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的教案教学设计
北大附小张艳
课文说明: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教学过程: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⑵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⑴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⑶“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⑷“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⑴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⑵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⑶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⑷“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⑴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⑵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⑶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⑷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⑸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⑹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⑺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4完成练习册。
资料提供者:
拓展阅读
1、《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元通中心小学郜惠娟
1、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二)揭示课题(小黑板出示)
指导学生把课题读正确。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你们见过什么雨?(毛毛细雨,小雨,大雨,雷阵雨,狂风暴雨)
(三)初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把每句话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找出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粗略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识字读文?
1.认读理解数不清云彩飘落
(1)逐一出示生字数清,看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2.认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辨析:你呢?这句话是不是小雨点儿在回答大雨点儿。(知道这是小雨点回答完了,在问大雨点。)理解回答。
(5)读课文找出大雨点儿回答小雨点儿的句子,读一读。
3.认读方
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让学生明确在地方这个词中,方
字读轻声。
4.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前4段。
(四)读文感悟?
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么雨后那些地方有都会怎么样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欣赏图片)
雨后这些地方都怎么样了?
咱们闭上眼睛想想:一场大雨哗啦啦啦,哗啦啦啦过后,小草怎么样了?
其他的植物怎么样了你能说说吗?
3.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五自然段。讨
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五)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全文朗读给好朋友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六)指导书写半,进行书写练习?(机动)
2、《山雨》教学设计方案
《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爱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虽然课文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但我认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对他们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帮助。因此,我精心节选了“风声”、“雨声”、“鸟叫声”、“雨滴落小水洼声”,把它们串连起来播放给学生听,听后让他们说说想到了什么,说完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贴近于文章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听、想、说的能力。
二、重视范读。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读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读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选择了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春野》的音乐边听老师范读,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孩子们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们夸老师读得好,我适时鼓励他们,说只要认真大家都能读好,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部分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毕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该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这对学生是极其有帮助的。
3、梅兰芳学艺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一课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梅兰芳学艺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一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名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苦练前——眼睛没有神儿,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师傅根据他的经验,结合对梅兰芳的观察,作出如此的判断,这预示着他要获得观众认可,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比常人多出许多的努力。
苦练后——眼睛会说话了,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表明了他愿望的强烈。为了弥补先天的不足,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梅兰芳用不同的方式苦练眼神,表现了他练功的刻苦。愿望和刻苦,再加上持之以恒,“日子一长”,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人们评论说梅兰芳的眼睛回说话了,课文最后点出勤奋苦练的结果——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要苦练基本功。
一、揭示课题。
2.解题
1) 介绍梅兰芳生平
指名拼读兰,提醒学生读准边音。告诉学生: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家。
2) 学习词语:学艺
指读“艺”。说说“学艺”是什么意思。
3) 指名把课文题目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要求画出生词,圈出生字,难读的字注上记号,多拼读几遍,长句子用~~画出,多练读几遍。
2.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眼神 决心 紧盯 或者 水底 苦练 拜师 飞翔 鸽子 注视
3.试读课文
1) 指读说说本课有几个小节?(3个)
2) 请三个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提醒学生读准儿化音。
3) 引导读通长句子。/article/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要求学生先读准生字词,再读通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
4.范读课文。
读后引导填空。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梅兰芳学艺,梅兰芳学艺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4、夏夜多美的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他、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2课时。
挂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万物复苏,春天就要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一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2、故事中都出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教师板书。)
这些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文。
三、学习生字
1、同学们自由读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然后读一读,学一学,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用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指名读一读,同桌读一读。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领读(组词)。
4、抢读,看谁读得快。
四、朗读感悟
1、刚才同学们读生字、读句子都很好,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你喜欢故事中的哪能一个小动物?为什么?
2、把你喜欢的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的话用笔画出来,再读读:
课件出示小动物的对话
⑴ 喜欢读同一种小动物语言的同学齐读。
⑵ 指名读。
⑶ 评价谁读得好?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
4、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后三个自然段。
5、夏天的夜晚很美,文中小动物心灵也很美。让我们也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
3、说说识字记字好方法:
歌谣识字:
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
猜谜识字:
根: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
非: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一排变两排,看看没有手。
其他字都可以利用多种记字方法识记。
4、完成练习读读说说:
让学生自己先填一填,然后全班交流读一读。
二、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6个生字:
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全班交流记字办法。
2、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送、过:可联系连、远的写法。
他、她;也字的写法要作为重点。
三、扩展练习
课后也去观察观察美丽的夏夜,看看它美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2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