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腰就是一生的哲理故事
这个题目,其实是诗。是我读《诗刊》时,从字缝里摘下的一句,也是形象而真实的一种写意。
一弯腰就是一生。弯腰之际,或耕耘、或获取、或谦恭、或阿谀,一弯腰一首诗,再弯腰一出戏。弯直之间,让人品味无穷并感受世事,感受着生命的顺逆和甘苦。
人活一世,总靠腰杆撑着。腰杆硬了,精神就旺盛,就能在追求中升华生命,升华信念和品质。从这个意义上看,腰杆不弯,是讲骨气。但从生存角度看,弯下腰来,又是满足需求,是选择一步接一步的里程,是深层次的抗争。
你看,在那片叫做土地的画面上,那些指土为金的农民们,全都弯着腰身,全都脊背朝天种瓜点豆,都那么一把土一把米地亲近田园,亲近在汗水来去的那些四季。而且,四季内外,还有风浪,还有浪上的号子,一咏三叹着,在前浪与后浪之间,高亢而悠久。当然,号子的源头,有劲风吹帆,有船夫们弯腰拉网,弯着腰身唱一种气势,唱破浪向前的一个个**,唱着古铜色的骄傲。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不能不涌现父亲,涌现出父亲躬身前行的那种身影。作为基层领导**,父亲常年奔走乡间,常年关注庄稼,关注庄稼上空的阴晴,也关注着民间圆缺。乡路弯弯,父亲的生涯弯弯。我总觉得,生前的父亲和农民、船夫们一样,腰身或直或弯,是一种命运的张扬,是为了延伸力量和精神的锋芒,为了走近心中那些久酿的愿望!
一弯腰就是一生。腰身弯弯,是个辛勤的过程,是苦旅也是对前程的接近。弯身之际,有人俯视艰难的数据,是在再造事业的高度;有人倾身理性的文字,则为了让体验与思考相融,为了创作篇章,用来负载思想重量,负载鼓舞人心的光芒。有一次,母亲把我领进菜园,并弯身拔起一朵朵青翠,拔成收获交我捎回,捎给妻儿品尝。那时,在那片慈爱的阳光和绿色里,我深深感到,在平凡的母亲四周,在平凡的各行各业,该有多少人鞠躬尽瘁着,有多少人在求索中植入希望,又在希望中盼着成功,盼着果实的灿烂。不管怎么说,人生如登山。登得越高,腰身越弯,越有坎坷贴近路上,贴近高处的那些风光。
一弯腰就是一生。但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不会淡忘。在我们面前,没有哪趟足迹不是弯的;没有哪段里程不曲曲折折……
一辈子的耕耘,一生无悔的创造,默默地付出与奉献,一弯腰便是一生。年轻的你风华正茂,是高擎理想的年龄,但千万不能好高骛远,还应弯下腰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你会发现,从早到晚,太阳的里程弯着腰,风雨过后,跨天的彩虹亦弯腰。放弃平庸,让信心深入骨髓,让人格放出光芒四射的色泽。(周秀义) 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黑暗的唯一的光亮。——罗曼·罗兰
拓展阅读
1、一个穷鬼和阎王的对话的哲理故事范文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
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
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给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银子全倒在地上。
老六的眼睛直了,因为他穷了一辈子,做梦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老六背着一袋银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脚步往前赶。
几天后,老六再也走不动了,因为他一路上买不到任何东西吃。
买他红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赶上了他。
老六望着那个男人背上的红薯,开始后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红薯买回来,那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卖。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着他的银子,在饥饿中死去……
老六去见阎王,
本想给你一个发财的机会,没想到却要了你的命。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呀!
老六说:我前狼钆铝耍今生不想再当穷人了?
其实你前世也命不该穷,那红薯只要卖一半,也就不叫穷了,谁叫你全部卖了呢?今生的事,好说。我且问你,今生你有两个去向,一个去向是一万个人供养你一人,另一个去向是你一个人供养一万个人,你愿意走哪条路?
老六一听,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万个人供养我一个人了!然后,千恩万谢地高兴而去。
30年后,老六又回到阎王面前,大说阎王骗他。
怎么就说我骗你呢?
