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作品《散步》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5

梁实秋散文作品《散步》

《琅NFEB2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和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暖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碾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怵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无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一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的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需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一根手杖,因为在地面磨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慈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拉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拓展阅读

1、 《寂寞》

在《寂寞》中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为何呢?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如果现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此。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人物生平/[中国近代著名学家]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便邀请(包括闻一多、、张煦、洪深、*、老舍、游国恩、沈从、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昌、王统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系主任。

1935年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和《北平晨报》副刊《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在重庆主持《*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2、《睡》原赏析

我们每天睡眠八小时,便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一,一生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于“一枕黑甜”之中度过,睡不能不算是人生一件大事。可是人在筋骨疲劳之后,眼皮一垂,枕中自有乾坤,其事乃如食色一般的自然,好像是不需措意。

豪杰之士有“闻午夜荒鸡起舞”者,说起来令人神往,但是五代时之陈希夷,居然隐于睡,据说“小则亘月,大则几年,方一觉,”没有人疑其为有睡病,而且传为美谈。这样的大量睡眠,非常人之所能。我们的传统的看法,大抵是不鼓励人多睡觉。昼寝的人早已被孔老夫子斥为不可造就。使得我们居住在亚热带的人午后小憩(西班牙人所谓Siesta)时内心不免惭愧。后汉时有一位边孝先,也是为了睡觉受他的弟子们的嘲笑,“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佛说在家戒法,特别指出“贪睡眠乐”为“精进波罗密”之一障。大盖倒头便睡,等着太阳晒**,其事甚易,而掀起被衾,跳出软暖,至少在肉体上“顶天立地”状,其事较难。

睡眠还是需要适量。我看倒是睡眠不足为害较大。“睡眠是自然的第二道菜”:亦即最丰盛的主菜之谓。多少身心的疲惫都在一阵“装死”之中涤除净尽。车祸的发生时常因为驾车的人在打瞌睡。衙门机构一些人员之一张铁青的脸,傲气凌人,也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头昏脑涨,一肚皮的怨气无处发泄,如何能在脸上绽出人类所特有的笑容?至于在高位者,他们的睡眠更为重要,一夜失眠,不知要造成多少纰漏。

睡眠是自然的安排,而我们往往不能享受。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闻名的杨震,我想他睡觉没有困难,至少不会失眠,因为他光明磊落。心有恐惧,心有挂痴,心有忮求,倒下去只好展转反侧,人尚未死而已先不能瞑目。庄子所谓“至人无梦”,楞严经所谓“梦想消灭,寝寤恒一”,都是说心里本来平安,睡时也自然踏。劳苦分子,生活简单,日入而息,日出而,不容易失眠。听说有许多*失眠的偏方,或教人计算数目字,或教人想像中描绘人体轮廓,其用意无非是要人收敛他的颠倒妄想,忘怀一切,但不知有多少效,愈失眠愈焦急,愈焦急愈失眠,恶性循环,只好瞪着大眼睛,不觉东方之既白。

睡眠不能无床。古人席地而坐卧,我由“榻榻米”体验之,觉得不是滋味。后来北方的土坑砖坑,即较胜一筹。近代之床,为一大进。床宜大,不宜小。今之所谓双人床,阔不过四五尺,仅足供单人翻覆,还说什么“被底鸳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提到一张大床,英国Ware地方某旅舍有大床,七尺六寸高,十尺九寸长,十尺九寸阔,雕刻甚工,可睡十二人云。尺寸足够大了,但是睡上一打,其去沙丁鱼也几希,并不令人羡慕。讲到规模,还是要推我们上国的衣冠物。我家在北平即藏有一旧床,杭州制,竹篾为绷,宽九尺余,深六尺余,床架高八尺,三面隔扇,下面左右床柜,俨然一间小屋,最可人处是床里横放架板一条,图书,盖碗,桌灯,四乾四鲜,均可陈列其上,助我枕上之功。洋人的弹簧床,睡上去如落在棉花堆里,冬日犹可,夏日燠不可当,而且洋人的那种铺被的方法,将身体放在两层被单之间,把毯子裹在床垫之上,一翻身肩膀透风,一伸腿脚趾戳被,并不舒服。佛家的八戒,其中之一是“不坐高广大床”,和我的理想正好相反,我至今还想念我老家里的那张高广大床。

