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桂州腊夜》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5:21

戎昱《桂州腊夜》全诗赏析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注释

(1)赊:遥远。

(2)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3)角:号角。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

(4)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kuí)。

背景

戎昱在唐代宗的时候,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后来宦游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桂州腊夜》是唐代诗人戎昱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戎昱在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此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露透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蒙眬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此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拓展阅读

1、辛弃疾《西江月行黄沙道中》原文、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南,作者在上饶的带湖闲居时,常经过这里。别枝:树的另一枝。“旧时”、“路转”两句:转过小溪的桥头,那家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的树林边忽然出现。社:土地庙。见:通“现”。

【鉴导示】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但这首《西江月》和《清平乐·茅檐低小》都很清丽。可见杰出的作家写法是不拘一格的。

这首词,描写了在黄沙岭途中所见的农村夏的美丽景致。

上阕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鸣蝉”,写晴天夏的静谧景致。明月惊起了鸟鹊,清风吹得蝉儿鸣叫,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鹊惊是因为月明如昼,蝉鸣是因为风清凉。同时鹊惊蝉鸣既打破了月的幽静,也越加显出了月的幽静。词人抓住了夏景物的特点从所见所闻着笔,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一下子就勾画出了一种清幽宜人的境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写夏的闹景。整个田野里散发着稻花的清香,一切都浸在浓郁的稻花香中。这时有一种嘈杂的声音,好像在热烈地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作者摄取了农村夏季的典型景物特征,并且先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然后点明是蛙声一片。这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下阕接着写所见所闻。先写半晴半雨的景,天外有疏星,山前有阵雨。一明一暗,景色奇特,这是南方夏雨的情况。上句写“七八个星”,下句写“两三点雨”,既给人以虚疏的感觉,而“星”和“雨”又像是矛盾的,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语言组合形式看,对仗工整自然,十分别致。作者用疏星、淡雨略一点染,南方清幽的夏被描写得非常迷人。最后两句描写山回路转、望桥投店的情景。上句写行人在雨来时着慌的神情,这突如其来的雨,使他措手不及,慌乱起来,连旧时歇过的茅店也一时记不清了,焦急的心情和慌乱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下句写行人忽见茅店的喜悦。正在焦急的时候,走过溪桥,拐了个弯儿,就忽然见到了土地庙树边的那所茅店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该是多么的欢乐啊!“忽见”二字很有分量,它把行人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都表现了出来。这首词通篇写景,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格调轻快明丽,在优美的景色中,传达出词人无限喜悦的心情,不用典使事,纯用口语和白描,质朴自然,素淡清新。

【鉴要点】

[1]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2]情景交融,格调轻快明丽。[3]质朴自然,素淡清新。

2、《刘过·思中原》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光芒。

南宋从孝宗隆兴和议之后,长期对金邦屈服,君臣上下,忍辱偷生,逍遥岁月,激起了一些有为、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先后出现不少爱国人、词人,利用词抒发他们的忠愤。年辈较早的有陆游、张孝祥,其次是辛弃疾、陈亮,晚一点的是刘克庄。刘过是和辛弃疾同时且为好友的一位重要人、词人。他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他在早年就曾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没有结果。他自负经纶之才而始终不遇,但热情到老不衰。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从多方面抒写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他的恢复中原的思想,可以说是触景即发,例如《大雪登越城楼》:“我独忍冻城上楼,欲擒元济入蔡。”《望幸金陵》:“西湖真水真山好,吾君岂亦忘中原?”《题润多景楼》:“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汴京)不见双泪流!”《题高远亭》:“胡尘只隔淮河在,谁为长驱一扫空?”《登凌云高处》:“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是神?”皆是。这首《思中原》也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沉郁悲壮,最为感人。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下汴京,次年春,把徽、钦二帝遣送东北,北宋灭亡。在以后的宋、金对峙中,南宋对金,一屈于高宗的绍兴和议,称臣纳币;再屈于孝宗的隆兴和议,纳币割地,以淮河为界,北方广大土地尽入金人之手,到作者写此时,至少已经六十多年。的起首两句紧扣题目中的“思”字,把笔势展开:“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中原邈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所聚的汴京,天各一方。这两句为下边的抒写拓广了领域。所谓“路何长”,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从南宋的都城临安(浙江杭)到淮河南岸重镇淮阴,不过千里路程;从淮阴渡淮河,进入中原,可以朝发夕至;如从荆、襄阳一带北上中原,轻骑兼日可达。作者在他的《西吴曲·忆襄阳》一首词里说过“乾坤谁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可见“文物衣冠天一方”的距离,不是空间辽远所造成,而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从隆兴和议之后,宋廷畏金如虎,“恪守”协议,即使近在咫尺之地,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至于恢复中原,更非所想,年复一年,而形势如故,志士怎能不为之凄然伤怀!

