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6

庭中有奇树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古诗十九首》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滋:繁盛。

1.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的前两句是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是的,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句美丽的话是何等的珍贵啊,只是他让我相信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E.使得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跌落下来。

2.我们学过了高中课本上也有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的诗,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试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参***

1.DE

2.《涉江采芙蓉》(2分)

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都是通过采花香中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答出一点给2分打出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庭院里有一株美丽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这下来最好看的一株花,要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襟怀和衣袖,但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话语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拓展阅读

1、《绝句·高岩鸟不知名》

道潜 (宋朝)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注】①道潜和苏轼、秦观诸人相友善。苏轼在思想上倾向于旧*,曾以诗讽刺新法而获罪,道潜也曾因写诗讽刺时政而被勒令还俗。②欸语:鸟叫的声音。

(1)这首诗表面写高岩之鸟,实则是一首讽刺意味十足的*抒情诗。试问,“高岩之鸟”“百舌黄鹂”分别代指哪两类人? (2分)

(2)这首诗在写法上何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3分)

参***

(1)高岩之鸟比喻那些真才实学却隐居高山不为朝廷所用的贤能之士;百舌黄鹂比喻那些占据高位却没真才实学,排挤贤才的奸邪小人。

(2)本诗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情态可爱、依依动人的高岩之鸟的形象,并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小人当权君子遭迫害的*局面的强烈愤慨。(意思对即可)

这是道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没题目,作者不知所咏鸟儿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咏鸟,诗的*讽刺意味虽然十分显豁,作者还是不愿直接点明,所以用“绝句”代题。

此诗发端用叙事句法写鸟儿居于高岩而不为人所知,其品种十分珍。它飞入户时,与春风欵曲而语,又显得十分亲切诚挚。这句写鸟儿情态可爱,依依动人。接着叹息:户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谁听?这一问,表面上只是惋惜户善鸣之鸟,异鸟飞来未必能受赏识,其实意味深长。黄鹂、百舌都是常见的鸣禽,黄鹂即黄莺,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在春天随百鸟鸣叫,到夏天停止。这两种鸟因鸣声圆滑而常为人所畜养,它们把持歌坛,自不容珍的鸟儿前来争鸣。同时,古人认为,“反舌声,佞人在侧”(《汲冢周书》),杜甫《百舌》诗曾借此鸟托讽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谗人。”直接以百舌的鸣叫来影射君侧谗佞之人。联系道潜的身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道潜与苏轼交好,绍圣(1094-1098)初期,苏轼被贬往惠州,道潜也因作诗讥刺时政而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当时新法已经变质,执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这首诗将这一伙人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百舌、黄鹂,不光是嘲讽他们凭着伶俐圆滑、唱得好听而得势一时,而且还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的客观意义要比作者的寄意还要深广。无名鸟儿唱得再好也无人来听,又说明听众缺乏鉴别能力,既不识高低,又不辨清浊,只能欣赏百舌、黄鹂凡庸的曲调。它还联系到自古以来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挤、遭冷落的现象,以由于世人鉴识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扰的情况。所以,此诗虽然语浅意露,一目了然,却能在多方面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苏轼被贬黄州,他曾千里探访,与苏轼同游庐山。苏轼任职杭州后,与他写诗唱和甚多。后来苏轼被贬到岭南,他也因写诗讥刺时政而受到牵连,被勒令还俗。1101年(建靖国元年)受诏归还,仍削发为僧。1106年(崇宁五年)归老江湖。能写章,尤其喜好作诗,为苏轼所称赏。

2、考语题目考语失分点题重点句子含义

2016年广州题是《猫人》,这是一篇充满人性色彩的小说。《猫人》题的第4小题是重点句子的分,这道题使得不少同学失去一些宝贵的分数。现将此题做一下分

《猫人》第4问题:

4. "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简要分

这是一道4分题,这道题可以拆分成两道题,第一问怎样的品格是问”我“在作品的的人物性格特点,第二问是这种性格在的印证。是:”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侥幸心理的人。精神高尚也爱物质金钱的性格在多次体现。如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用。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在于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言之理即可得分。

"我‘的矛盾心理从字面上不难理,救猫不是为了金钱,然而当下又缺钱买船,能得到这笔钱正好帮了自己。难在考生是否能结合上下来分人物性格。

重点句子的考题近年来每考必现,在教学注意结合课进行专项辅导。

二、知识拓展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眼或者是揭示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些句子,只要把其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句话从“轻轻的”、“落”是她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从分句子的内容入手。

善于抓住句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都要在把握原的基础上来理特定含义,而不是它的词典义。

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悲”和“同”的含义,感到悲伤的是没看到祖国的统一,而不是单纯释字义。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3.从分句子在的位置入手(结构)。

在开头,往往是开门见山或者是引入话题。写景的当从自然环境的作用入手分

间,往往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结尾,首尾呼应,提示主题。

句子的含义还很多种类型,不一一说了。能力的提高,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题做多了,对各种题的题能力自然会加强。

1、看懂原。“懂原对一半”是我教学常说的一句话。做题之前,静下心来,认真的懂原,把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以写作目的把握清楚了,那么,对问题的理基本不会错。

2、看懂问题。通常题的问话一目了然,但是,些问题就需要平时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的理才能看懂。如:“本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所谓角度,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还,“这段话是那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概念性的知识,就是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诸如此类的。所以,看懂问题需要平时对语知识概念的理,还综合知识的积累。

3、回问题时,看分题也是经验之谈。分数多的题,题的知识点必然也多。组织好恰当而贴切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思想很重要。

三、举一反三

1、在*大漠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也许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本段“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的含义是:

2、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我仍然可以寻找雨的美。

"在大雨,我仍然可以寻找雨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

3、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继嗣。嘉祐初得疾,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恬于进取

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

报:回复

C.落翰林学士

落: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范镇见不俗的一组是(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关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人借家私事弹劾陈执,他的看法得到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书自娱,饮酒取乐,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7.把画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5分)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5分)

参***

4.C (C项的“落”是免除的意思。)

5.A (④是范镇辞职的话;⑥是一般的认知,并非范镇独特的见。)

6.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7.(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5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

【评分建议】5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礼部试的第一名,初*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的宠妾打*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4、杜常《题华清宫》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入长杨②作雨声!

[注释] ①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②长杨:汉代宫殿。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怎样的情形?请简要分。(5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6分)

参***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奔波劳顿)的艰苦情形。(2分)诗的开篇两句,叙述了自己的一路行程,向东边告别家乡走了十多个驿站,“晓来和月到华清”渲染了日夜兼行的艰苦情景,交代了诗人在晓月朦胧时自己披星戴月地来到了骊山下华清宫。(3分)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2分)“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2分)

结束了江南的漫长旅程,在将要天亮的时候,来到了华清宫。

这时候,朝元阁上刮起了西风,大风卷着雨滴落入了长杨宫,远远得可以听到凄清的雨声。

《题华清宫》,是北宋诗人杜常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途径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感而发。这首诗的首句舒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半段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点击查看更多庭中有奇树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1579.html

热门阅读

  1. 修月斧诗词典故
  2. 关于周末祝福手机短信
  3. 201年小满节气养生祝福语
  4. 教师节给教师的短信祝福语
  5. 用波动造句
  6. 5月生日贺卡祝福语201
  7. 红军长征故事
  8. 光棍节爆笑短信祝福语
  9. 夏日周末问候祝福语
  10.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11. 大学生暑期供电所实习的报告
  12. 搞笑的2人小品剧本《造谣》
  13. 与《日记》同行
  14. 童话故事大全短
  15. 新开始周一祝福语精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