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0

《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拓展阅读

1、《田的维吾尔》优秀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重难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特点,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生观看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生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习,并考:

1、课文每一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生再读课文,考: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你认为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生交流发言。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生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生对纵式结构横式结构,交流自己的看

3、通过对比交流,生能试着去尝试写作,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布置:

( )的新赵巷 我爱( )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2、《田的维吾尔》

习目标

1、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生动的句子。

2、了解“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交流探讨,感受田的地域风情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交流: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田维吾尔人的吃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民族风俗的?(全文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苦→甜

热爱生活

3、案推荐: 语文陶罐铁罐 月度范文精选

《陶罐铁罐》是义务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语文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睦相处。本文的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生抓住陶罐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生演一演,深对课文的理解”。得轻松愉快,也都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陶罐的谦虚、善良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生,总之感觉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生多种方式读课文,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wWw.**

点击查看更多《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4563.html

热门阅读

  1. 淘宝商城客服实习总结报告
  2. 男生生日快乐的祝福短信
  3. 语文教师专业的成长计划
  4. 201年鸡年元旦祝福语精选
  5. 我为什么喜欢一个人散文
  6. 大寒短信祝福
  7. 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
  8. 简短的毕业祝福语
  9. 班主任送同学离别赠言祝福语
  10. 201祝福语高考明信片祝福语
  11. 201立秋短信祝福语
  12. 最新励志生日祝福语大全
  13. 《爱的教育》小学读后感450字
  14. 父亲节搞笑祝福语大全201
  15. 参观小学活动大班年级组计划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