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叶的诗句
关于红叶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红叶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出自元代诗人白朴的古诗作品《天净沙·秋》第四五句,其全文如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翻译】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花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菊花开放。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山中》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谢亭送别》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翻译】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出自《宋词三百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翻译】
林叶转红,*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题西山红叶》作者为陈毅。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亦如此,*见英雄。红叶遍西山,红于二月花。四围有青绿,抗暴共一家。红叶遍山隅,中右色朦胧。左岸顶西风,欢呼彻底红。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红叶落尘埃,莫谓红绝矣。明春花再发,万红与千紫。题诗红叶上,为颂**红。**红满天,吓死可怜虫。
拓展阅读
1、描写腊八节的诗句关于腊八节的诗句鉴赏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他虽有远大的*理想,但一生穷苦。安史乱前,寓居长安近十年,其抱负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认识。安史乱起,曾为乱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谒肃宗行都,拜左拾遗。又因直谏忤旨,被贬华州司空参军。不久又弃官居秦州、同谷,极为穷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官军收复京都长安;十月,肃宗自灵武还京。这年的腊日,肃宗特别高兴,除腊祭会饮赐食之外,还给群臣加赐防冻护肤的口脂、面药。这时,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之职,也得到了肃宗的赏赐,加上这年气候比历年暖,他的内心更有一番温暖之意,故写下《腊日》一诗: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诗意是说,这年腊日气候温暖,与往年不同。萱草的颜色逼进了皑皑的积雪,但干枯的柳条却因气暖而透露出淡淡的春光。官军的胜利使大家心中高兴,刚从紫宸殿散朝就盘算着:今夜再开怀痛饮一番。高高在上的皇帝将装着口脂、面药的翠管银罂赏赐给群臣,让大家防冻护肤,真是恩泽深厚、皇恩浩荡。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唐代腊日帝王赐口脂、面药的习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杜甫浓厚的忠君意识。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 125—1210),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生活在民间,对乡野习俗深有体会。他曾在一年的腊日写下《食粥》一诗: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
“宛丘”为《诗经·陈风》篇名,《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该诗写到当时的舞蹈,舞者持“鹭羽”,用“击鼓”和“击缶”来伴奏。诗人在这里是反说,意思是我如得到“宛丘”这种游荡舞蹈之法,我就把腊八粥送给*去吃。可是我没有得到此法,所以只好食腊八粥了。因为此粥是能让人“长年”的。
这首诗写出了腊八粥能延年益寿的医药功效。
与陆游同时的杰出诗人范成大(1126一1193),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他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任地方长官兼沿海制置使。他在奉命到京城领受皇帝颁赐的玺书、腊药后,写下了《谢赐腊药感遇之什》:
鸿宝刀圭下九关,十年长奉玺封看。
扶持蒲柳身犹健,收拾桑榆岁又寒。
天地恩深双鬓雪,山川途远一心丹。
疲虻疾苦知何似?拜手归来愧伐檀。
全诗是说,皇帝赏赐的如“鸿宝”一般珍贵的“刀圭”
(腊药)出了京都临安的城门,由各大臣带到各地去,十年来我常常奉命得到皇帝恩赐的诏书。我如“蒲柳”一般早衰的身体,经小心“扶持”(保养)还算康健;我在料理“桑榆”(晚年)之事时,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岁又寒”)。朝廷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但我已年岁老,双鬓雪白;虽然我离朝廷远,但我一片丹心赤忱为国。想到今天的老百姓极度辛苦劳累,我拜受赐药归来,觉得自己像《伐檀》中指斥的那些不劳而食的“君子”一样,深感惭愧不安。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感恩皇帝的知遇之心,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统治下民生苦难的同情和愧疚。
南宋末期的布衣诗人汪莘(生卒年不详),字叔耕,号方壶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年问(1208--1224)曾应诏上封事,不为当朝采纳。晚年隐居柳塘,与朱熹友善。曾写下《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一词: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这是一首描写腊八日景观的诗作。残冬时节,在乡野小酒店喝了点酒,便觉得春意浓郁。到处是清澈闪光的溪流,松、竹、梅婆娑,山色苍翠,无尽无穷。坐上竹轿,在“薄暮疏钟”之中,只见孤村远在,夕阳西下匆匆。夜间一阵阵冷雪敲窗,早晨在枕上便可看到积雪像白云一样,堆满山峰。于是,我便起床,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去作一个独钓寒雪的渔翁。此诗生动地刻画了腊八节前后的节令特征,富有朝气,表现了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态。
明代诗人李先芳(生平不详),亦有《腊日》一诗留世。诗云:
腊日烟光薄,郊园晓望空。
岁登通腊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
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全诗是说,腊日气候寒冷,烟光稀薄,天高气朗,可以望见远处的天空。在这岁末“腊祭”之时,村翁们在一起凑钱饮酒。尽管积雪一片,大风吹拂,但在这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村民们仍然击鼓扮傩,开展逐疫驱邪的活动。此诗写出了乡村“腊祭”的情景和习俗,生活气息浓,颇有一种自然闲淡之风。
以上的“腊日”诗词为腊八节的“佳粥浓情”,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情趣与韵味。
2、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
《山行》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www.llysc.cn)。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3、关于思乡情切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4、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9、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10、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12、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13、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1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15、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www.**)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9、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4、2019关于重阳节的诗句九九重阳节的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