理
(课堂上只要学生先完成表格)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继续创编寓言故事《嘴巴和鼻子的争吵》
2、好书推荐:《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人物 性格特点 结果
(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