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4

满江红诗词赏析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旗帜倚风飞电影、戈铤射月明霜锷。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

这是一首宣扬精忠报国、收复失土的爱国词篇。全篇采用对比手法,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这首词作于金亡的前一年。这年(1233)南宋与蒙古军合围蔡州(今河南汝南),次年城陷金亡。

词的上片,写南宋精兵,长驱北上,金兵毫无斗志,中原父老也都知道金国必然灭亡,形势与前大不相同。前半片,写南宋军营整齐,斗志旺盛。“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千军万马,精兵强将,斗志昂扬。“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淮河一带的岗亭子,夜里有士兵了望,一有警报,便点燃烽火告警。天刚破晓便可以听到军营嘹亮号角声。而金兵呢?“绿鬓将军思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年轻的军官,黄头女真,已无斗志,准备逃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闻鹤的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淝水之战,苻坚部下士兵溃逃,“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晋)师。”中原的人民,“已心知,今非昨。”今昔不同,金国已成强弩之末,即将覆亡。

上片由南宋写到金国,形成显明的对照。下片,又由金国写到南宋,进一步进行对比。“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狂鲵”,大鱼,借指残暴的敌人;“於菟”,虎,借指虎狼之国;单于,指金国君主,都是指的金国。金国国势,危在旦夕,象春冰一样,即将瓦解崩溃。相反,宋国“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将军士兵,人人奋勇,能扛鼎举关,舞弄长矛;“旗帜倚风飞电影”,军旗猎猎,高高飘扬;“戈铤射月明霜锷”,刀锋雪亮,武器精良。又一次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最后,“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奉劝朝廷勿失时机,一举收复失地,不要使边塞秋老,人民失望,这才是本词的主旨,是词人的用心所在!

黄机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除这首词外,他还曾作《乳燕飞》词,寄给辛弃疾;又与岳珂以长调唱和,内容亦十分悲壮激昂。这些都同本词的主旨是一致的!

拓展阅读

1、星照耀中国每章好好句 星照耀中国的好好句

【**--小说】

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虽然作者是一位外国人,但是《星闪耀中国》中依旧有不少好好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星照耀中国的好好句吧。

一、忠于人民

二、铁骨铮铮

三、一心为民

四、意志坚定

五、无所畏惧

六、不畏艰辛

七、英勇无畏

八、坚定不移

九、忠于祖国

十、艰苦卓绝

十一、坚韧不拔

十二、坚定不移

十三、自强不息

1)而在斯诺开出的'问题单子'中,也有关注延安'色文艺'的,他提到'色剧团'和娱乐等。鲁迅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者认为,斯诺后来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延安文艺的浓厚兴趣,大多来自与鲁迅对话的启迪。斯诺亦是最早向西方翻译推介鲁迅作品的外国记者。

2)在斯诺的笔下,陕北的'色战士'爱打乒乓球,还学识字、办墙报,'外界传说'军纵酒宴乐、大肆抢劫'等,都是胡说八道'。海伦.斯诺认为,'星'吹奏出了雄壮而激昂的号音,让西方积累起来的对中国**人的谣言和猜疑倒塌了。

3)1937年10月,《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发行,一个月内就增订到了第五版。此时,斯诺正在上海,他将一本1937年版的'星'赠予宋庆龄,并在扉页上用英语写道:'送给勇敢的**家宋庆龄**,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4)今天这本珍贵的'星'依然陈列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内。连同展出的还有斯诺当年在陕北时拍摄的黑白照片--毛**的经典肖像、毛**与贺子珍在陕北的合影、留着胡须的*骑在马上

5)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研究专家孙娟娟告诉记者,追溯到军长征前3年,1931年9月,斯诺就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他们在一家巧克力店里从午间畅谈到晚餐时分,不久后斯诺第一次受邀前往位于法租界的莫利爱路两层楼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拜访。

6)历史学家认为,斯诺与宋庆龄的友谊后来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性因素,宋庆龄促成了斯诺前往陕北,并顺利采访了'色中国'。'星'成书于当年北平城的未名湖畔,而斯诺为何出发去延安,又如何实现了这一次'色长征',与他在上海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7)'斯诺来到中国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他到世界各地采风的过程中,原计划在中国停留数周,没想到后来变成了13年。'孙华说。