老六说:听了您的话,我做了一辈子的乞丐。
那就对了!一万个人供养一个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贪心!
老六一听,便对阎王说:阎王老爷,我接下来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让我过点好日子啊!
这个好说,现在有两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选哪份呢?老六这回仔细地想了想,觉得还是看守金山的好。
阎王看着老六远去的背影说:
这人生就是个穷命啊!众小鬼问为什么?阎王说: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实际上是在一个地方当个大官;而那个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实际上是当只老鼠,守一座谷仓啊!
生活,是你自己过出来的。同样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驾车……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同样的命运,有人笑着抗争,有人哭着哀求,有人静默地承受……态度不同,结果就会相异。没有谁能规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人,性格不同,选择就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就跟着不同。
2、一禅小和尚小和尚和猫的寓言哲理故事
两个和尚路过一个村庄,看到孩子们在折磨一只可怜的小猫,他们把小猫抛进池塘,又拽着它脖子上的绳子,把它拖上来,如此反复折腾,小猫已经奄奄一息。大和尚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双掌合十而立。小和尚从身上摸出几文钱,把这只猫买了下来。孩子们抢过钱,兴高采烈地跑了。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救了一只猫的命,也算是一件好事吧?大和尚闭着眼睛道,你恐怕未必能救小猫的命呢。小和尚仔细看看小猫,它紧闭着眼睛,肚子一鼓一鼓的,鼻子里不断喷出水来,水里还带着鲜血。小和尚不禁垂下泪来,叫道,师父,师父,你救救小猫吧。大和尚说,我也无能为力啊。
这时一个老妇慢慢走来,看到地上的小猫,举起手杖就打小和尚,咒骂道,是你把我的猫弄死的吧?出家人怎能做这种恶事呢?小和尚捂着脑袋分辩,老人家,不是我把小猫弄死的,是我把小猫救下的!老妇更是生气,你还狡辩,小猫已经*,你还说是你救的!小和尚叫着师父,躲到老和尚身后。老和尚也不分辩,只是闭着眼睛念经。老妇的手杖打到老和尚面前,就停住了。她骂道,看你教的好徒弟。然后弯腰捡起死猫,呜呜咽咽地哭着,转身走了。
小和尚随着老和尚回山,心里很不平静,他问老和尚,师父,我被冤枉了,你怎么也不替我说句话呢?老和尚淡漠地说,分辩有用么?小和尚沉吟着说,也许不管用,但是分辩总比不分辩好吧?那帮孩子真是可恨,这老妇真是糊涂。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老和尚道,错!做事凭的是自然本心,认为是好事再去做,妄图让别人感激,好事就不是好事了。
3、哲理故事:给自己寻找一份痛楚的感觉
一位七岁的小女孩,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削一支漂亮的铅笔。起风了,很大,吹开了门,小女孩站起来准备去把门关上,没有想到,门框打在她身上,小女孩跌倒了,铅笔尖戳穿了小女孩*腔,刺进了心脏,仅剩下半截露在外面。
女孩的母亲紧张但没有慌乱,打了急救电话,然后把女儿平放在床上。小女孩挣扎着喊疼,要求母亲把那支插在她心脏中的铅笔拔出来。母亲犹豫了一下,没有同意,并告诫女儿,不经妈妈的同意不允许拔出,有疼痛可以告诉妈妈!
最后,小女孩得救了!医生的解答很简单,也有科学依据:小女孩受到了很严重的创伤,但她没有失去过多的血液。铅笔如果拔出来,血液会顺着伤口汹涌而出,即使是抢救及时恐怕也无力回天!医生说小女孩的母亲做得很对,并说,小女孩的生命是由她母亲的医学知识救回来的。
母亲的回答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当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女儿很听话,她听从了我的决定没有把铅笔拔出来,我知道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想,如果把铅笔拔出来,女儿恐怕认为这样就可以解脱了,但她就可能沉沉睡去而不再醒来。在急救车上,我只是不停地问女儿,你痛吗?女儿点点头。这给予我很大的希望,她有意识,能感觉到疼痛的存在,证明她在抵抗这种痛苦,她在与生命抗争,与死亡搏斗!女孩的母亲肯定地说,是疼痛感给予了女儿第二次生命!