颔联“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转到了自己方面,追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这里是指他早年向朝廷上书陈述恢复方略而言。他的孤忠并没有受到识,他的才略没有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他在《念奴娇·留别辛稼轩》一首词里说:“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的哀怨情绪,这几句词语,也正是“独有孤臣挥血泪”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下句慨叹当时没有奇杰的人物像他那样上书朝廷,力陈恢复大计。天阊,即天门,出自《离**》“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借指朝廷。这一联句反映了当时朝政萎弱不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宋廷仍抱有幻想,认为多几个奇杰人物把天门叫开,据理力争,就会震动“宸衷”,幡然醒悟,使国家兴复。是不是可能呢?在隆兴和议之后,最早叫天门的奇杰人物是辛弃疾,他曾向孝宗皇帝上《美芹十论》,面论述兴复方略,洋洋洒洒,达数万言,结果呢,只不过叫他当个小小的朝官司农寺主簿,一个很有军事韬略的人物,却被分配去管理农业生产。孝宗末年又一个叫天门的奇杰人物是陈亮,曾向孝宗连上三书,力倡恢复,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激怒了一批庸懦官僚,交相攻击,斥之为“狂怪之士”。事实证明,隆兴和议之后,宋廷君臣已被吓破了胆,根本不会振作起来,不管有多少奇杰人物齐集天门叫喊,也是枉然。我们不能要求人对宋廷的*虚弱本质有面的认识,他的爱国精神毕竟是可贵的,这一联句感情激越,忠愤之气,溢于言外,有振聋发聩之力。

颈联“关河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再宕开一笔,把思绪集中到边疆,集中到汴京方面。“冰霜重”是说天气严寒,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它的真正的内涵是说宋军无力闯过边关,**中原,使得恢复汴京,渺茫无期。“宫殿”承首联次句。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而汴京的帝王宫殿因为处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在春天里却是一片荒凉景象。那么,广大人民呢?其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了。陆游在一首里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金统治之下的广大人民深盼南师的情意。这个意思在此联里也可以体会得到。在艺术上对仗精切,而气韵流动,饶有唐人风味。

尾联两句“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光芒”,再转到自己方面。上句承第三句,表明过去挥过血泪,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下句用的是龙泉剑的典故。这把剑相传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干将和越国的欧冶子二人合铸而成,锋利无比,后被沉埋于丰城(今属江西)监狱下的地层中。传说西晋初年,司空张华观天象,见牛宿、斗宿之间(江西地区的星宿分野)有紫气冲天,后遣人就地发掘,这把宝剑才又现于人间(见《晋书·张华传》)。这里人用来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这是壮语,也是真情语,他早在《下第》中就有“振海潮声春汹涌,插天剑气峥嵘”之句,这里再次用这个典故,表现出人的坚强性格,它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报主”、“忠君”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不应以其人的事业成败,或是否有实际行动来论的。

七言律难在发端和结句,发端要放得开,要气象宏远;结语要收得住,要辞尽而意不尽。这首以悲语起,先把视线伸到中原,伸到汴京,颔联倒插,追忆当年挥洒血泪,颈联再推拓开去,把视线伸到边疆,再伸到汴京,最后以壮语作结,开阖变化神完气足,过接自然,在七言律中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动人的佳作。

〔注〕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

3、刘克庄《未至叶潜仲以相迎次韵》即事感怀

①柘冈:柘冈山,在江西金谷县西六十里,上有王安石读书堂。王安石句:“柘冈西路白云深。”

②“几见”句:杨柳垂青,已见几回了。

③横草:践草而横之,言至易主事。《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④覆蕉梦:喻人生得失如梦。《列子·周穆王》载有郑人入山砍柴,得一鹿,击毙后恐被人见,乃覆以蕉叶。后去找,没有找到,他以爲是一个梦。

⑤新府:指林府。

⑥青山:安徽当涂县东南的青林山,林壑美秀,南齐谢眺筑室于山南,又名谢公山。这裏,藉喻柘冈山读书堂。

刘克庄(公元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宋代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嘉定间以郊恩官建阳令。曾作《落梅》,谏官指爲讪谤,免官废弃多年。淳祐元年(公元一二四一)特赐同进士出身,任史事,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謚文定。其初受“永嘉四灵”的影响,学晚唐,其后继承了陆游、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及其豪放风格,作品极丰富。属江湖派,所作颇多针砭时事,反映民生疾苦。词则进一步朝散文化、议论化方向发展,不拘泥于格律,亦以伤时念乱之作见称于世。爲南宋后期重要的词家。有《后村先生大集》。

