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简介及读后感
王晓明著,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特别的,基本不受意识形态影响,胜在以心理学角度精准的探讨鲁迅生平的,可作为深度阅读的传记。
王晓明,出生于 1955 年 6 月,祖籍浙江义乌,王西彦之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许杰、钱谷融教授。198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留系任教至今。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文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研究方向: 20 世纪中国文学。 所教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等。
读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绍兴鲁迅故居看看,我想在他的居所中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的想法和他那在民族危机中的苦苦挣扎。
鲁迅先生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周姓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让鲁迅在启蒙的时候先读历史,而不是四书五经;父亲周伯宜,对鲁迅非常宽厚,允许他读闲书;母亲鲁瑞更是喜欢他。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但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贿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这种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社会反儒家的困顿的斗士。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这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恨自己的无能。要知道,在*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多个无情的耳光。读到这,我仿佛已经不是我,而是与先生一样的一点萤火,在深邃的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挣扎。
先生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从学生变成医生,从医生变成文学家从文学家变成**家。每一次的转变都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仿佛一个健壮的成年人一巴掌轻易拍碎小孩子手中的玩具一样。先生是不屈的,身份的多次转换可以证明;先生也是不甘的,他的文字可以证明。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碌碌无为的任由事物摆布还是面对无情的现实躲在暗处大声呐喊?先生给了我一个答案:我不管自己的力量多么的渺小,我也知道我自己的力量不能改变太多的客观事实,可是我还是要尽我的全力去做,即使我做的不能改变什么,这样起码在我晚年终老的时候我可以用我那沧桑的眼睛勇敢的直视我走过的路。况且蝴蝶效应,也许我做的一些小事引起了这个社会的共鸣,那么我将会很欣慰,同时感到101%的骄傲。
也许有些人还无法体会到自己能让这个世界改变一点点的那种感觉,那是一种骄傲。可惜先生是可怜的,这个社会仿佛就是要与他作对一般,将先生的种种努力都无情的打压下去,看着他在无力的痛苦中苦苦挣扎,黑暗的社会嘴角微微上扬。
这也使得先生在虚无主义的鬼气中滑落的太远。但1925年,还是有一只手拉住了不住下滑的先生,那就是许广平。许并不是人中之凤,但有着一股子对新思想、自由、**的坚毅,这深深的鼓舞了先生。后来两人到了上海定居。作者王晓明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和许广平的相爱而终于同居,在上海建立新的家庭,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举动。正是在这件事上,他充分表现了生命意志的执拗的力量,表现了背叛传统礼教的坚决的勇气,表现了一个现代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个性风采。但是,也恰恰在这件事情上,他内心深处的软肉和自卑,他对传统道德的下意识的认同,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都表现的格外触目。一个人一旦相信爱情,就不再是虚无主义者。”
鲁迅的人生终点最终在上海画上。回首过去,先生不断的遭遇到“滑铁卢”。早期先生想要医治民族,对大众,他是轻蔑的,他觉得百姓迂腐,不能像他那样面对名族的衰败勇敢的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拯救自己的民族。后来他发现相对于迂腐的寻常百姓,知识分子更容易明白他,于是先生弃医从文,可是后来的种种草鱼却使他不断看到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在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之后,先生开始由一个知识分子慢慢的向**家转型,但**的本质就是推翻旧的迎来新的,这与先生骨子里的旧思想是矛盾的,终于,他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说法。也算是在新事物和旧思想中取一个折中吧。这其中包含了先生的怨念及恨意,我想也许先生就不应该生在那个时代,也恰恰命运弄人,虽然先生在时代的洪流中苦苦挣扎,但他也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一丝助力。
读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后,我看到了一个曾今熟悉现在却又完全陌生的鲁迅,大家对他有一种心灵上的崇拜,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那深重危机中的苦苦挣扎。危机中的苦苦挣扎。
拓展阅读
1、《人间失格》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800字
本书不遮不掩地真实记录了主人公叶藏是如何一步步踏入恶与罪的泥潭不能自拔,自甘沉沦的心理历程。
由于父亲的严厉,母爱的缺席,以及严肃阴沉的家风,叶藏自小就性情敏感,自卑懦弱。他一开始靠逗别人发笑这一面具假装进入社会化进程,真我与假我长时间的撕扯令他倍感分裂。虽然他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会给他带来麻烦(一旦人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化,又找不到其他信仰支撑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但他实际上也是享受这种优越感的。
他自觉身上有罪,有作为人的恶,开始靠世俗意义上的颓废堕落(酗酒,纵欲,*)来反对社会与人性的种种恶疾(虚伪,吝啬等等)。
一个最有可能改变叶藏生命轨迹的转折点,是遇到完全信赖他人(在叶藏看来这是人世间少有的美好品质)的良子,她像一束光亮照进他污秽沉沦的生活。他期待被她拯救,于是跟她结婚。
但以前一起喝酒的“朋友”掘木跑来提醒他劣迹斑斑的前尘往事,更表现出对叶藏的蔑视,像一只怪鸟啄破了记忆的伤口。再加之良子正由于太过信赖他人而遭到无良书商奸污,这于叶藏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由此他心目中仅存的最后一点关于人世间的期望也行将破灭。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希望破裂以后的心*。
这以后,叶藏更加堕落,注射起了吗啡,剂量逐渐加大。最后像个任人摆布、麻木不仁的傀儡,被家里的哥哥们送去了精神病院。
叶藏一直说他已经丧失为人的资格了。而我一直在找他自认为的罪最初到底来自哪里。事实上,他的不幸根本不是源于他做了件罪大恶极的坏事,而是他一直给自己灌输有罪论,说着说着他相信了,于是开始堕落,一边堕落一边更加确认自己有罪了。但他不抵抗,任由自己懦弱下去,懦夫连幸福都害怕,更毋言奋起抗争的勇气了,于是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困住自己的怪圈。获得拯救,想靠别人,或者外在的某种实体或非实体的存在,根本就是高危行为,大概率会流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只能自救。
2、《发明大王爱迪生》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叫《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书,这本书很有趣,作者是谢然和向东。
这本书分为好几个篇章,我最喜欢:是“低能儿”吗?这个章节。主要讲了爱迪生背着妈妈做的新书包满怀憧憬地去上学,老是恩格尔先生样子很古板,爱迪生心里一点也不喜欢他,一次上数学课,恩格尔讲加法,爱迪生忽然站起来问:“为什么2+2=4?”恩格尔答不上来,同学们哄堂大笑,恩格尔骂爱迪生是笨蛋、低能儿。第二天,爱迪生的妈妈南茜来到了学校,老师说:“你的儿子智力有问题,是个低能儿,你把他领走吧,我实在教不了他!”妈妈看到儿子很难过,就问爱迪生:“从明天开始我在家里教你读书,你听不听?”“妈妈,我听!我不是低能儿。我以后一定要做大事业!”