睡觉的姿态人各不同,亦无长久保持“睡如弓”的姿态之可能与必要。王右军那样的东床坦腹,不失为潇洒。即使佝偻着,如死蚯蚓,匍匐着,如癞虾蟆,也不干谁底事。北方有些地方的人士,无论严寒酷暑,入睡时必脱得一丝不挂,在被窝之内行天体运劲,亦无伤风化。唯有鼾声雷鸣,最使不得。宋张端义《贵耳集》载一条奇闻:“刘垂范往见羽士寇朝,其徒告以睡。刘坐寝外闻鼻鼾之声,雄美可听,曰:寇先生睡有乐,乃华胥调。”所谓“华胥调”见陈希夷故事,据“仙佛奇踪”,“脉搏居华山,有一客过访,适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墨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曰:‘此先生华胥调混沌谱也。’华胥氏之国不曾游过,华胥调当然亦无欣赏,若以鼾声而论,我所能辨识出来的谱调顶多是近于爵士新声,其中可能真有一雄美可听”者。不过睡还是以不奏乐为宜。

睡也可以是一种逃避现的手段。在这个世界活得不耐烦而又不肯自行退休的人,大可以掉头而去,高枕而眠,或竟曲肱而枕,眼前一黑,看不惯的事和看不入眼的人都可以暂时撇在一边,像驼鸟一般,眼不见为净。明陈继儒“珍珠船”记载着:“徐光溥为相,喜论事,大为李旻等所嫉,光溥后不言,每聚议,但假寐而已,时号睡相。”一个做到首相地位的人,开会不说话,一味假寐,真是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比危行言逊还要更进一。这种功夫现代似乎尚未失传。

,是一个把闲适小来写的人

(1903—1987),著名学评论家、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有《雅舍小》、《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室杂》、长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是一个把闲适小来写的人,他的幽默诙谐,亲切而温厚,有小的风格。下面就他的几篇进行具体分析:

一、君子风度,雅士风格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迁往重庆。1939年5月,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天,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住一室一厅。然而.住进后,宾客盈门,**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了大量者写这篇完全是为表现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这种处变不惊、温尔雅的名士风度为人称道。本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非常值得赏析,表现出一种闲适风格:

1、骈相间。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

2、雅俗共存。毋庸讳言,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书面词藻,先生深厚的古修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从全篇来看,精致、雅驯的书面语又与浅近、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如第3段写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

3、引用自如。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种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成语的“返祖”。

4、幽默丛生。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不避风雨,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

孔子云:“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雅舍》一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质彬彬”的典范。

二、是美德,还是陋习

《谦让》里这样写道:“事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谦让是美德还是陋习?者在这里讨论的是一种化的属性。谦让是一种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蜜的微

笑,一种执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

我认为,谦让是最大的美德。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际也不用去做的,但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都能做,如上车先让老人先上,看见老人要让座谦让这个词语对人们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谦让,随着时间的流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谦让这个词已渐渐淡忘了。

先生看来:“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这样看,谦让有时候也变成一种陋习。这种陋习的质是谦让是让小利而不损大利的,这样看来,谦让就变得很虚伪。

三、令人纠结的教育问题。

《孩子》是先生另外一种风格的章。全篇章議論為主,但是廣泛運用了記敘抒情的方法,使章的格調尤為優雅清麗。內容平凡,但笔者笔锋幽默犀利,描写較為生動,使人感同身受,饒有趣味,可谓情韻悠長啊。从内容上来看,这篇章即使放到當今來看,也是比較入时,值得一读的好章。

先生在章里讨论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章举例表述不同的家長对孩子的態度。一类是極度悲觀型,觉得被喻為珍珠宝貝的小孩長大終至草木同朽;一類是极度乐观的,時刻幻想孩子長大必成大器。当代就是前一类的比較多。、

用了漫画的例子,諷刺了那些盲目溺愛孩子的家長。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找到其中顯示孩子很好的理由,还乐此不疲。我对这样的家長深有体会。他們不承認自己孩子的錯誤,还帮著孩子找各種理由。比如,我曾经有一位同學,自己不認真學習,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是老師水平差的緣故。換了班級,成績還是不好,家長覺得是老師沒有耐心教他的孩子。這樣的家長,不就是對孩子盲目樂觀,時刻對孩子充滿美好的幻想,對孩子的過錯視而不見的典型例子嗎?這樣的家長和描述漫畫中那個抱著孩子,孩子拿玩具敲打他的頭,他還笑得樂呵呵的家長同出一轍了。

