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古诗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8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古诗原文及翻译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拓展阅读

1、《清平乐 金风细细》赏析作者晏殊词鉴赏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点像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选》张协《杂》“金风扇素节”,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日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秋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几杯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巾“细细”、“叶叶”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秋风惯的那种萧飒之,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相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次序,很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而落都是较为凄厉的,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像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易”二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虽是淡淡的一笔,但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来词人一点闲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此意于下阕尤能见出。

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觉。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言明,只是通过他眼巾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过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阕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在《踏莎行》词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情境皆相似。两处都用了“却”字。却者,正也。此处是说抬头望去,一抹斜阳正照着阑干,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神韵,然而词人所见者不是南山,而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无可奈何的心境。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可是词不比,它往往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旬“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愣的觉。于是他想到昨夜醉后是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而生。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些寒冷。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此词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一致称赏,主要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与词人富贵显达的身世相谐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大晏深厚的化教养、敏锐细腻的人气质与其平稳崇高的台阁地位相浑融的产物。在这首词里,丝毫找不到自宋玉以来人们一贯共的衰飒伤的悲秋情绪,的只是在富贵闲适生活中对于节序更替的一种细致人微的体味与触。抒情主人公是在安雅闲适的相府庭园中从容不迫地咀嚼品尝着暑去秋来那一时间自然界变化给人之身心的牵动之。这当中,也含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但这闲愁是淡淡的、细柔的,甚至是飘忽幽微若若无的。作者通过对外物的描写,将他在这环境中特的心理触舒徐平缓地宣泄出来,使整个意境十分轻婉动人。

这首词也是《珠玉词》中的名篇。它用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调,写出家作者这样的富贵高雅的人在秋天刚来时的一种舒适而又略带无聊的触。

2、瑶瑟怨赏析温庭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日转 一作:地转)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夜 一作:花开日)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不扫。(南苑 一作:南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飘飖 一作:飘飘)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但令 一作:但教)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崔颢·》全阅读答案 注释 赏析

昔人已乘去,此地空余

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上使人愁。

元人辛房《唐才子传》记李白本欲赋,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拟此格调。其《鹦鹉洲》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水,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如出一辙。又金陵凤凰台》亦是明显地摹学此。为此,说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话》谓:“唐人七言律,当以崔颢《》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的名气就更大了。

因其所在之武昌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代仙人子安乘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仙驾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即从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本属虚无,现以无作,说它“一去不复返”,就岁月不再、人不可见之憾;仙去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受,气概苍莽,情真挚。

前人以气为主”之说,此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格律上之大忌,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梦》中林黛玉教人做时所说的,“若是果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句。沈德潜评此,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之奇”(《唐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中所见所,写从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了。此前后似成两截,其实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章法。元杨载《法家数》论律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突变,出人意外。此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势因此而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法度的。

正由于此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注〕俞陛云《境浅说》、高步瀛《唐宋举要》,皆以为崔颢《格调出自沈佺期《龙池篇》,沈云:“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台多气色,君王凫雁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4、《游山西村》

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纪游,记录了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四联,围绕“游”字层层展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即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意。孟平铺直叙,只说老朋友备酒菜请他去。而陆则不仅写了农民朋友的相约,还刻画了主人款留的盛情。农家迎宾,备腊酒,酒昧虽不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句所写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箫鼓声不绝于耳,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俎豆犹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老样式,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受。春社之“近”,风之“存”,都是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人才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主线突出,层次分明。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切“游”,略无雕凿痕迹。心理刻画相当成功,也很细腻,读来亲切人。

5、《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风存:保留着淳朴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句,仿佛可以看到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句所写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周礼》里就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风存”,赞美着这个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相融。然而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人跃然纸上。

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点击查看更多《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古诗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26071.html

热门阅读

  1. 给同学的结婚祝福语
  2. 凌叔华把生命里最后一片叶子献给你的纪实故事
  3. 建设工程承发包廉洁协议书范文
  4. 201年跨年经典说说
  5. 朋友乔迁新居贺词范文
  6. 《智子疑邻》原文赏析
  7. 工业生产的实习报告格式范文
  8.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教学反思范文
  9. 《人有两个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201年跨年祝福贺词
  11. 回民开斋节祝福语短信精选
  12. 给好朋友结婚祝福语
  13. 宜居社区的口号
  14. 新学期开学祝福语
  15. 服务业用工合同的范本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