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4

孔融让梨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导语:孔融让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那么,在孔融让梨故事中,展现怎样的人生道路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尊重长辈。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拓展阅读

1、儿童

〔原文〕兄友,弟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愤恨自然就消失

汉朝时,有个叫的孩子,十分聪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一盘放在大家面前,哥哥先拿。你猜,拿来一个样的?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就意问说:“这多的,又你先拿,你为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讲得多好啊。

父亲听,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才四岁,就知。上哥哥,下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拓展阅读:和威廉挑钱

家喻户晓:的父亲拿一些给孩子们吃,先挑,可却挑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拿最小的,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的谦品德。

近来看到一个外国儿童,说有个叫威廉的孩子,人们拿五分和十分的硬币给他时,他总是拿五分的。许多人都不相信,屡次试验,无不如此。因此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傻孩子。一位智者听说这后,也亲自试验一回,威廉仍然拿五分的硬币。智者哈哈大笑,拍着威廉的肩膀说:你真聪。威廉也笑。这个孩子长大后当上美国第九任总统。试想,如果威廉第一次便拿十分的硬币,从此就不会再有人拿硬币他挑,那他就只能拿到这一枚十分的硬币;而他每次都拿五分的,人们觉得奇怪,才会不断来试验,这样他就可以拿到若干个五分的硬币。这就是小威廉的聪之处。

我想,听这个,谁都不能不惊讶小威廉的聪,如果不点破,许多人恐怕仍莫名其妙。这在美国也是一个美谈,不过,与不同的是,这美谈不是美在品德上,而是美在聪上。

中国也有许多赞扬孩子聪机智的,如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文彦博灌水漂起掉进树洞的皮球、曹冲称象等。但威廉的若发生在中国,人们恐怕未必会有好的评价,一旦他的用意,恐怕就会说他贪,或者说这孩子太有心计,太狡诈。由此也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

然而,我既赞赏,也赞赏威廉挑钱。体现的美德,这种美德任何时代都需要。现在这种谦的品德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不少人希望别人谦,自己却并不谦,非但不谦,还巧取豪夺,把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贪婪地据为己有。是儿童,但应当向学习的首先是大人。大人们只有像那样谦,才能为孩子们做出榜样。大人中应该向学习的首先是*,*们只有像那样谦,才能给其他人做出榜样。有句话叫“从娃娃抓起”,谦的美德当然也要从娃娃抓起,但不能只抓娃娃,更要抓大人,尤其要抓*。

再回到威廉挑钱上来。小威廉的聪智慧确实非常人所能及。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也十分需要这种聪智慧,这种聪智慧说,就是怎样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赚到更多的钱。赚钱两字有些人可能还听不顺耳,甚至有些反感,但这并不说他们不爱钱,只不过是为表现所谓的高尚,“君子不言钱”而已。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当改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旧观念,接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观念,把小威廉的聪智慧用在商场上,一定会财源滚滚。

赏析

和威廉挑钱,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挑小的、少的。“体现的美德”,而威廉挑钱“美在聪上”。威廉挑钱“在美国也是一个美谈”,在中国“未必会有好的评价”,这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作者“既赞赏,也赞赏威廉挑钱”。,威廉挑钱,两个,一个言德,一个言才。德才兼备,中西结合,无往而不胜也。

2、插图

Kong Rong gave away bigger pear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 was a person called Kong Rong. He was very smart ever since he was a little boy. He had five older brothers and one younger brother。

东汉时候,有个叫的人。他小时候很聪,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One day his father bought some pears, picking one of the largest and giving it to Kong Rong deliberately. But Kong Rong shook his head and picked up the smallest one。

一天爸爸买一些子,特意捡一个最大的给却摇头不要,拿一个最小的

His dad was very curious, and asked: “Why?”

爸爸很好奇,就问:“为呢?”

Kong Rong said: “I am younger, so I should eat the smaller pear, and brothers should eat the bigger ones。”

说:“我年纪小,我吃小,大的给哥哥吃。”

His dad was very glad after hearing his words, but asked further: “What about your younger brother who is younger than you are?”

爸爸听后很高兴,又问:“那弟弟比你还小呀?”

Kong Rong said: “I am older than him, so I should leave the bigger one to my little brother。”

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吃。”

Later, Kong Rong became a great scholar。

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拓展阅读:的作文

小时候聪好学,一天,它父亲叫七兄弟吃,小弟首先挑走一个最大的,却拣一个最小的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着他。”

情节比较熟悉,可是逻辑却很混乱。从德的角度鼓励谦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可操作性很差,因为的行为可以总结为“不论原因,我都得着别人”。要是人人都这样的话,会不会真出现《屌丝男士》里面两个人一起吃饭因为抢着买单而打起来的情节?

