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桂州腊夜》全诗赏析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注释
(1)赊:遥远。
(2)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3)角:号角。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
(4)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kuí)。
背景
戎昱在唐代宗的时候,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后来宦游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桂州腊夜》是唐代诗人戎昱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戎昱在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此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露透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蒙眬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此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拓展阅读
1、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原文、赏析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南,作者在上饶的带湖闲居时,常经过这里。别枝:树的另一枝。“旧时”、“路转”两句:转过小溪的桥头,那家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的树林边忽然出现。社:土地庙。见:通“现”。
【鉴赏导示】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但这首《西江月》和《清平乐·茅檐低小》都很清丽。可见杰出的作家写法是不拘一格的。
这首词,描写了在黄沙岭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致。
上阕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晴天夏夜的静谧景致。明月惊起了鸟鹊,清风吹得蝉儿鸣叫,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鹊惊是因为月明如昼,蝉鸣是因为夜风清凉。同时鹊惊蝉鸣既打破了月夜的幽静,也越加显出了月夜的幽静。词人抓住了夏夜景物的特点从所见所闻着笔,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一下子就勾画出了一种清幽宜人的境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写夏夜的闹景。整个田野里散发着稻花的清香,一切都浸在浓郁的稻花香中。这时有一种嘈杂的声音,好像在热烈地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作者摄取了农村夏季的典型景物特征,并且先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然后点明是蛙声一片。这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下阕接着写所见所闻。先写半晴半雨的夜景,天外有疏星,山前有阵雨。一明一暗,景色奇特,这是南方夏雨的情况。上句写“七八个星”,下句写“两三点雨”,既给人以虚疏的感觉,而“星”和“雨”又像是矛盾的,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语言组合形式看,对仗工整自然,十分别致。作者用疏星、淡雨略一点染,南方清幽的夏夜被描写得非常迷人。最后两句描写山回路转、望桥投店的情景。上句写夜行人在雨来时着慌的神情,这突如其来的雨,使他措手不及,慌乱起来,连旧时歇过的茅店也一时记不清了,焦急的心情和慌乱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下句写夜行人忽见茅店的喜悦。正在焦急的时候,走过溪桥,拐了个弯儿,就忽然见到了土地庙树边的那所茅店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该是多么的欢乐啊!“忽见”二字很有分量,它把夜行人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了出来。这首词通篇写景,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格调轻快明丽,在优美的景色中,传达出词人无限喜悦的心情,不用典使事,纯用口语和白描,质朴自然,素淡清新。
【鉴赏要点】
[1]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2]情景交融,格调轻快明丽。[3]质朴自然,素淡清新。
2、《刘过·夜思中原》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南宋从孝宗隆兴和议之后,长期对金邦屈服,君臣上下,忍辱偷生,逍遥岁月,激起了一些有为、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先后出现不少爱国诗人、词人,利用诗词抒发他们的忠愤。年辈较早的有陆游、张孝祥,其次是辛弃疾、陈亮,晚一点的是刘克庄。刘过是和辛弃疾同时且为好友的一位重要诗人、词人。他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他在早年就曾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没有结果。他自负经纶之才而始终不遇,但热情到老不衰。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从多方面抒写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他的恢复中原的思想,可以说是触景即发,例如《大雪登越州城楼》:“我独忍冻城上楼,欲擒元济入蔡州。”《望幸金陵》:“西湖真水真山好,吾君岂亦忘中原?”《题润州多景楼》:“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汴京)不见双泪流!”《题高远亭》:“胡尘只隔淮河在,谁为长驱一扫空?”《登凌云高处》:“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是神州?”皆是。这首《夜思中原》也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沉郁悲壮,最为感人。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下汴京,次年春,把徽、钦二帝遣送东北,北宋灭亡。在以后的宋、金对峙中,南宋对金,一屈于高宗的绍兴和议,称臣纳币;再屈于孝宗的隆兴和议,纳币割地,以淮河为界,北方广大土地尽入金人之手,到作者写此诗时,至少已经六十多年。诗的起首两句紧扣题目中的“思”字,把笔势展开:“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中原邈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所聚的汴京,天各一方。这两句为下边的抒写拓广了领域。所谓“路何长”,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从南宋的都城临安(浙江杭州)到淮河南岸重镇淮阴,不过千里路程;从淮阴渡淮河,进入中原,可以朝发夕至;如从荆州、襄阳一带北上中原,轻骑兼日可达。作者在他的《西吴曲·忆襄阳》一首词里说过“乾坤谁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可见“文物衣冠天一方”的距离,不是空间辽远所造成,而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从隆兴和议之后,宋廷畏金如虎,“恪守”协议,即使近在咫尺之地,也不敢轻越雷池一步,至于恢复中原,更非所想,年复一年,而形势如故,志士怎能不为之凄然伤怀!
