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有关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祭奠先人的日子。下面是有关清明节的100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阳历4月4-6日。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1]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情况。
文化:
对于清明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客也同样情有独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小小诗中描绘出一幅充满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同样著名的还有唐代诗人韩罖的《寒食》,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风光,又讽刺了当时权贵的泛滥,赋上了不少*色彩。一同回味这些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在浓浓春意中享受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还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拓展阅读
1、请提供一些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故事等
/jr/father/fapz.htm/jr/father/a24.htm 永远的父亲 离家的时间定在四点,两点来了朋友,于是去隔壁借邻居的屋子说话。
待把朋友送走,已经到了出发时间。惊觉还没有和父亲道别,回到家里提行李,父亲却先下了楼。
于是我们拿起背包行囊便走。小阿姨说,爷爷两点钟就起来了,一直坐在那里。
父亲的身影在大操场上摇摇晃晃,我的孩子上前挽住父亲的手。孩子已经比父亲高出一个头,两个人的背影,一个年轻,一个老迈;一个纤瘦,一个宽厚。
出了校门,下坡便是大马路,一辆出租车停下等我们。父亲说我不下去了,孩子说爷爷再见。
父亲好象还有点笑模样,站在坡上一动不动。我们钻进车里,小车开走,父亲还站着…… 十五年了,这样一次次送走我们。
父亲身边已经没有了和他牵手的母亲,父亲已经步履不稳,父亲白天也合眼睡眠;醒来时上个厕所,又蜷缩不动了。我想起一句熟悉的话:等蓝色沉入黑暗。
父亲勉力下楼,走了对他来说不短的路,送我们。我好怕父亲想到我心里想到的,而我心里想到的父亲一定想得到。
时间和车速隔开我们,越来越远,我从未流泪离家,这是第一次。 父亲曾经多么强健啊。
二十多年前,我从农村抽出来上大学,学校办在农村,我回到家里,转身又打背包去上学。父亲送我,送到城里的长途汽车站。
父亲很高兴,他拥有一辆三轮,这辆三轮是学校里的采购专用的车,父亲蹬着三轮,让我坐在车后的铁架上,车上放着我的背包、网袋、洗脸盆等。父亲用力踩车,从城郊的一角,一直穿过市中心的大桥。
那是横跨长江的大桥。秋天了,两边山坡上叶子开始发红,开始飘落到路上;而清晨的电车挂着两条辫子,哐啷哐啷驶过。
那时,城市很破,人们很穷。一些男孩在上桥的地方等着满载的板车,准备着帮忙推一把,挣一毛钱。
父亲上桥的时候背向前倾,成一个大斜角。他说他常走这条路,他是采购,他给学校拉玻璃,拉校办工厂的机床,就要走这条路。
那时我也多么年轻。我说到了,我把背包背起来,提起网兜。
我说不用送,我自己走,前面都是我的新同学。父亲说走什么走,等我踩过去。
父亲不知道,我有点心事。我父亲戴着眼镜,头发整齐地向后梳,是无可掩饰的臭老九。
早些时,我不愿意解释父亲怎么给剃了光头,现在,我不愿意解释他怎么改行踩上了三轮。 多年以后,我给大一学生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中学时就上过这篇课文,读着都无所动。
我说,请你们告诉我,在你们上大学时,父亲怎么送你们的?你记忆里,印象最深的父亲的样子是什么?点名请一个女生回答,那孩子红着脸站着,很是忐忑,不连贯地说:父亲不爱说话,喜欢抽烟,记得,记得,他在门口搓麻绳。再点一个男生的名,男孩说,父亲没有送我,家里困难;竟是说不下去。
教室里静下来,都是些新离家的孩子,低着头不看我。 我讲到我的父亲的背影,我上研究生后回城,夏天里,父亲上到宿舍楼来找我,肩上扛了几根竹竿,怕我挂蚊帐没有帐竿子。
那时,父亲已经恢复了教职,上课很忙。抽个中午不睡觉,骑自行车跑半个城,给我送。
父亲的形象总是这样,如果他衣着笔挺,便可叫仪表堂堂。那年头工资低,父亲历来都说吃饱肚子第一要紧,穿都是给别人看的,从不添置新衣。
父亲蹬着一双跑采购的解放鞋,身上是黄迹斑斑的旧汗衫,他肩扛长竹竿,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当时的我,多么想父亲仪表堂堂,而把帐子撑起来的帐杆却是可有可无的。
多年以后,我问我的学生,为什么父亲笨手笨脚爬过月台给朱自清买橘子,让作者特别难忘呢?为什么是这种不好看的样子、是他那笨拙的,不灵便,又不体面的举止构成了父亲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而不写父亲正面的容貌呢? 回家的时候想着,要陪父亲说说话。而陪父亲坐着,却是无话可说。
父亲一天里只是说几个字:头晕。还是那个毛病。
父亲说他去检查了,是脑萎缩。他说,如果不头晕,我还可以看书。
我觉得父亲很紧张,他怕他不能动了,要带累儿女。他怕半身不遂,瘫痪,卧床不起。
而在他的周围,那些老同事,一个个被疾病纠缠着。楼下的老师已经脑昏迷,用尽了儿子们的钱。
另一位老朋友癌症开刀,事后又说开错了,正等着把改道的肠胃口子堵回去。教研室的同事肺切除了……父亲说,老了,不好,日子,难过。
我想说,爸爸,不要太紧张了。可我说不出口,父亲的病痛,我体会不到,我想安慰父亲,又怕说出的话不合适。
回想和父亲长谈的日子,竟是很久以前了。少年时代,学校里批斗父亲,让我去参加批斗会。
我翻着抄大字报的笔记本,一条条问父亲那些罪行是怎么回事。父亲一五一十地告诉我战乱年代流浪的经历,说到后来,我无话可问。
年复一年,全家只盼望四个字:落实政策。后来我下乡了,老也抽不上来。
父亲知道是为他的问题,越发狠狠改造,摇动拖拉机时被摇把打断手指,从此那根指头短了一截,冬天肿成胡萝卜。有一年回家,父亲让我去跟校长拜年;我说,我跟他不熟。
他又不是我的校长,我才不去求他。父亲恨我不懂事,怒道:我为什么拼命,你知不知道!上头来外调,他一句话你就回来了。
我去。
2、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食寒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
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