更有点值得怀疑的是,“不论原因,我都得着别人”好像有点违背人性。就好像一个公司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员工不论嘴上怎说,心里肯定会想:“多给我发点、多给我发点……”。因为小编实在想不出在同等条件下,“自己多发点”到底有坏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人宣扬一个自己都不相信或者不去执行的“无条件的谦”,又有意义?难人变得虚伪吗?

小编感觉好像问题,于是找出的原始记载,找出两处文献:

1、《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四岁,与兄食,辄引小者。人问其。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2、《后汉书·传》李贤注“《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辄引小者。’大人问其,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翻译成就是:与哥哥们一起吃,拿最小的。老爸(或者别人)问为回答,他是年龄最小的,按“法”,也就是规矩应该吃最小的。

找到这些文献,小编才有些恍然,其实强调的不仅仅是谦,还有规则——按照年龄从大到小这个多数人认可的规则来看,我应该吃最小的。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暗暗佩服点读机的编辑,脑补出完哥哥还要着弟弟,的形象瞬时在德上好像变得完美无瑕。可实际上呢,在执行上却是矛盾。

初为人父,小编也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但从那个现代版看,*不能仅仅地教一些看似高尚完美、却缺乏实际执行性的德。与其强调德教育,不如强调规则教育,而德教育作为补充,方能所有人在生活中并行不悖。

最后,用一个笑话结尾吧:民国推广行人车辆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时任山东省**韩复渠反对说:“都走右边,左边谁走呀?”。

3、国学

篇一:读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读一篇,名字叫《》。

里面讲的是,家有七人,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一个最小的,把大的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挑小吃,而不挑大吃呢?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我是*,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都称赞是个懂的好孩子!

这个并不是叫我们一个,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一样有谦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篇二:《》读后感文章500字

今天,我读一篇,名叫《》,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的小男孩。他非常聪,也很懂。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给孩子们吃。爸爸来分把最大的给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自己。大家都夸他懂。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听我慢慢来。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妈妈跟我去,但正在刷碗,但我却不懂,一个劲地缠着妈妈。妈妈非常生气,批评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妈妈是多疼爱我啊,我却那不尊重她。再看看人家,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

篇三:与孩子共读有感

与孩子共读有感

马艺在上月亮班的时候就养成每天放学后必阅读的习惯,我们总是捧着学校发的各类书和孩子一起畅游在书香中。我们比较重视孩子的经典国学教育,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是从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的。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身为示范,自己身正才能教人。

马艺在听她爸爸妈妈讲的时候,她稚嫩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们就会不厌其烦的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给她听,直到她露出满意的笑容。有次去浙江图书馆的时候,碰巧楼下正在卖书,我们给她买图文并茂的古代儿童品德书——《》、《陆绩怀桔》等。其中《》就是一则比较经典的大致讲的是,汉代人在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给哥哥、弟弟吃,这种懂的谦,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的,需要从小就给小孩子教育,特别是在这个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尤其重要。昨晚,我问马艺:家里有四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怎分?马艺回答:最大的给奶奶,最小的留给我。再问:在你面前有三个石榴怎分?马艺回答:最大的给奶奶,中间的那个给爸爸,小的给妈妈。我可以吃家里的其它水果。

历史上四岁的小,体现的是懂礼节,现在多的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独苗一根,很多时候已经很难他们体会到这个的精神,所以更加需要这个教育,孩子学《》要学真谛,学精神,“”而不抢“”不争“”,淡化个人得失,为他人主动贤,多些谦,这样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社会就变得更和谐。比如在*上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坐,在公园里主动体育锻炼的器械,放学回来后主动跟其他小孩一起共同交流,分享快乐!我们不忘《,在各种诱惑的“”面前,常告诫她应该怎做。希望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常常遇到孩子不讲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找些书籍来阅读。一个读完后,我们会女儿用自己的话说说,告诉我们,再结合自己的言行分析、讨论一番。这样孩子既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从而也培养女儿的概括解能力。另外,在幼儿园里,学会亲

近老师、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月八班 马艺妈妈

相信《2022绘本》汇总五篇》一文能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dhb100.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国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孔融让梨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1078.html

热门阅读

  1. 擦亮人生的底色美文
  2. 《秋游景山》优秀教学设计
  3. 复读班开学第一课教案
  4. 201年端午节QQ空间祝福语
  5. 201年送同学元旦简短祝福语大全
  6. 春节家人祝福语
  7. 一个人雨路爱情诗歌
  8.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汉语拼音专项复习教案
  9. 浪淘沙阅读题及答案
  10. 穿越时空品古琴生活随笔
  11. 小学生优秀日记大全
  12. 龙门石窟导游词
  13. 201年黑色情人节搞笑祝福语
  14. 婆婆给我的母爱散文
  15. 给爸爸的生日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