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10:34:35

《卜居》诗歌赏析

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卜居 杜甫背景:

公元七五九年冬末,杜甫从陇右来到成都,在营建草堂前,写了《卜居》一诗,记述他在浣花溪畔择地之事。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主人”究竟指谁,历来众说纷纭。黄鹤、卢元昌等以为“主人”是指当时代理成都府尹的裴冕。但顾宸、浦起龙等又不同意这个意见,认为“无据”。仇兆鳌却说:“主人,公自谓。”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这看来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它与杜甫能定居于草堂,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卜居 杜甫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越来越*,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拓展阅读

1、白易的特点 白易《观刈麦》翻译及

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人。太原人,白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人顾况。顾况闻他名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恐不易。”及读到这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说有这样的文笔,长安不难。这首,确见白易才情非凡。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易写讽谕,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2、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拓展阅读:乡愁写作背景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人,他的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中,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3、古《村

《村》描写了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一起来看看古,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在乡村里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读者好像跟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

4、黄庭坚

1、《采桑子 》

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

深锁三关。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

浓丽清闲。晓镜新梳十二鬟。

2、《采桑子 》

樱桃着子如红豆,不管春归。

闻道开时。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迷。

醉玉东西。少个人人暖被携。

3、《望江东 》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4、《算子 》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

试问得君多少怜,

管不解、多於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

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5、《步蟾宫 》

虫儿真个忒灵利。

恼乱得、道人眼起。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

但目送、落花流水。

何妨随我归云际。

共作个、住山活计。

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

也须胜、风尘气味。

6、《采桑子 》

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

杨柳藏鸦。又是无言颭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

分付谁家。把酒花前试问他。

7、《采桑子 》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烟霭楼台舞翠鬟。

8、《采桑子 》

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

贤将开关。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

燕喜公闲。一斛明珠两小鬟。

9、《采桑子 》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板谁家教小鬟。

10、水调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

解答: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11、南乡子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③。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③不解愁,就是不知愁,不知道何为愁之意。

1.本词一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

解答:

1.运用了对比手法,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点击查看更多《卜居》诗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9065.html

热门阅读

  1. 席慕蓉精选散文
  2. 《目送》读后感范文1100字
  3.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的谚语大全
  4. 现代的送别诗
  5. 关于猪年春节祝福语
  6. 娘的眼病美文
  7. 感恩节送人的祝福短信
  8. 早安微信语录
  9. 好书演讲稿
  10. 胡同旧景能否留梦散文
  11. 中学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总结
  12. 蛇年春节的祝福语
  13. 应届生怎么写英文自荐信
  14. 实习教师通用自荐信范文
  15. 新春快乐的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