如今,女孩健康地生活着,而且生活得非常健康。
只是医生无法理解,小女孩的心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应该比较脆弱,不能再受丝毫的打击。可事实恰恰相反,现在的这个小女孩却无比坚强,心理承受能力是普通孩子无法比拟的,这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同样不太明白的还有我,但小女孩母亲的话却时常响在耳边:“你痛吗?”
因而,在我被困在荒山野岭无人援助的时候,在我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在我受到摧残打击的时候,我总是用牙齿咬着自己的唇,紧紧的,哪怕是让鲜血流出,我总在问自己:“我痛吗?”
在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无数个白天与黑夜里,在无数次狂风暴雨中,在无数道无法跨越的门槛面前,能够咬咬自己的唇,给自己、给人生寻找一份痛楚的感觉
4、中学生哲理寓言故事
【**--试题】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下面是关于中学生哲理寓言故事的内容,**!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5、富翁的长屋檐的哲理故事
有位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特别要求师傅把那四周的屋檐加长,以使穷苦无家的人能在其下躲避风雪。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许多穷人聚集在屋檐下,甚至摆起摊子做买卖,并生火煮饭。嘈杂的人声使富翁不堪其扰,家人也常与檐下者争吵。冬天,有个老人在檐下冻*,大家交口骂富翁的不仁。夏天,一场飓风,别人的房子都没事,富翁的房子因为屋檐长,居然被掀了,村人都说是恶有恶报。
重修屋顶时,这次富翁只要求建小小的房檐,富翁把省下的钱捐给慈善机构,并另外盖了一间小房子。这房子所能庇荫的范围远比以前的房檐小,但四面有墙,是栋正式的房子。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也都在其中获得暂时的庇护,并在临走前问这栋房子是哪位善人捐盖的。
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他死后人们还受他的恩泽而纪念他。
富翁的一片善心从被认为是为富不仁、恶有恶报到变成是最受欢迎的人,是什么原因让富翁被感激与纪念?答案是寄人檐下的感觉和生活在独立房子中的感觉不同!
如果把老板比作富翁,把员工比作穷人的话,里面有很多嚼头。
谁都知道老板与员工不是一条心,各站在各自的立场。老板是以最小的投入,要求最大的回报,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应该是支付薪资的数倍;而员工则要求索取的越多越好,有的愿意多付出,有的则认为对得起那份薪资就不错了,还有的是“吹笛子的东郭先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老板、员工的心连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把企业当作舞台,老板是舞台的搭建者,员工是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很多情况下,老板还是主要演员,带领大家演好每一场戏,使戏班更叫座。员工觉得给老板干活,是打工者,寄人篱下,而自己仅拿一份微薄的薪水;老板给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生存的空间。
员工在企业里接受培训教育,做工作的同时不断积累自己的行业经验,使自己成长的更快。老板与员工又是利益的共同体,相辅相承,谁也离不开谁,互为依存。厂兴则员工的待遇好,厂衰则员工的待遇差,更严重者开不出工资,直至企业关门倒闭,自己又得另谋生路。尽管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老板应该通过工作、培训使员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熟、独立,能够独当一面,给他提供一个自由成长、施展才能的舞台,提倡“内部创业”。让员工自己养活自己,给他个部门,让他自己创造效益,他会很感激你。不要让员工一直在自己的屋檐下乘凉,养成一个懒惰的习惯,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既害了员工也害了自己,对谁都不利。同时,内部创业也是留住骨干员工的一个重要举措,不然“有心人”自己创业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又多了个竞争对手。
不要怕员工挣的钱多,他多你得到的更多。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共生相存,和谐发展。企业在成长,员工也在成长。员工应该感谢老板,工作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东西;老板则应该给员工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发展的舞台,让他在上面跳舞,使理想得以实现。让更多的穷人也能慢慢变成富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生共存。穷人将会感激富翁,员工也会感谢他们的老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