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
一、教学构想
1、设计意图
本文是古诗词单元的讲读课,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是要将本首词的重点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理解这首词,同时还要能由此及彼,课件中要体现出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诗词的特点,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中的精品,代表了苏轼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运用词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苏词的独特面貌。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这应是文章的学习重点。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有关常识,以及苏轼的有关情况应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但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应重在诗词的鉴赏,应结合诗词,将诗词鉴赏的有关常识贯穿在诗词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学会赏析诗词。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中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变化加以理解,这样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2、确定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高中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学习该词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理解词中表现出的苏轼的情感矛盾。
3、过程安排
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读——析——结——赏几步。
拟设计问题如下:
①上阕作者如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②作者对曾经活跃在这里的英雄人物有具有怎样的情怀?
③作者如何刻画周瑜形象的?又如何写自身的?
④怎样理解作者对周瑜和对自己的感情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朗读、分析、总结和赏析的结合,将赏析的部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注意及时总结。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只用了一个图片素材,即苏轼的图片,在网上即可搜寻到。
作为诗词的课件,还应该有音频素材,即课文的朗读录音,因为在操作时未能找到录音带,故本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条件允许的应尽可能准备,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转录即可。
图片位置:
光盘kjslguiyuantianju.zip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导航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导航页面,显示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方便教学操作。
制作要领: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2、应用设计模板Japanese waves;3、**课题、作者和图片,调整大小、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4、**文本框,输入导航内容,调整文字大小、颜色、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二页:目标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1、**新幻灯片;2、**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三页:作者介绍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作者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此处的介绍应适当具体详细些,使学生对苏轼的一生中重大的转变有所了解。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苏轼图片,调整位置,设置动画效果;2、**文本框,分别输入“作者介绍”及其具体内容;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四页:词语解释
页面解说:此页面主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疑难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全文的表面含义,也为更深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词语解释”和全文;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别;3、**若干文本框,对应每个需要解释的词语输入该词语的解释,个别位置在中间的词语可**自选图形中的标注进行解释;4、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五页:课文分析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文本框,输入“课文分析”及“上阕”,调整大小位置;2、**7*5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删除表格中的某些线条;3、在表格的最上一栏填上相应的内容;4、**若干文本框,分别在对应位置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文字颜色为红色;5、为每一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6、下阕与此同。
第六页:总结课文
页面解说:此页为课文的总结页面,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若干文本框,在每个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内容,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2、**若干箭头和一竖直线,设置线条的线形及颜色;3、将文本框、箭头和直线分别放到适当位置,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其出现顺序。
第七页:比较阅读
页面解说:此页和下一个页面(比较阅读)是将两首豪放词、一首豪放词一首婉约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豪放词的特点。
第八页:总结特点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比较前面三首词的基础上总结豪放词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文本框,输入“豪放词特点”,并调整大小位置;2、**4*2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填充颜色;3、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除具体特点的其他内容;4、**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三个特点,并调整至相应位置;5、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九页:思考练习
页面解说:此练习页面主要要检测学生对诗词鉴赏领悟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在下面的诗词教学中及时补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思考练习”和具体练习内容;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三、操作要领
1、诗词教学应突出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没有录音带,课件中没有朗读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不可忽略。
2、分析课文时,应将问题和填表相结合,在问题中解答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否则将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比较阅读时应将两首豪放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与婉约词的区别讲解清楚,便于豪放词特点的归纳。
4、应将鉴赏诗词的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可单方面强调,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掌握。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注重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阅读诗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苏轼的其人其事与所了解,对词人的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能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词的风格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
拓展阅读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不禁会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黄冈赤壁,虽是苏轼的蒙难之地,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这首词集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失落苦闷,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排遣忧烦。在黄州城外的赤壁,站在这曾经风烟滚滚的古战场,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他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的无限风光,同时,也在感叹时光易逝。
望着那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的英雄豪杰。向西远望,看着那古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赤壁景象壮丽:陡峭的山崖直冲云霄,汹涌的浪拍打着岸边,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面对如此壮丽江山,苏轼不禁感慨,江山壮美如画,一时之间,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站在赤壁古战场,苏轼开始怀想当年三国,想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那时他真是意气风发。指挥战争时,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风度翩翩,只在谈笑之间,便使曹操的水军化为灰烬。这又是何等的英雄气势!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年少有为,可是看现在,苏轼不禁感慨,自己被贬黄州,老大无成,落差甚大。神游古时战场,可笑自己多情善感,早早生出了花白的头发。但是,苏轼以胸襟旷达闻名,怎能被这种愁烦久久囚困呢?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去想那种种愁烦,还是放眼大江,洒一杯清酒,凭吊江中的明月吧!
在这首词中,苏轼借着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昔日英雄的追忆,表达了自己空有壮志却老大无成的悲愤。悲愤之外,那淡远豁达的襟怀又增添了一分旷达气息。它一改之前北宋诗词局限于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经验的局面,为此后北宋词的内容开拓了新方向。
正是这首词的气象磅礴、雄浑苍凉,最为打动我;正是东坡的旷达胸襟,使我更加渴望品读他的诗词,探索他曾经的生活。.。.。.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走进成都,锦江缠绕,手感时光,足下沧桑,天府技艺。在古老的铜戈中感受历史的脉搏,一个属于它们的故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清风飒至的清晨,雾雨迷蒙锁长江,乌鸦绕树三匝落。寂静的大江上卷起一朵晶莹的浪花,把酒言欢中,殊不知此乃大自然为他们吟唱的葬歌。
惊天巨浪翻滚着、咆哮着扑向远处漆黑的岸礁,一刹那间,化作飞雪,漫天飞舞。“嗖”波澜不惊的江面上,一叶扁舟打着黄牙旗帜向东方驰去。一时间,东风大作,千里长船在谈笑风生中化为飞灰而去,八十三万水军,性命休矣。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民间相传策得二女,国色天香。一女有闭月羞花之貌,一女有沉鱼落雁之容。将其一女赐予周公瑾,其女唤曰小乔。故古人所云:南方有佳人,一笑倾城,二笑倾国,也方有他,配得上这绝代风华。
很多人说周公瑾为人气量狭隘,以至于被诸葛孔明设计气死。却不知在“既生瑜,何生亮”的背后,是大气磅礴的“君未归,孤何安”??
