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什么派诗人
柳永一人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那么诗人柳永到底是什么派的诗人呢?
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
在两宋时代,我国词坛优秀作家灿若星辰,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气势恢宏,充满着作者的雄心壮志,抒发的感情比较强烈和直接,而婉约派的词语言清丽柔婉。
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创新的词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得慢词登上词坛的舞台,同时他也是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的父亲去世后,柳永跟随母亲学习一些启蒙的诗词,后来又跟着他的哥哥们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私塾先生的指点下,柳永的填词度曲在当地小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加,柳永也渐渐开始出入一些红楼场所,赢得很多歌女佳人的青睐。
柳永擅长长调诗词,且作品大多是慢词,精于音律,他词中的词调大多都是自己创造新样式,作品音律和谐婉转,特别适合歌唱。其词词风婉约,细致含蓄,很是缠绵,充满着细腻的感情,情景交融。但是词中却大多用白描的手法,不用假借代替,也不用烘托和渲染,词语也大多是口语化,简单易懂,变“雅”为“俗”,通俗的语言处处充满着小市民的生活情调。
柳永作为我国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柳永的词被称为“豪苏腻柳”,其词风清新婉约,细腻非凡,虽然儿女情长,时而也基调凄婉,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靡靡不振。柳永长期的市井生活,让柳永的词充满着生活的情调,通俗易懂,充满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柳永的词在当时可谓风靡一时,其高超的音律手法和细腻的感情深得人心,但是也不乏有人将将柳永的词归为卑俗,因为柳永的词中确实有“俗气”的特征,如《凤栖梧》中描写男女交欢“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还有描写女子的风情万种“百态千娇,再三偎着”等等,虽然不是奔放但是确实是难逃“俗气”之名。再者因为柳永仕途的坎坷,曾经一度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美酒香艳之中,所以后人有的称柳永的词风大俗。
但是柳永的词中也有大雅的风格特色,首先是情致高雅,如“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柳永词中体现着他内心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热切之情,加上柳永受到儒学背景的熏陶,所以依然持有儒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有其本身出身宦官世家的家庭观念的影响,柳永大半生都在追求报效朝廷的机会,所以才会五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暮年才及第,但是他仍然是欣喜非常,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如《送征衣》、《永遇乐》等词中都体现着柳永的这些想法。
其次就是虽然柳永写了很多浓词艳曲,但是也写了不少羁旅行役的词曲,这也是奠定柳永在词坛上地位的词,因为柳永仕途之路途的坎坷,让他常年奔赴在各个地区,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来,词中抒发了他怀念、送别、哀叹等情感,令人动容。最后便是柳永的词语义高雅,得到广泛大众的一致好评。
柳永是我国北宋史上著名的词人,对词在后世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和长期在汴京的生活使得他常常留恋在秦楼楚馆内,期间柳永也做了大量的爱情诗词,这些浓词艳曲历代来都被赋予“格调**”的评论,但是其中富含了很多柳永自身对爱情的思索和感悟。
柳永爱情词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便是情欲合理,其次便是男女平等。
很多后世学者指责柳永的爱情词因为其中充满着很多对男欢女爱的描写,所以让人觉得柳永的爱情词缺乏含蓄美,如《凤栖梧》中“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等,但是柳永的爱情词不仅仅是描写男欢女爱,还有他对人生、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如在《浪淘沙》中“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暗示柳永和歌女的感情日渐加深,已经上升为亲人一般的感情,包含着柳永对人生的感悟。
而男女平等是柳永爱情词中另一个很大的特色。自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歌妓就很普遍地存在着,而诗人和歌妓之间的交际更是当时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双方不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歌妓历来都是地位卑贱,受人轻视的。而柳永却一改前人之风,他对歌妓是抱着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歌妓进行交流、生活、欣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立异的行为,并且柳永和歌妓都是情投意合,没有强迫、压迫,让歌妓们身心愉快,歌妓们欣赏柳永,而柳永怜惜歌妓,这是一种和平的状态。
柳永的爱情词对后世爱情观念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其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文学成就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50] ,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拓展阅读
1、什么是诗词的具象、意象及意境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和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的意中之象。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龙”、“凤凰”、“麒麟”、“*”、“阎王”等等,都是“意中之象”。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首诗中的“乌啼”与“江枫”、“夜半钟声”,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晓,乌鸦怎么会啼叫呢?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诗词的意象问题。诗人做诗词,往往靠联想,他会把一些眼前并不存在的形象写进诗中,以丰富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指诗词及其他文艺创作中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
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寄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柳宗元因参加**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的气节。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就愈觉得这首诗的意味隽永,意境深远。而苏东坡《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
2、不为人知的意思是什么用不为人知造句示例
你知道不为人知是什么意思吗?你会使用不为人知这个成语吗?如何给不为人知造句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来学习!
【词语释义】
“不为人知”不被人所知道了解。知:知道,了解。
【反义词】
众所周知、举世闻名
【近义词】
鲜为人知、无人问津、鲜为人知、无人问津、湮没无音
如果他没有结婚,那一个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这部小说的真实作者还是不为人知。
告诉我,没发现你以前你有多不为人知?
他暗示我你有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Nan !来自现实却不为人知的婚礼祝贺
但是suri一词的发音在以色列几乎不为人知。
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凯特和露西关系不好。
然而也有人被埋葬在不为人知的墓地。
因为上面说我们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共同点
他的秘密至死也不为人知,因为他从未告诉过别人。
他的秘密至死也不为人知,因他从未告诉别人。
那种动物的起源不为人知。
他的作品在这里实际上不为人知。
这些家伙拿钱不做事,把工作交给工资极少,不为人知的`下属去干。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权势或金钱,至少在这个不为人知的绿州里,巴黎还是巴黎。
他的灵魂深处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的星球到处都有不为人知的地方。
一年前,他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画家。
3、杞人忧天的故事中担忧的是什么?
成语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是个寓言故事,说的是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
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
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
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
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
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
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
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
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
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
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
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杞人忧天将顷圮,列子笑谈长庐子。
天毁地崩勿多虑,此事有无莫相理。
故事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4、歇后语《活人还能叫尿憋死》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拼音:huó rén hái néng jiào niào biē si
比喻总能找着克服困难的办法。例如
“我的历史,你都清楚。”陆步青心里一急,不觉吐出来一句粗俗的话,“难道活人还能叫尿憋死?档案没了,我还活着,可以调查么!”(从维熙《遗落在海滩的脚印》8)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他老崔头东西南北逛荡半辈子,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郑九蝉《江岛》)
赵秃子: “反正我有我的主意,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这里混不下去了,就得向外跑。人家女的还有勇气走。何况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老舍《王老虎》首幕)
要想活得好一点儿,就得动脑筋找出路,没本事就学本事。做买卖这行当学不来的话,另打主意学别的行当;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不能听天由命! (《苍生》7)
或作[活人总不会叫尿憋死]。例如
我已经想过了,我能撑住的话,尽量撑住干;实在撑不住了……活人总不会叫尿憋死!我有我的特长哩。(陈忠实《初夏》)
或作[活人不会给尿憋死]。例如
自成半开玩笑说:“目前确实困难得很,可是你不要害怕。活人不会给尿憋死。”(《李自成》1卷下24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