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送春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2

诉衷情送春古诗翻译赏析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释】

①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唐温庭筠取《离**》“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龙榆生《格律》原书收平仄韵错叶格(格二),双调平韵格未收。平韵格流传较广,宜为定格。平仄韵错叶格,《金奁集》入“越调”。三十三字,六平韵为主,五仄韵两部错叶。

②一鞭:形容扬鞭催马。

③困流霞:沉醉于酒中,流霞:美酒

④霁(jì):晴。

⑤望中赊(shē):回望来路遥远漫长。赊,遥远。

⑥分付:交与。

【参考译文】

清晨里扬鞭打马欢欢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还没有全消。夜里下过小雨,现在已经放晴,燕子双双在微风中轻飘。

山不尽,水无边,回头眺望来路真是漫长遥远。眼看就要与家人团圆,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怅滋味,怀念远方亲人的愁苦情怀,如今都交给飞扬的柳絮一起飞。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因为词人即将要回家,于是回头观望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思绪万千。于是词人作此词抒发自己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和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

万俟咏这首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送春》,大抵是因为看见词中有“送春滋味”四字吧。但其实是错会的。这首词的内容完全不是写什么送春,它乃是描绘还家之喜。词中并无伤感,相反是洋溢着一团喜气。

这首词写的是归家之喜。一开头作者就点明题旨。“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词人开宗明义,一开头就点明还家之喜。一大清早,词人就骑着马儿,向家乡进发,心情无比的欢畅。“宿醉困流霞,”由于高兴,昨晚在驿站他不觉多喝几杯。今早起来,他依旧带着微微的醉意。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这是词人途中所见之景,因为心情好,映入眼帘的景色也是明媚秀丽的。昨天夜里下过一场小雨,大地好像洗过一般,空气十分新鲜,一双燕子在清凉的晨风中上下飞舞,相互追逐着飞向天边,这当然不是意在送春。读者倒是可以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写,体味到作者流露在语言之外的一团喜气。他是带着惬意的心情去欣赏眼前景物的。“小雨新霁”,“双燕舞风”,仿佛都是有意为他增添喜气。

下片是情中带景。“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他如今回过头去看那已经走过来的长途。那是无穷无尽的山峦,一山又一山,连绵不绝,总算也走过来了;还有那浩阔无边的河水,滔滔汨汨,伸向天外。那山程水驿真是悠长得很啊!

他在这儿下了一个“赊”字,是什么意思呢?“赊”是诗词里常见的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说它有相反的两义。一是有余,一是不足。由有余可以引申为远、长、空阔、多、宽等等;由不足又可以引申为渺茫、短少、消、疏等等。此词的“赊”是作为长远解的。因为万俟咏在返家的旅程中,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才说“望中赊”。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他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家里。回家以后,同妻子儿女一块儿团聚,从此,既不须再尝那种年年客中送春的凄凉滋味,而家中的妻子也完全可以放下那思念远人的愁怀了。

想到这儿,作者禁不住向蒙蒙扑面的柳絮开起玩笑来。他俏皮地向它们说道:“如今送春也罢,念远也罢,那难堪的滋味,那伤感的情怀,统统都交给你杨花去发落了!对不起,咱们再见!”这样来描写“还家”途中的喜悦心情,极尽生动逼真!

作品的风格是轻快的,遣词用字又轻清圆脆,恰好和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应。

此为咏春词,抒发了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轻盈流走,词意婉丽,为咏春词的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

开头一句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词接着宕开笔墨,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烘托欢乐的气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还家即,把盏痛饮,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马上犹带余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浸润喜庆的气氛之中:“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

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拈来一句妙语:“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让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凉滋味,还有家人为我牵肠挂肚、思亲念远的凄苦情怀,统统分付给杨花吧!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

拓展阅读

1、金缕衣杜秋娘全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1、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2、堪:可以,能够。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3、莫待:不要等到。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青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作品介绍:

《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

是一首富有性、涵义深永的小,它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的果实,也可以说是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它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丰富。

创作背景: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

关于这首《金缕衣》,一直有学者说并非杜秋娘所作,她不过是中唐时一个著名的歌女,因为曾经唱过此曲,所以便有幸被冠名。这首的大意是:我劝你不要在乎那华丽的金缕衣,我劝你还是要好好珍惜青年少的光阴。花开的时候,不要犹豫,直接折下来便可以了。不要等到花谢之后,徒然折下一段空枝。

