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快乐的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游戏规程:
1、教师在每张课桌上发两颗糖果,先请同学仔细观察糖果。看看它的包装纸是怎样的,读读包装纸上写的文字,确认糖果的种类。再掂一掂轻重、捏一捏软硬,闻一闻甜味。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作,不经意间就能写七、八十个字。
2、请同桌跑出教室,很快地把这块糖果藏到教室外某一隐蔽处。另一同学则要埋头在桌面上,不能看到藏糖情况。同桌藏糖回来,要写简短“说明书”,写清楚朝什么方向走,走几步,到哪儿拐弯,糖果藏在什么东西的上、下、左、右。写完“说明书”,同桌则按照“说明书”内容外出找糖。一分钟后,找糖的同学回教室,两人各自写作藏糖或找糖的经过。这一写,又能写出百把字来。
3、“品尝”糖果,把味觉和心情写进文章。这一写,又是三四十字。
课堂上,学生一边游戏一边写作,或一阵风似的跑出(进)教室,或展纸静思动笔写作,一如波涛起伏的海面:卷涌而来时澎湃高涨;席卷而去时水平如镜。
游戏中,“糖果”的意义改变了,它作为教具学具出现在教学现场,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在老师的指点下,仔细观察了糖果的包装、种类、轻重,大小、软硬、味道等等情况;更激趣的是,想要吃到糖果,还须先“藏”后“找”,藏则隐蔽,找则对路,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藏糖的学生,他必须牢记藏糖的路程、方向、方位,并注意藏匿糖果处附近的标志物等,这是极其细致的观察和记忆实践;藏糖回来,还得用文字“说明”藏糖的路线、路况、方位,这是比较周到的想象和逻辑表达过程。
找糖的同学,受找糖的任务驱动,他必须仔细阅读藏糖“说明书”,准确理解后还须转化为准确的行动。这中间培养阅读和观察能力。
整个游戏过程没有传统作文的教学形态。每个学生都在游戏中仔细观察,深刻记忆,真切体验。“游戏太有劲了”,学生常常是窃笑着写文章,语言清新、生动,不知不觉地达到了作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目标。
[我的教学感悟]
一、作文教学中,热情、趣味、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领先作用,这种热情、趣味、兴趣相伴相随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作文知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提高。
作文是需要观察、记忆的,经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后,便可操作(写作)成为一篇文章。但是,观察和记忆的浅或深,细或粗,真或假,是受热情、趣味、兴趣的非智力因素制约的。试想,让孩子去听一个*报告,多数不会愿意;而让孩子看儿童动画片,多数会兴致盎然并能清楚地讲述出来。对于孩子,激荡作文情感的最好方法是将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设计成带有游戏性质的生活场景,这个游戏伴随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便能饶有情趣地观察、记忆、想象、逻辑,直至操作(写作)成文章。这里举个例子。
二、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就易发现生活、表达生活、感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和成长需要,体现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这样,写的作文内容要有意义,立意要高尚独特,语言要简洁优美,而作文教学过程又与此要求相悖,学生高不企及,产生了望而生厌心理;其次是教材作文命题大而无当,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写作《记忆深处》。小学生的“记忆”留于浅表且转瞬即逝,新“记忆”层出不穷,深处怎么会有记忆呢?再比如写作《一件有意义的事》,
“意义”这概念表述得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形象认识“意义”,就胡编乱造应付作文,丧失了自由表达的快乐。
作文教学内容要亲近学生生活,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二是近距离。何谓“*”?是以自身作为观察、记忆、想象、感受的对象,让自己成为作文的主要题材;何谓“近距离”?是以周围的、关切的、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为主要观察对象,让学生近距离地采撷作文题材。
我们以“贴近生活”为思考背景,拓宽写作内容。既写过去,又写现在,还写将来;既务虚,又务实;既写本教材作文,也写他学科作文。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感悟生活。
三、以“元素化”的训练形式,把作文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镶嵌在游戏式背景中,学生在接受游戏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的训练卓有成效。
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教师讲授指导外,就是写作文。学生写作文,也常常模仿性写作。类似一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借用课文(范文)中的语言形式,写一些与课文(范文)没有任何联系的话。这样的写作教学是落不到实处的。
能不能把作文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演化在某个游戏情景里来训练呢?我们尝试着在作文游戏中涵盖作文元素训练,也设计了一系列的以游戏为背景的作文课件。
譬如,有一个《关于耳朵的三个实验》的游戏,就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想象力:
教室完全安静下来,老师对学生说:“我将打开教室里的电扇,请你们仔细辨听电扇启动、急转、停歇时的声音变化,并想想这些声音像什么?”于是所有学生刻意倾听电扇的声音并且把这些声音都写了下来。写毕,老师又说:“请你们仔细倾听三个滑稽的喷嚏声。”有两个学生各自分别表演了“大声喷嚏”、“低声喷嚏”,老师也表演了“无声喷嚏”——张大了嘴只是
“亲吻”
空气而不发出声音的喷嚏。学生一边欢笑着听完滑稽喷嚏,一边想象着这些声音中的形象,很快也写成了文章。
写毕,老师请学生都埋在课桌上,不能看老师做的一系列动作,根据老师动作时相应发出的一串声音,猜测“老师在干什么”。
这个平常的游戏训练了两个写作技能“元素”——听力和想象。学生作文时,能把平常的声音描绘成具有故事性,文学性的“作品”。譬如,把电扇声音变化想象成“暴风雨前后”;把三个滑稽喷嚏想象成“武松式喷嚏”、“黛玉式喷嚏”、“虚惊式喷嚏”……这说明,学生身临游戏全身心地体验感受了“声音”和“形象”后,就可以落实写作元素的训练,提高语言水平和能力。
教师在点评作文时有意指出,这是“丰富的想象力”,借此揭开了作文理论的神秘面纱。可以想见,以后若提起“想象力”是什么,学生定会把这个理论连同游戏背景一起从记忆中挖出,对“想象力”概念的理解会很形象具体。
“元素化训练”的形式在作文教学中获得成功,便拓宽了作文教学的训练路子,很多作文元素训练的游戏便翩然出现。譬如:《老师进入教室的10秒钟》——观察人物表情的训练;《两分钟是多久》——训练人物心理的描写;《做眼*操》——描写人物动作的训练;《小小手心世界》——刻意描写训练;《快捷观察》——训练敏锐的观察力,《一个题目,五种开头》——训练作文开头的写作……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
有些教师担心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否提高测试作文的成绩,觉得测试作文不是这么回事。其实,这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性质的作文,都必须要会摄取材料,必须要会观察、记忆、想象、逻辑,必须会把生活演化成为文字。老师们是否能从上述的内容中感知到,这些个“必须”,都已经了无痕迹地融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了。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能力后,测试作文时,他们也会有一颗平常心,而且他们会像一个个魔袋似的,想从里面拿出什么东西来就可以拿出什么东西来,以至写出满意的文章,还你一个喜悦。