8)史料显示,斯诺及其第一任夫人海伦都曾在不同场合承认,影响他们最终驻留中国、促成《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宋庆龄,二是鲁迅。

9)据《宋庆龄年谱》记载,斯诺渴望到中国**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以便到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

10)也是在这年春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宋庆龄年谱》上说,当时宋庆龄曾对马海德说:'***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

11)在'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的长征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等。

12)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25000里》等几个新版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

13)*开放后,'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

14)'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

15)作为'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

16)'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

17)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

18)译者们认为,直至今日,重读《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在今天看来,斯诺的'星'依然是一部写作精良的长篇通讯,他带着无数的好奇心向'色**'提问:

20)'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人或社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质**?'

21)'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22)'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23)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后来毛**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

24)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25)在斯诺看来:'毛**、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的原因和目的。'

26)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

27)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

2、临仙·欧阳公作《蝶恋花》古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

[1]扃(jiō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这首作于建炎三年 ,即11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再加强“深”的.意境 ,“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 ,忧愤之情,跃然纸上。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 。“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 。“春归”,时间概念 ;“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 ;“人老”,“老”字,时间概念 ,“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 。“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人憔悴瘦损、流落南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灯节之俗,今则“ 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花灯,踏雪寻呢。

南渡以后,清照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3、《送丘为落第归东》古原文意思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王维与他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唱和。这是一首送人落第返乡的,作于元宝初登进士第之前。“东”,长以东的地方,这里指丘为的家乡嘉兴。

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 ,“不得意”指“落第 ”。“况复 ”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 。“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 ,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中既有丘为又有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又将如何呢?第三联作了形象的回答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此联是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 :“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祢,祢衡,借指丘为 。《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 ,“上疏荐之 ”。“献纳臣 ”是人的自指。所谓“献纳”,是将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的意思。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 ”。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友,但年龄稍长,故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 ,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的激愤。全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4、临仙引画舸古

画舸、荡桨,随浪前,隔岸虹。□荷点断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别浦相逢。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想媚魂杳信,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奈何不逐东风。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赋》里所描写的荷花盛开的夏日荷塘里洛神宓妃戏水游泳,以及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行动轻盈像飞鸟一样,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升起蒙蒙水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这美轮美奂景致已成旧恨,赋写这景致的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锁瑶宫”了。

最后“漫劳倦”的人发问道:“奈何不逐东风”?水仙已去,情景犹在,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人知道,《洛神赋》只不过是曹植所作的一场清梦,一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人之所以最后“质疑问难”,实质是人的一种幻灭哀伤的徒然发泄与哀叹而已。

划动船桨,高大的画船随着波浪似箭飞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枯荷占尽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赋》中的.“灼若芙蕖出渌波”句子来,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里戏水游泳,又似牛郎织女相逢在银河的鹊桥之上。水仙轻薄如同鲛丝吐雾的上衣,在阵阵轻风中随风飘动,细腰无力更显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这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里,那“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轮美奂已成旧恨,赋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人已不复存在。料想艳丽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赠与她的信物玉佩,还静默地深锁于瑶宫里吧。游人徒然疲劳,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

5、临仙送王缄苏轼全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阳。

故山知好,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一起,表达了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月《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点击查看更多满江红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1075.html

热门阅读

  1. 学习名校校本培训心得
  2. 房屋租赁主体变更协议范文
  3. 中国伟人的故事事迹
  4. 《做教师是幸福的》的演讲稿
  5. 《从军行》古诗赏析
  6. 趣味光棍节短信祝福
  7. 中专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8. 科室对护士的鉴定范文
  9. 长辈给晚辈的结婚祝福语
  10. 201年给闺蜜的新春祝福短信
  11. 小兔子乖乖的故事
  12. 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教案
  13. 会计学毕业生自荐书范文
  14. 参加辅导员培训班心得
  15. 《日月水火》教学设计范文及反思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