颔联“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转到了自己方面,追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这里是指他早年向朝廷上书陈述恢复方略而言。他的孤忠并没有受到赏识,他的才略没有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他在《念奴娇·留别辛稼轩》一首词里说:“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的哀怨情绪,这几句词语,也正是“独有孤臣挥血泪”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下句慨叹当时没有奇杰的人物像他那样上书朝廷,力陈恢复大计。天阊,即天门,出自《离**》“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里借指朝廷。这一联诗句反映了当时朝政萎弱不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宋廷仍抱有幻想,认为多几个奇杰人物把天门叫开,据理力争,就会震动“宸衷”,幡然醒悟,使国家兴复。是不是可能呢?在隆兴和议之后,最早叫天门的奇杰人物是辛弃疾,他曾向孝宗皇帝上《美芹十论》,全面论述兴复方略,洋洋洒洒,达数万言,结果呢,只不过叫他当个小小的朝官司农寺主簿,一个很有军事韬略的人物,却被分配去管理农业生产。孝宗末年又一个叫天门的奇杰人物是陈亮,曾向孝宗连上三书,力倡恢复,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激怒了一批庸懦官僚,交相攻击,斥之为“狂怪之士”。事实证明,隆兴和议之后,宋廷君臣已被吓破了胆,根本不会振作起来,不管有多少奇杰人物齐集天门叫喊,也是枉然。我们不能要求诗人对宋廷的*虚弱本质有全面的认识,他的爱国精神毕竟是可贵的,这一联诗句感情激越,忠愤之气,溢于言外,有振聋发聩之力。
颈联“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再宕开一笔,把思绪集中到边疆,集中到汴京方面。“冰霜重”是说天气严寒,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它的真正的内涵是说宋军无力闯过边关,**中原,使得恢复汴京,渺茫无期。“宫殿”承首联次句。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而汴京的帝王宫殿因为处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在春天里却是一片荒凉景象。那么,广大人民呢?其生活状况是可想而知的了。陆游在一首诗里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金统治之下的广大人民深盼南师的情意。这个意思在此联里也可以体会得到。在艺术上对仗精切,而气韵流动,饶有唐人风味。
尾联两句“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再转到自己方面。上句承第三句,表明过去挥过血泪,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下句用的是龙泉剑的典故。这把剑相传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干将和越国的欧冶子二人合铸而成,锋利无比,后被沉埋于丰城(今属江西)监狱下的地层中。传说西晋初年,司空张华夜观天象,见牛宿、斗宿之间(江西地区的星宿分野)有紫气冲天,后遣人就地发掘,这把宝剑才又现于人间(见《晋书·张华传》)。这里诗人用来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这是壮语,也是真情语,他早在《下第》诗中就有“振海潮声春汹涌,插天剑气夜峥嵘”之句,这里再次用这个典故,表现出诗人的坚强性格,它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报主”、“忠君”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不应以其人的事业成败,或是否有实际行动来论的。
七言律诗难在发端和结句,发端要放得开,要气象宏远;结语要收得住,要辞尽而意不尽。这首诗以悲语起,先把视线伸到中原,伸到汴京,颔联倒插,追忆当年挥洒血泪,颈联再推拓开去,把视线伸到边疆,再伸到汴京,最后以壮语作结,全诗开阖变化神完气足,过接自然,在七言律诗中是一首形式完美、情感动人的佳作。
〔注〕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
