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则经典营销寓言故事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馆。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雨伞,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则两手空空。晚上归来时,拿着雨伞的人淋湿了衣服,拿着拐杖的人跌的全身是泥,而空手的人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前两个人都很奇怪,问第三个人这是为什么。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人,“你为什么淋湿而没有摔跤呢?”“
下雨的时候,我很高兴有先见之明,撑着雨伞大胆的在雨中走,衣服还是淋湿了不少。泥泞难行的地方,因为没有拐杖,走起来小心翼翼,就没有摔跤。”
再问拿着拐杖者,他说:“下雨时,没有伞我就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或者是停下来休息。泥泞难行的地方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反而跌了跤。”空手的旅行者哈哈大笑,说:“下雨时我拣能躲雨的地方走,路不好走时我细心走,所以我没有淋着也没有摔着,你们有凭借的优势,就不够仔细小心,以为有优势就没有问题,所以反而有伞的淋湿了,有拐杖的摔了跤。”
营销启示:在营销过程中,优势是相对的,只有凭借客观的营销环境创造优势才能够取胜市场。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香味醇厚,做生意诚实公平,待客人殷勤周到,店外的酒旗高高得迎风招展,可酒就是卖不出去。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的人很是不解,就去请教邻里的一位长者。这位长者告诉他:“你养的那条狗太凶猛了,人们害怕狗咬,谁还敢来买你的酒,酒变酸也就可想而知。
营销启示:从经营上看,宋国的卖酒人做的还是很到位,但是却养了一条凶猛的狗把生意搞砸了。在商业企业营销中,狗猛酒酸的道理比比皆是。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就看见诸如对顾客搜身、侮辱顾客等事件,企业有这么多猛狗,顾客怎敢上门,商品怎能销售出去呢?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
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了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营销启示:给别人留有余地,更要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销售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多的是对消费心理的理解。
每天早上,一只非洲羚羊醒来,她就知道必须比跑得最快的非洲狮子还要快,否则她就被吃掉;每天早上,一只非洲狮子醒来,他就知道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羚羊还要快,否则他就会饿死;
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太阳升起的时候你就得开始跑了。
营销启示:奔跑起来吧,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如果企业停滞不前,还沉浸在旧日的辉煌里面,那么最终的命运就是或者被吃掉或者饿死。
雁经常聚集到湖边,许多白雁常在那里挑选合适的地方栖息。
雁群头领还安排了一只白雁守夜放哨,看见有人来了就鸣叫报警。
湖区的猎人熟悉了白雁的生活习性。一到晚上,他们就有意点亮火把。放哨的雁看见了火光,就嘎嘎地叫了起来,猎人又把火弄灭了。等到雁群受惊飞起来时,什么动静也没有了,雁群又放心地落回原处休息。这样反复三四次后,群雁以为是放哨的雁有意欺骗她们,就都去啄它。
这时,猎人举着火把向雁群靠近。
放哨的雁怕群雁啄它,不敢再叫。酣睡中的雁群被猎人一网捕捉,没有一只逃脱。
营销启示: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当竞争对手第一次试探的时候,企业建立起的预警系统——“放哨的白雁”起到了作用,企业严阵以待,却不见对手有什么反应。但是经过反复试探之后,连企业自己也逐渐放松了警惕,致使竞争对手一战而胜。
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他们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使出了平身的力气,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
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他们都使劲了。
营销启示:一个企业的营销团队有不同才能的人,他们都有为企业奉贤的精神,但是如果企业没有将他们的才能用到一处,使企业的营销力量形成合力,那么,最后埋怨谁都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个人在荆州*时,山上的老虎常出来*和家畜。老百姓要求县官除去饿虎。
这个人只下了一道驱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岩石上,凑巧那只老虎因故离开了荆州,他就得意地认为他的命令生效了。
不久,他被调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刚强,很不容易治理。
他认为刻在荆州岩石上的命令既然能够制服凶恶的老虎,便以为也能够镇住能够识文断字的老百姓,便托人去荆州描摹那个石刻。结果,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治理好,这个官反而因为治理不当而丢了官。
营销启示:许多企业都有营销成功的历史,它们依靠这些方法取得丰厚的利润。但是当一个新的市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环境变了、消费者的心理变了,企业原有的“成功”方法却在这时使企业一败涂地。这里的启示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模式,但是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应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毕竟市场永远是对的。
拓展阅读
1、神鸟与猫头鹰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被封为魏国的宰相后,庄子很为自己的朋友高兴,启程去访见惠施。
庄子的行动传到小人那儿,他便歪曲庄子的来意,从中挑拨说,庄子此番进京拜访,来者不善,意在谋取相位。惠施一听,心里十分恐慌,害怕丧失*,于是下令搜捕庄子。为了抓到他,整整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惠施的举动被庄子知道了,庄子索性主动登门求见。惠施见庄子竟敢自投罗网,吃惊不已。庄子也不向惠施多解释,只是坐下来讲了一个故事:
在南方,传说中有一种神鸟,与凤凰同类,名叫ge(yuanchu),它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在途中,若不见高高的梧桐树,绝不栖息;不是翠竹与珍稀的果实,绝不食用;不遇甘甜的泉水,绝不畅饮。
神鸟一路飞翔,它在天空看见地面上有只猫头鹰,正在啄食一只腐烂的死鼠。猫头鹰饥不择食,它在看见头顶上的神鸟后,以为是来抢食死鼠的,于是涨红了脸,羽毛竖起,怒目而视,作出决一死战的架势。它见神鸟仍在头顶飞翔,便对着它声嘶力竭地发出吓人的喝叫!