朝代:宋代

籍贯:福建莆田

4、咏《泸·玉蟾山》词散文

泸县福集镇,距泸市北35公里。因山上石质细腻如玉,山形和岩石状似蟾蜍而得名。据《泸县志》记载,山上原有一座园通寺,建于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后经历代重修和扩建,先后更名为玉蟾寺、天星阁。现寺院已毁,幸存庙内石刻和摩岩造象400余尊,多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其中较突出的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村妇等。林荫中的塔林,相传为园通寺开山祖义光以后历代住持塔墓。此外,尚有徐铉、黄庭坚、杨慎、长白成骏等五代以来的名人石刻题记10余处,其中首推黄庭坚手书之“玉蟾”,杨升庵手书之“金鳌峰”最为苍劲豪放,每字直径1.5米左右。新近落成的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浮雕,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现代人物浮雕。山上林荫掩映,有称为“活化石”的水杉等珍贵名木100余种。现有主景“玉蟾耸翠”、“蟾望双河”、“穿山峡石”、“仙人推磨”等八处,还有古玉蟾关、金宝古墓群、弥陀寺等名胜。山下九曲河上的龙脑桥,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筑的石板平桥,其桥墩分别是由石雕的龙、麒麟、青狮和白象组成,最大龙头重达10吨。1989年,玉蟾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古游玉蟾邀泸府诸贤月共赋宋·黄庭坚

蜀南山水数泸川,醉里依稀伴玉蟾。

对月衔林邀客坐,挥毫泼墨揖仙 。

构思莫忌捻须苦,炼字何辞测韵艰。

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

黄庭坚,即黄山谷。曾于淳熙三年(1176年)被贬泸。在泸期间,他先后到过方山,拜竭过忠山武侯祠,去过城西的滴水岩,城东的龙马潭,以及城下游十里处的罗汉场。淳熙四年(1077年)夏秋间,他邀集泸府同僚共游玉蟾山。

这首,一开头就以总的方向肯定了蜀南山水,首推泸,接着又以抒情手法,道出了涪翁对于这“玉蟾”景观的憧憬之情;郁郁葱葱的林海映入眼帘,苍劲的松柏雄距岩边,一座座大石雕牌坊矗立在林间,玉蟾山,因山、石似蟾而得名。山上岩石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这首首先从总的方面肯定蜀南山水首推泸。接着抒发了涪翁对“玉蟾”景观的钟爱之情,并具体描写了这次旅游集会所展示的场面,他忙着招待与会的“诸贤”,举杯畅饮,对月吟。最后以“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作结,揭示了这次旅游吟的收获,进而联想到深居月宫的嫦娥也高兴地出来,为大家起舞助兴。从而加深了这次“玉蟾”旅游的雅兴和趣味。

黄庭坚等人此次在玉蟾山的上旅游活动,不只是白天时光,而且延至晚上,游兴更浓。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环境里,在风景优美的玉蟾山游客晏饮,诸贤吟作赋,情趣盎然,的确别开生面。

(刘孝模)

〔现代散文〕我于这年冬,重游玉蟾山。那时玉蟾山冬日迟迟,白雾淡淡,绿色浅浅,寒风却扯着衣角,玩着几片记载着秋去冬至的大事记的落叶,在脚前身后追逐嬉戏。于是便令我忆起玉蟾山红透了的秋天来。

我曾于三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到这里浪游的。还依稀地记得,那飘落于状似蟾蜍的山石的片片红叶,被我误以为盛开的血似的杜鹃花。原因是玉蟾山的秋色并不浓,最浓的是那漫山松树流出的绿,仿佛沾上一滴便会绿到心底,扩散到天尽头。正因为如此,那片片报秋的红叶才更显得珍贵,更把她藏到深深的记忆里。

那时仗着山上主人的殷勤豪放,把盏秋风,我豪饮了几杯玉蟾酒,刹那间便天旋地转起来,醉眼中,那一株株绿松忽地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那一个个状似蟾蜍的山石忽地或叫、或跳地向我拥来,那群倜傥不拘的罗汉忽地嘻哈打笑地邀我去赶罗汉街。在罗汉街上,我对那些自得常乐的罗汉们说:“你们虽然很满足,但你们这里清规戒律太多,不如我们成都的春熙路、东大街繁荣自在……”他们乍听,对我的高论有些诧异,仿佛觉得似对非对,而表情亦似笑非笑,尔后见我酒意甚浓,又嘻哈打笑地点头称是,旋即疯疯癫癫扬长而去,消失在我朦胧醉眼中……