3、刘克庄《未至桂州叶潜仲以诗相迎次韵》即事感怀诗词赏析
①柘冈:柘冈山,在江西金谷县西六十里,上有王安石读书堂。王安石诗句:“柘冈西路白云深。”
②“几见”句:杨柳垂青,已见几回了。
③横草:践草而横之,言至易主事。《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④覆蕉梦:喻人生得失如梦。《列子·周穆王》载有郑人入山砍柴,得一鹿,击毙后恐被人见,乃覆以蕉叶。后去找,没有找到,他以爲是一个梦。
⑤新府:指桂林府。
⑥青山:安徽当涂县东南的青林山,林壑美秀,南齐谢眺筑室于山南,又名谢公山。这裏,藉喻柘冈山读书堂。
刘克庄(公元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宋代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嘉定间以郊恩官建阳令。曾作《落梅》诗,谏官指爲讪谤,免官废弃多年。淳祐元年(公元一二四一)特赐同进士出身,任史事,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謚文定。其诗初受“永嘉四灵”的影响,学晚唐诗,其后继承了陆游、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及其豪放风格,作品极丰富。诗属江湖派,所作颇多针砭时事,反映民生疾苦。词则进一步朝散文化、议论化方向发展,不拘泥于格律,亦以伤时念乱之作见称于世。爲南宋后期重要的诗词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朝代:宋代
籍贯:福建莆田
4、咏《泸州·玉蟾山》诗词散文赏析
泸县福集镇,距泸州市北35公里。因山上石质细腻如玉,山形和岩石状似蟾蜍而得名。据《泸县志》记载,山上原有一座园通寺,建于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后经历代重修和扩建,先后更名为玉蟾寺、天星阁。现寺院已毁,幸存庙内石刻和摩岩造象400余尊,多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其中较突出的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村妇等。林荫中的塔林,相传为园通寺开山祖义光以后历代住持塔墓。此外,尚有徐铉、黄庭坚、杨慎、长白成骏等五代以来的名人石刻题记10余处,其中首推黄庭坚手书之“玉蟾”,杨升庵手书之“金鳌峰”最为苍劲豪放,每字直径1.5米左右。新近落成的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浮雕,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现代人物浮雕。山上林荫掩映,有称为“活化石”的水杉等珍贵名木100余种。现有主景“玉蟾耸翠”、“蟾望双河”、“穿山峡石”、“仙人推磨”等八处,还有古玉蟾关、金宝古墓群、弥陀寺等名胜。山下九曲河上的龙脑桥,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筑的石板平桥,其桥墩分别是由石雕的龙、麒麟、青狮和白象组成,最大龙头重达10吨。1989年,玉蟾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古诗文赏析〕游玉蟾邀泸府诸贤赏月共赋宋·黄庭坚
蜀南山水数泸川,醉里依稀伴玉蟾。
对月衔林邀客坐,挥毫泼墨揖诗仙 。
构思莫忌捻须苦,炼字何辞测韵艰。
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
黄庭坚,即黄山谷。曾于淳熙三年(1176年)被贬泸州。在泸期间,他先后到过方山,拜竭过忠山武侯祠,去过城西的滴水岩,城东的龙马潭,以及城下游十里处的罗汉场。淳熙四年(1077年)夏秋间,他邀集泸州府同僚共游玉蟾山。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总的方向肯定了蜀南山水,首推泸州,接着又以抒情手法,道出了涪翁对于这“玉蟾”景观的憧憬之情;郁郁葱葱的林海映入眼帘,苍劲的松柏雄距岩边,一座座大石雕牌坊矗立在林间,玉蟾山,因山、石似蟾而得名。山上岩石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这首诗首先从总的方面肯定蜀南山水首推泸州。接着抒发了涪翁对“玉蟾”景观的钟爱之情,并具体描写了这次旅游集会所展示的场面,他忙着招待与会的“诸贤”,举杯畅饮,对月吟诗。最后以“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作结,揭示了这次旅游吟诗的收获,进而联想到深居月宫的嫦娥也高兴地出来,为大家起舞助兴。从而加深了这次“玉蟾”旅游的雅兴和趣味。
