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⑴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⑵ 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⑶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⑴ 一字多义:
① 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 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 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⑵ 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⑴ 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⑵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⑶ 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⑴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⑵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 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⑶ 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 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⑴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⑵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⑷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⑸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⑹ 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
淡淡愁绪 思恋故国
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拓展阅读
1、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会理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在家里面,爸爸妈妈是怎样理财的?你有没有帮你们的爸爸妈妈理财?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2、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会理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理财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一、问题情境
1.教师谈话,说明要研究存钱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存钱,怎样计算利息。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一家做一个存钱计划。
板书:存钱计划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生:聪聪的妈妈每月工资1160元,爸爸每月工资2180元。
2.让学生看书,了解聪聪爸爸、妈妈的工资和他们谈话的内容。明白为什么妈妈不纳税。师: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聪聪一家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在客厅里讨论做存钱计划的问题。
在讨论为聪聪上大学存钱的问题。
师:他们在说什么?
生1:妈妈说,聪聪过几年要上大学了,做一个存钱计划吧!
生2:聪聪说,一个月存多少钱呢?
生3:爸爸说,每个月工资还要纳个人税。
师:为什么爸爸的工资交税,妈妈不用交吗?
生:妈妈不用交,因为国家规定,收入超过2000元的才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存钱计划
1.提出“计算聪聪家每月的收入多少钱”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师:请同学们帮聪聪算一算,爸爸妈妈每个月工资收入多少钱?
学生算完后,全班订正。
教师板书
(2180-2000)×5%=9(元)
2180-9+1180=3351(元)
2.讨论:每个月的收入多存入银行可以吗?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使学生了解,为了你让家庭的正常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收入。师:大家算出了聪聪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这些钱都存入银行可以吗?说说你的意见。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
(1)不行,因为吃饭、上学买东西都要花钱。
(2)行。爸爸妈妈每个月还有奖金或其他收入。
只出现第(1)种意见,教师肯定。出现两种意见,教师参与讨论。
师:XX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奖金都不是固定的,或每个月都有的。所以,做存钱计划时,为了你让家里正常的生活,一般只考虑固定的工资收入比较理智。
3.让学生了解聪聪家一个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特别理解“大约”的意思,然后口算出每个月支出的钱数,并计算出每个月结余的钱数。师:那聪聪家一个月存多少钱比较合适呢?教材上给出了聪聪每个月支出项目的大约钱数。注意是大约钱数。谁知道这个大约钱数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大概的钱数。
生2:有的月可能多一些,有的月可能少一些。
师:请同学们口算一下,聪聪家每个月支出多少钱?
学生口算,教师板书出结果:1280元。
师:每个月可以结余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3351-1280=2071(元)
4.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取回多少钱。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聪聪家现在每个月大约可以结余2071元,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存钱计划,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看看谁的计划最合理。
学生自己做计划,然后交流。
5.交流学生做的计划。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方案的机会。师:谁来说一说你做的计划,说一说你这样计划的想法。
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建议的机会,只要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对那些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存钱方案
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存钱的事情,说明是税后所得,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
师:同学们根据聪聪家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做出了存钱计划。聪聪很感谢大家。同时,还有一个关于存钱的问题,希望大家帮他出主意。事情是这样的,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给他5000元奖金。
板书:5000元奖金
师:注意这5000元奖金可是已缴纳过个人所得税哦!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组做出三个存钱方案,并算出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大家可以先讨论方案,要说明方案的理由,然后分头计算。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汇报一下你们做的方案,制定方案的计算出的利息是多少?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各小组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存钱有什么好处等,教师要及时评价,同时将存钱和利息板书出来。
师:大家做出了这么多存钱方案,你认为哪种存钱方案?说明理由。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存钱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3、《旅鼠之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创意说明】
本文采用多角度阅读,可以充分训练整体感知、信息提取、主旨探究、知识积累等各种阅读技能;还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验的基础上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多角度感知
1、多媒体播放电视纪录片《北极纪行》片段。
2、伴随各种“旅鼠”图片,播放课文的音频朗读,学生听,思考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3、将感受用“从……看,这是一篇……的文章”表达出来。
提示:可以从内容、构思、表达方式、写法、主旨等方面说。
如:从内容看,这是一篇介绍旅鼠之迷的文章。
从构思看,这是一篇通过对话展开内容、表达知识的文章。
从表达看,这是一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知识*和趣味*完美融合的的文章。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
二、多侧面探究
1、探究文体特点:
有人说,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我们就分别将其作为记叙文、说明文来读,从记叙的要素、说明的方法两个侧面来探究。
⑴读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
提示: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⑵读说明文,体味说明的语言。
典型的说明*语言示例:
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用作比例、列数据的方法使要说明的道理准确、严密)
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生严重的饥荒。“啮齿类动物”“每公顷250只”都显得非常严谨科学。
⑶小结:
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2、探究文章启示: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
点拨:
⑴“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⑵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⑶美国的丹尼斯、*的位梦华等科学家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科学的精神。
⑷“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⑸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⑹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发展。
三、多方式积累
1、提要式:可以用概括提要的方法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如: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吸引天敌。
旅鼠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2、摘要式:
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3、感悟式:
将自己读文章后的所思所感记下来。
如: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学者先要会疑,这篇文章的标题充满神秘**,引人入胜,可以尝试以标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质疑,进而阅读,从而释疑,并且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1、欣赏旅鼠图片导入。
2、围绕课文的标题多角度质疑;在文中寻找疑问的*。
3、再读课文,就课文其他部分进行再次质疑。
4、讨论释疑,给出*。
5、总结学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