从此以后,爱迪生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学习,当爱迪生做实验时,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儿。他的实验做了好多次,甚至成百上千次,都失败了,几乎花了所有的钱,但是爱迪生一点儿也不泄气,继续做他的实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实验成功了,发明了灯泡、留声机等。
读完了这一段,我受到了启发,记得我在弹琴时一跟不上节拍器就发脾气,从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一个人一生中会碰到各种挫折,我们不能泄气,我们要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3、《梁实秋怀人丛录》简介及读后感
读完了《梁实秋怀人丛录》,又知道了很多老一辈作家的趣事。比如梁实秋他们一伙的“酒中八仙”,里面有闻一多方令孺等人。他们在青岛时,三日一小饮,五月一大宴。“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和丰子恺郑振铎他们一伙不同的是,他们喜欢划拳,自谓“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好不痛快!我要是也和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必然加入到他们这伙人中。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陪都,梁实秋也随一大群文人到了重庆,在北碚他认识了老舍,而且“时相过从”。“怀人丛录”里有三篇是关于老舍的。他最初看到的老舍,“又黑又瘦,甚为憔悴”,这让我想起老舍写过的一篇带自嘲性的自传,文字不多,十分有趣,至今还能读出几句。“舒舍予,字老舍,面黄无须,34岁结婚,今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老舍给人的印象恐怕就是那种体弱多病的人。果不其然,他有胃下垂,割盲肠时找不到盲肠在哪里,结果盲肠是被胃压到左边去了,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
老舍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骆驼祥子》,《龙须沟》都编在我学过的课文里,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老舍也喜欢喝酒,还喜欢养花。在《忆老舍》一文中,收录了老舍的一篇文章,他说他喜欢养花,在北京养花很不容易,特别是冬天,要把花搬到屋里过冬。“屋中养花,有如笼中养鸟,即使用心调护,也养不出个样子来”。这个我有体会。象米兰这样的花,很怕冷,我就曾经在冬天搬到屋里,结果还是没有养活。那是最初养花时发生的事。我现在也种了一株米兰,长得很好,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冬天来了,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将米兰搬到屋里去的。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老舍这样说。有叶无花,有花无果,这样的事我也经常遇到。我在院子里养的花草中,有两盆草莓,是上次去郊区摘葡萄时,向农民讨的秧苗,现在长得很好。农民对我说,草莓怕冷,天冷时要搬到屋里去。我要好好地养护它,在明年的春天,希望能看到它结出草莓。
4、《梁实秋怀人丛录》简介及读后感
晚餐后泡脚**,拥被看《梁实秋怀人丛录》入神,一气看到九点半,看了五十三页。古人说冬夜看闲书是人生一大乐事,诚然。录下读梁文的两点收获或启益。
《辜鸿铭先生轶事》:先生深于英国文学之素养。或叩以养成之道,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又言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先生极赞成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启迪是:要学好英文,一日一句还嫌单薄了些。思划有空当去书店选一本中英文对照、可读性高、难易程度较低、书本厚度较薄的名著名译来,用心诵读熟记,当见奇功。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个大学生立志在校期间把《清史稿》读完,孰知读到半途碰到其中有好多卷是满文写的。为不食言废诺,没办法,只**着头皮啃。他找来汉译本,对照满文本,一章一节,一页一页,蚕啮桑叶一样啃。一年下来,就谙熟了满文。记得自己好象为此还写过一篇《只干好一件事》。这个学生大四时,因大学期间只穷研清史,大四他写出了一本有份量的畅销专著。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此等作文密笈,是见道语。看一篇文章用虚字情形,就大致看得出文章高下的一大半。
引记自己久已的一点体会,其实也是前贤说过的,写文章要强勉写,每天写几百字,不要等有灵感才写。灵感是写着写着就有了。空等灵感象守株待兔,不大靠谱。经验是不要偷懒,有电脑在旁,就一定不要用手机写。用电脑写,洋洋洒洒,展得开,写得长。手机写,狗爬一样慢,手不应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