黄庭坚等人此次在玉蟾山的上旅游活动,不只是白天时光,而且延至晚上,游兴更浓。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环境里,在风景优美的玉蟾山游客晏饮,诸贤吟诗作赋,情趣盎然,的确别开生面。
(刘孝模)
〔现代散文〕我于这年冬,重游玉蟾山。那时玉蟾山冬日迟迟,白雾淡淡,绿色浅浅,寒风却扯着衣角,玩着几片记载着秋去冬至的大事记的落叶,在脚前身后追逐嬉戏。于是便令我忆起玉蟾山红透了的秋天来。
我曾于三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到这里浪游的。还依稀地记得,那飘落于状似蟾蜍的山石的片片红叶,被我误以为盛开的血似的杜鹃花。原因是玉蟾山的秋色并不浓,最浓的是那漫山松树流出的绿,仿佛沾上一滴便会绿到心底,扩散到天尽头。正因为如此,那片片报秋的红叶才更显得珍贵,更把她藏到深深的记忆里。
那时仗着山上主人的殷勤豪放,把盏秋风,我豪饮了几杯玉蟾酒,刹那间便天旋地转起来,醉眼中,那一株株绿松忽地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那一个个状似蟾蜍的山石忽地或叫、或跳地向我拥来,那群倜傥不拘的罗汉忽地嘻哈打笑地邀我去赶罗汉街。在罗汉街上,我对那些自得常乐的罗汉们说:“你们虽然很满足,但你们这里清规戒律太多,不如我们成都的春熙路、东大街繁荣自在……”他们乍听,对我的高论有些诧异,仿佛觉得似对非对,而表情亦似笑非笑,尔后见我酒意甚浓,又嘻哈打笑地点头称是,旋即疯疯癫癫扬长而去,消失在我朦胧醉眼中……
玉蟾山位于泸州市郊,长江之滨。海拔虽不很高,却由于树木常年葱翠,而应了山不高而秀丽之说。又由于它整体上象只蟾蜍,便又有了来自月宫的传说和仙气,且因山上有众多的人文遗迹和*名胜,便又给这座仙山增添了几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凝重与深厚。一条公路和一条水路将玉蟾山和车辆游人,笑语欢歌连得紧紧。游玉蟾山比较轻松愉快,没有游黄山、泰山那么艰险劳累,如果将它比喻为一车大而厚的书,那么,一读便懂,用不着查字典,找注释。迎着凛冽的寒风,翻阅这本秀丽奇特,千古不损的厚书,便有了对历史、现实、人文地理、艺术审美的陶冶,对人生的享受和满足。
玉蟾山的冬天,无春花的美丽诱惑,也无夏蝉的热烈歌唱,在树老草荒中深藏着无边的空旷和冷峻,于寒石冽水里埋伏着诱人的寂寞和庄严。而对这难得的时空铸成的冷寂,我的心地顿时热闹起来:人对于四季的感受有时过份肤浅和偏见,一味地颂扬春之烂漫,夏之热烈,秋之金黄,而将冬天视为冷酷与肃杀,仿佛压根儿从那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宇宙于游荡中需要追求一种平缓,于热烈之后需要追求一种冷静。冬天不仅给人带来冷风冷雪和冷霜,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冷峻寂寞和思考。耐得冷寂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冬天是思考的季节。她不仅审视着春夏热热闹闹的过去,而且思考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未来。她的生活虽然无花无柳冷冷清清,然而却也在庄严肃穆中自有一个天地,一份怜爱。她不因秋天的富有而将丽眼向后看,她敢于正视春野的贫脊,而与纷纷扬扬的冷雪,呼呼吼叫的冷风一起跨入春天的门槛。也许玉蟾山的冬天别有一番温暖情韵,才使思绪难收,才使那些活蹦乱跳的石蛤蟆们忘了严寒蛰居,才使那些罗汉们仍然穿得那么单薄,甚而至于在冷风中还那么**不羁地亮着胸膛,裸着脊背……
停车场上停放着风辆崭新的旅游车,山道上走着三三两两的红男绿女。他们踏着薄薄的冷霜到此欣赏玉蟾山的冬景。眼下虽然没有纷纷扬扬的白雪,没有被白雪覆盖的银白的山峰,但有的是被寒风蜜酿成的特别滋味,还有那深藏于荒草老树中的一触便令人缩手的冷趣,还有那漫步于石径山道上的对于春的悄悄孕育,还有那留在亭子、山洞、石凳上的淡淡印痕和依稀笑声……看着那些红男绿女一张张被冷风吹红的笑脸,头上冒着的热气,我欣喜地觉得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冬天的好处,开始放弃对于冬天的偏见。这使我想起哈尔滨的冬泳、冰灯,想起人们告别城市,告别暖气,到峨眉山踏雪,到九寨沟观雪景,到冰川世界海螺沟攀登……想到这些,我高兴地对身旁的朋友说:“眼下玉蟾山虽不很热闹,但再过两个冬天,这里的游人一定会络绎不绝,其势不亚于春天。”朋友听后,极风趣地道:“老兄此言极是。你已经看到了玉蟾的未来,看到了冬天里的春天!”言罢,都不约而同地笑了。于笑声里继续领略玉蟾山冬天的风**,体会她的难得好处。
(邓洪平)
5、《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