玉蟾山位于泸市郊,长江之滨。海拔虽不很高,却由于树木常年葱翠,而应了山不高而秀丽之说。又由于它整体上象只蟾蜍,便又有了来自月宫的传说和仙气,且因山上有众多的人文遗迹和*名胜,便又给这座仙山增添了几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凝重与深厚。一条公路和一条水路将玉蟾山和车辆游人,笑语欢歌连得紧紧。游玉蟾山比较轻松愉快,没有游黄山、泰山那么艰险劳累,如果将它比喻为一车大而厚的书,那么,一读便懂,用不着查字典,找注释。迎着凛冽的寒风,翻阅这本秀丽奇特,千古不损的厚书,便有了对历史、现实、人文地理、艺术审美的陶冶,对人生的享受和满足。

玉蟾山的冬天,无春花的美丽诱惑,也无夏蝉的热烈歌唱,在树老草荒中深藏着无边的空旷和冷峻,于寒石冽水里埋伏着诱人的寂寞和庄严。而对这难得的时空铸成的冷寂,我的心地顿时热闹起来:人对于四季的感受有时过份肤浅和偏见,一味地颂扬春之烂漫,夏之热烈,秋之金黄,而将冬天视为冷酷与肃杀,仿佛压根儿从那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宇宙于游荡中需要追求一种平缓,于热烈之后需要追求一种冷静。冬天不仅给人带来冷风冷雪和冷霜,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冷峻寂寞和思考。耐得冷寂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冬天是思考的季节。她不仅审视着春夏热热闹闹的过去,而且思考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未来。她的生活虽然无花无柳冷冷清清,然而却也在庄严肃穆中自有一个天地,一份怜爱。她不因秋天的富有而将丽眼向后看,她敢于正视春野的贫脊,而与纷纷扬扬的冷雪,呼呼吼叫的冷风一起跨入春天的门槛。也许玉蟾山的冬天别有一番温暖情韵,才使思绪难收,才使那些活蹦乱跳的石蛤蟆们忘了严寒蛰居,才使那些罗汉们仍然穿得那么单薄,甚而至于在冷风中还那么**不羁地亮着胸膛,裸着脊背……

停车场上停放着风辆崭新的旅游车,山道上走着三三两两的红男绿女。他们踏着薄薄的冷霜到此欣玉蟾山的冬景。眼下虽然没有纷纷扬扬的白雪,没有被白雪覆盖的银白的山峰,但有的是被寒风蜜酿成的特别滋味,还有那深藏于荒草老树中的一触便令人缩手的冷趣,还有那漫步于石径山道上的对于春的悄悄孕育,还有那留在亭子、山洞、石凳上的淡淡印痕和依稀笑声……看着那些红男绿女一张张被冷风吹红的笑脸,头上冒着的热气,我欣喜地觉得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冬天的好处,开始放弃对于冬天的偏见。这使我想起哈尔滨的冬泳、冰灯,想起人们告别城市,告别暖气,到峨眉山踏雪,到九寨沟观雪景,到冰川世界海螺沟攀登……想到这些,我高兴地对身旁的朋友说:“眼下玉蟾山虽不很热闹,但再过两个冬天,这里的游人一定会络绎不绝,其势不亚于春天。”朋友听后,极风趣地道:“老兄此言极是。你已经看到了玉蟾的未来,看到了冬天里的春天!”言罢,都不约而同地笑了。于笑声里继续领略玉蟾山冬天的风**,体会她的难得好处。

(邓洪平)

5、《子吴歌 秋歌》古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点击查看更多戎昱《桂州腊夜》全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5579.html

热门阅读

  1. 《方脸和圆脸》说课稿范文
  2. 小学语文《巨人的花园》教案范文
  3. 祝高考成功的祝福句子201
  4. 大寒短信祝福语大全2016
  5. 大班社会《小小邮递员》教案
  6. 2016年最新冬至祝福语简短回复
  7. 有哪些是形容嘲笑的歇后语
  8. 小学生我爱校园发言稿范文
  9. 怀念红柯的散文
  10. 小学音乐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
  11. 精选军训日记
  12. 《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读后感范文
  13. 小数乘法和除法教学设计
  14. 读《弟子规》有感小学550字范文
  15. 平安夜的祝福短信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