庄子把猫头鹰遇到神鸟的故事讲完后,坦然地走到惠施面前,笑着问他:“今天,您获取了魏国相位,看见我来了,是不是也要对我恫吓一番呢?”说完,庄子放声大笑,拂袖而去。
有远大志向的人追求高洁却不被世俗小人理解。贪求利禄的小人用阴暗的心理来猜测人格高尚者的行为。真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寓言讽刺鞭挞了权迷心窍的人。
2、鲲鹏与蓬雀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盘旋直冲天空而形成一股狂飚,大鹏鸟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是一个连云气都达不到的地方。大鹏的脊背几乎是紧靠着青天了,然后它再准备朝南海的方向飞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动在一片灌木丛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树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倒也自得其乐十分满足。当它们听说了大鹏鸟上飞高空九万里的事情后,十分惊讶与困惑,它们嚷嚷道:“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它干嘛要飞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种批评家的口气说:“我跳跃着向上一飞,也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我在灌木丛中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飞翔了,那只奇怪的大鹏干嘛要飞那么高呢?飞那高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这些胸无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壮志凌云的鲲鹏,反而还讥笑它,这真是小和大的鸿沟,愚蠢和智慧的区别啊。
3、割席断交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4、一文钱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南昌人在京城书铺买书时,不小心失落一文铜钱。旁边一个秀才用脚踩住这枚铜钱,待南昌人走后,拾起来,放进了自己的腰包。
旁边坐着个老头子,忽然站起来,问这人的名字,冷笑两声,走了。
后来,这个京城秀才考中举人,被选任为常熟知县。
他收拾行装赴任,先到苏州见江苏巡抚汤斌。汤斌却传令下去,通知此人不必赴任。
那人问:“我为何不能赴任?”
汤斌答:“贪污!”
又问:“我尚未赴任,哪来的赃款?”
又答:“你难道不记得当年书铺之事了?做秀才时,你就已爱钱如命,侥幸当上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口袋里去偷盗,成为戴着乌纱帽的窃贼?”那人这才知道,当年那个老头,竟是这位汤老爷。于是,他羞愧地辞官而去。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汤巡抚太过苛刻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何不给他一个自新的机会呢?十年寒窗,不容易呀!
这个汤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雎州(河南商丘)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士及第,康熙时任江苏巡抚,*清廉,颇受百姓拥戴。
汤斌前往江苏赴任,布衣牛车,仅有一名老仆相随。途中,他遇见一位知县,那知县鲜衣怒马,仆从如云。知县的家奴见牛车在前面慢吞吞地走着,上前呵斥汤斌主仆避让。汤斌是从二品的巡抚,对方为七品芝麻官,品级相差悬殊,汤斌却让路给那位知县,此举古今罕见。住店时,汤斌又遇到这位知县,知县竟得寸进尺,逼汤斌将上房让给他,汤斌依然宽忍让之。后来知县闻知汤斌是封疆大吏、自己的上司,又惊又怕,无地自容。汤斌一笑置之。
另据冯景《汤中丞杂记》载,汤斌在巡抚任上,其夫人和公子皆穿粗布衣裳,每天的下饭菜就是一碟青菜和一块豆腐。离开江苏之日,他的行李不过是两篓旧书。
汤斌去世时,衣衫褴褛,卧于破旧木板之上,家中仅有八两俸银。幸而得好友徐乾学尚书资助白银二十两,才能成殓。
以汤斌之仁厚,焉能不知前程于那个京城秀才之重要。但他更知操行之重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汤斌是阻断了他的*之路,但同时也阻止了他由贪一钱而贪千钱万钱以至踏上不归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