你顺手挽住的火焰,化作漫天飞雪。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惊蛰时节,江南的柳梢也应该绿了吧,在春意盎然的翡翠长江边,孤傲的杜鹃在深怒中啼血。谁能料到一代天骄会陨命军营帐中,以至不能落叶归根。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三国鼎立近百载,英雄无数,人才辈出,却再无出一周郎哉!
千古铜台今莫问。流云浮水,歌舞西陵近。烟柳有情开不尽。东风约定年年信。
3、《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周瑜在赤壁一战成名,名垂千古。
苏轼在黄州一词绝唱,唱响千秋。
滚滚而来的长江,荡荡而去的大河曾引起无数文人**客壮志难酬的感伤,激起无数贬谪之士栏杆拍遍的愤懑。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东坡将士子胸中的郁垒化为清风,消于无形。百炼钢固然会所向披靡,然而折断是其必然归宿,那么化为绕指柔吧。谁说退却一定是懦弱,谁说弯曲一定是屈服,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大济天下苍生,积极进取,解倒悬之民于水火是读书人的使命,带着使命上路,铁肩担道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鄙视群小,鞭笞丑陋,铮铮谏言换来的往往是千里之外,蛮荒之地。想唱一曲太平,却被封住了口;想舞一段升平,却被锁住了脚。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不肯随波逐流,不肯随俗沉浮,不肯随人俯仰,就只有孤傲地寂寞沙洲冷了。孤独的夜、孤独的月,孤独的人、孤独的影,孤独地舔舐伤口,仍血流不止。谁来超度你,只有你自己。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野马般奔出一派雄壮,撞击在冲破云天的崖壁上,激起朵朵浪花,映出英雄的面容,诉说一段段传奇。历史的长河只能淹没他们的肉身,却带不走他们的英名。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铮鸣远去了,但传奇的主角却是可望建功立业的读书人心中的长江,一想到他们就会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如画的江山,绝代佳人,羽扇纶巾的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这样轻松地在汗青上镌刻下你的名字——周郎。少年英雄,让我如何不想他,让我如何不敬他,让我怎能不追随他,然而一想一泫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早生的华发让我对镜不堪,年华逝水,哀吾生之须臾。人生如此虚幻,又如此短暂,一梦醒来,我还是黄州团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周郎,今天我来祭奠你,他年,谁来祭奠我?只有我自己。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路走来,走得太累,太疲惫。山重水复、山穷水尽,如履薄冰,却身陷囹圄。有形的枷锁只能锁住我的身形,内心的`自由却可以灵魂脱壳。我已经一无所有,谁怕!怕谁!竹杖芒鞋一蓑衣,我的确一无所有,但我也最富有。虽无荣华声名之享,亦无宦海沉浮之忧,剥去的是浮名,获得的是深刻,是成熟,是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旷达。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炼出的是火眼金睛,风雨如晦,霜刀雪剑让我风雨不侵,何妨吟啸且徐行,同行的人一定都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风雨即风景。我依然会饮酒,却不为消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自然而然。月有圆缺,天有阴晴,回头看时,萧瑟之处已是斜照相迎,狼狈之人现在应是笑脸盈盈了,忽喜忽悲,极喜极悲。朋友,当你又一次兴致勃勃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下一段人生之路还会有风雨,突如其来,不期而至。风雨交加之后,又是悲喜交加之时,一如从前的我,阿弥陀佛!这是折磨。谁能折磨你,只有你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首词很好地展示了苏轼的心路历程,成熟的过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过“乌台诗案”洗礼后的苏轼,似乎真的领悟了儒释道三位一体后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规律。他为后世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4、《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前几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啊,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酒洒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间吧。篇末的感伤是一种苍凉,抒发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将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5、《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江水冲尽了往昔的风流故事,却化不开词人心头的一片苦闷。一切随波而逝,惟有今人怀古思念时的惆怅与无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愤怒了,这滔滔江水击打的何只是水中乱石,何只是绵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层层江浪,阵阵风波?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何等睿智、何等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
苏轼这个一生沉浮在进退荣辱,悲欢离合的人,自然会慨叹“人生如梦”。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是啊,古今如同一梦,而许多人未能从梦中醒来,却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轮回、反复。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但苏轼依旧清醒,因为,人生的痛楚,摔打炼就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豁达超然的一代词宗。
说他敢爱敢恨,是因为“一曲阳关情几许”,送别友人他恳切真诚;“明朝酒醒何处,肠断紫玉箫”,离别之时他肝肠寸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掉念亡妻他欲哭无泪。他主张*而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又骂他是“司马牛”。正是他的敢爱敢恨,直言不讳地指点时政,使他这个“多情者”早生华发,他也因此屡遭贬谪而一生坎坷。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开朗之时不忘为国效力,一如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慨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便是苏轼的气魄,即便是憧憬,也奔放豪迈。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如杜甫“荡胸生层云”的旷达胸襟与气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虽未能“定风波”,却未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终是一生坦荡,无怨无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便是苏轼的如梦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