曹芹在《葬花词》里写道:试看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花落,最能触动女子细腻的思。而人杜秋娘似乎也悟到了这自然的常态,但她并不消极。她并劝勉世人,不要贪图金缕衣的物质吸引,要将自己的热和年华投入积极进取之中。唯有把握时机,拮取最灿烂繁华的光阴,才算不辜负宝贵的。

这首千百年来广为传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两句更成为后世人劝喻珍惜光阴,及时行乐的经典句。

2、及注释加

惠(huì)崇(chóng)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名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的话,那么这首便是“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而传诵至今!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中有画的写景,又是一首哲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却充满慷慨悲愤之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行径,借讽今,正气凛然。全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篇。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他。全文字质朴自然,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3、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出自唐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七言绝句,是人给对方的复信。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即兴写来,写出了人刹那间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表达了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

却话:回头说,追述。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景呢。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中写相思之,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人的思念之。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字。这样,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是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游南亭

这是一首五言,讲述作者谢灵运被人排挤除了朝堂,来到南荒之地,发出一些对人生对仕途的感慨,下面来细细品味这首作品吧!

赠从弟弘元

答谢谘议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心惟良知。

背景:

南朝宋的人谢灵运所著作的五言,公元423年(景平元年)末夏初,谢灵运远贬永嘉(今浙江温州)已近一年了。在朝时就因“既不见知,常怀愤愤”的人,这次受徐羡之挤排而远放,在他真是不幸;更何况南荒瘴疠,沉疴久缠,不能不感慨万千,顿生去志。这就是谢集中自《登池上楼》以下数的共同主旨,《游南亭》即其中之一。

清人方东树说:“自病起登池上楼,遂游南亭,继之以赤石帆海,又继之以登江中孤屿,皆一时渐历之境,故此数,必合诵之,乃见其一时事及语言之次第”,是很有见地的。

南亭,据《太平寰宇记》,在温州城外一里处,纪南亭之游,分三个层次·“时竟”以下四句,写季某夕,雨过天清,夕日黄昏之澄净清秀景色。“久痣”以下六句,写久雨而神思昏瞀,今日偶眺郊野岔路,引动游兴,又因所见景色,感知去而夏来。“戚戚”以下八句,即游而生老病之叹,归隐之志。确实,在作后三个多月,灵运就挂印买舟,归返会稽故宅了。

灵运之动归隐之思,既不如陶潜那样基于对仕途的厌憎,对人生的悟彻,也就没有陶潜那种恬淡心境。“久为谢客寻幽愦,细学周颞免兴孤。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只,老杜可称是谢客的隔代知己,“磨愤”,才是此的核心,这种心理特点,借游历出之,也弓I起了谢表现手法上不同于陶的特点。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歌结构,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清景使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心,但对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那末这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呢?从此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又使他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而思一以贯之。如此起首之“时竞”(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景理交融的境地。王夫之《薹斋话》评谢,“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此评正道出了谢以幽愤的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的意象也与陶异趣。陶语言天成,所构成的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试以与此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谢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云归,月西驰。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 “皋兰披径兮斯路渐”;“芙蓉始发,杂芰荷兮”;“青受谢,白日昭只”;“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谢灵运与陶渊明同时开创了中国山水田园派。他们的风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然而由于二人内含的不同,也由于自然观的不同。文化素养的区别,二人的体格却迥然不同,预示了后世山水田园两种不同的创作途径。只要把陶潜与韦应物《田家》等合看,以谢客此与柳宗元《南涧中题》等合看,就不难发现不同的传承关系。清人以刘宋元嘉、唐元和、宋元祐为歌三个前后相承的丕变阶段,是很有见地的,而谢客正为元嘉之雄。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南朝宋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433年(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天“池塘生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风,确立了山水的地位。从此山水成为中国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点击查看更多诉衷情送春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9573.html

热门阅读

  1. 《卜居》诗歌赏析
  2. 他们都离我们而去了散文
  3. 资金拆借合同模板
  4. 校园搞笑小品剧本
  5. 毛毛和长鼻子树睡前故事
  6. 凄美的爱情诗句
  7. 军训学生手抄报资料内容
  8. 必看周末祝福手机短信
  9. 摆渡人生散文
  10. 教师学校见习自我鉴定
  11. 最新押韵生日祝福短信
  12. 与杰出青年代表座谈上的演讲稿
  13. 景阳冈教案范文
  14. 大学毛概心得体会
  15. 家长给教师节祝福语锦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