字具有漫画式的幽默。在寫<孩子>的時候,正直不惑之年,思想等都比較成熟,各方面修養也較深厚。于是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上寫起小孩的表現和為人父母的心態時就更加入骨三分。他認為,但做父母不應該以孩子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孩子小時候不好好教育,長大后必然是沒有好的結果的。

值得看,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先生的行看似轻松洒脱,没有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至少在我看来,到了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3、在深800字初一

,风筝,笑声

“咯咯咯咯……”听到纯真至极的笑声,我忍不住停下脚,想知道他们为何如此高兴。我向声音的来源处走了几,看到了几个小孩在放风筝。看着那其中一个穿着红色毛衣在地上狂奔着放风筝的小孩,我忽然想起一个人。

那也是一个小孩,不大,4、5岁,是一个小女孩,瘦,穿的也不好,一件明显要大得多的红色毛衣松的套在她身上,下面是一条肥肥的红色长裤。“咚咚咚…”从大鞋和地面的碰撞声来听,她在跑。那时的我上六年級,刚刚放学,在小区的小广场上乘凉,眯眼半歇,便听到了咚咚的声音,本来不想理睬,可声音在是大,所以怒气冲冲地坐了起來,打量四周,寻找声音的来源处。我往西走,咚咚声隨着我的走动声音越来越近,我暗喜:哈哈,被我找到了!我走过去看见了那抹红色,我立即产生一股厌恶感,最丑陋的艳俗红色,竟然好意思穿一整身,可是当我看见她一只手拿的和另一只手举的东西时,我的惊讶取代了厌恶。那,那是什么?!一团毛线在她手上,另一只手举着线,线上是一个一次性纸杯,不过此时的纸杯被小刀歪歪叽叽的刻成了太阳花,花心被彩笔涂成黑色,花瓣则被涂成黃色。在深才有的蓝天白云下,竟无矛盾,只有相配…我不再向前走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女孩的举动。

女孩在地上跑着,脚上的鞋咚咚的响着却不让我厌恶了,她努力地跑着,只是想让自己的风筝飞向蓝天。可是,风筝并不争气,尽管她跑得大汗淋漓,风筝仍是呆呆的垂着。可女孩并不灰心,她依旧在狂奔,那风筝只会在她狂奔时翩翩飞舞,只要她一停,风筝便入落叶一样轻飞落下。女孩只好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她气喘吁吁;跑到她大汗淋漓;跑到她几乎瘫软…可是,那又能怎样呢,毕竟,毕竟是假的风筝啊。我在心中呢喃。女孩还是继续跑着,丝毫不知疲倦一般。

“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什么!我猛然抬起头,看着那不可能飞上天的风筝,惊讶满溢,竟然,真的飞起來了。虽然好景不长,没1分钟,风筝便蔫蔫落下,可是我却依旧那么惊讶。难道,是女孩的坚强打动了风筝,打动了上天,打动了风吗?我久久凝视着女孩的红色背影,没有离开……

“咯咯咯咯……”那一个个孩子离开了,手中拿着刚刚翱翔于蓝天的风筝,在蓝天时自由自在又怎样?最后,不还是被人掌控。我望着那个走得最慢的红色背景,久久凝视……

点击查看更多梁实秋散文作品《散步》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4064.html

热门阅读

  1. 小班综合活动小手剥一剥说课稿范文
  2. 2016年幽默平安夜圣诞节祝福语
  3. 学生春节手抄报
  4. 圣诞节的短信祝福语大全
  5. 企业优秀员工年终发言稿
  6. 经典新年对联大全
  7. 关于时间的优美句子
  8. 小班石头剪刀布教学设计
  9. 李白唐诗《横江词六首》鉴赏
  10. 简短的圣诞节祝福语
  11. 中秋佳节话月饼作文
  12. 201年五一劳动节给领导的祝福语
  13. 朵朵奇葩致富花散文
  14. 2016万圣节经典祝福语
  15. 小学五年级《珍珠鸟》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