拓展阅读
1、小学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案设计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根据本课童话特点,通过自主阅读,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并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合作指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启迪。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编排剧本并能积累运用文本语言。
3、通过表演,懂得幸福的内涵,并学会珍惜幸福。
了解故事内容。
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一、激趣引入课文,明确学习要求
1、同学们这一单元要求我们和同学们合作演童话,这节课我们就来演童话《幸福是什么》。
(板书课题)
2、要演好童话,我们先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还要写好剧本。
(播放《幸福拍手歌》调节气氛)
二、初读了解内容,学当编剧
1、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课文,生字处、难读处多读几遍。
2、了解故事大意:
要演好这个童话,首先得有剧本,这篇童话篇幅较长,默读故事,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⑴ 同学们交流:
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先指名学生说。再师生合作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提纲:
第一幕:
时间:从前的一天。
地点:树林的老泉旁。
人物:牧童甲、乙、丙,智慧姑娘。
牧童甲:来,咱们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
牧童乙、丙 :好。
(快乐地)
……
第二幕:
时间:十年后的一天。
地点:树林的小井旁。
人物:青年甲、乙、丙,智慧姑娘。
青年甲:你们知道我这十年做了些什么?我们分手以后,我到一个城市去 了,进了学校,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是一个医生。
青年乙、丙:你弄明白是什么了吗?
……
(第一幕以教师的导为主,第二幕放手让学生自己列。)
板书:
清理老泉、给病人治病、做过很多事、耕地种麦子
⑵ 根据学生补充的剧本或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三个牧童清理老泉,因而得到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是什么!
三、自主想象,研读重点片段
1、请学生自读16~26小节,指导:
充分朗读对话,想想三位青年体会到幸福是什么了吗?默读十年后三个牧童相聚时的对话并用直线划一划。
交流回答:
⑴ 第一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
想象:医生为人治病,想象一下他给病人治好病后,他会说些什么,病人又会说些什么呢?再次齐读“弄明白了……”
⑵ 第二个第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么样的呢?并回答第二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是:
勤恳工作,对人有用。
第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是: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⑶ 齐读三青年的对话。
2、这是三个青年对幸福的理解,此时此刻出现了谁?(智慧的女儿)她说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一划。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体齐读。
(幸福要*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板书:
*劳动,尽义务,做益事。
四、自演故事当演员
1、交流剧本,再次熟悉角色。
2、以四人组为单位合作表演。
3、根据情况组织评议。
五、再次感悟文本内涵
1、读了童话,编了剧本,演了故事,幸福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
2、填空:
2、课文《快乐的小公鸡》教学设计范文
1、识字:认识13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2、写字:学习写8个汉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为别人付出是一种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认识13个汉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
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快乐的含义。
生字卡片
一、听故事《好吃的帽子》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个故事,名字是《好吃的帽子》,边听边想:小松鼠的帽子没了,为什么还特别快乐?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新朋友快乐的小公鸡。板书快乐的小公鸡(贴上公鸡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做指读姿势,认真听准字音,心里读。(点评: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认真听的好习惯。)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点评: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方法)
借助拼音学习
请教小老师
向老师请教
联系上下文认读
3、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书中的错误。(点评:体现合作意识)
4、同学们,小公鸡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好朋友,如果你认识它就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一只小公鸡,喔喔叫一声就出一个词:
整天苦恼田野帮助耕种哥哥庄稼花丛蜜蜂姐姐报时
5、小组合作学习必认字,学习内容:读准字音、给每个必认字组词。小组遇到的共同问题,提到全班解决。(点评: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急智应变能力)
6、反馈练习(点评:把识字、积累词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主动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中,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照镜子游戏检查识字。
回答图后问题,深入理解生字。
①选词填空歌哥
青蛙()唱着快乐的()。
②选词填空从丛
小公鸡在花()中遇到小蜜蜂。
③部件组新字广且女土
三、学习课文,理解快乐的含义。
1、自由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用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书,讨论完成填空:
小公鸡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谁,读一读,体会它们帮助别人的快乐。(点评:教师要打破串讲,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自读自悟体会快乐的含义)
课件演示老牛耕地、青蛙捉虫、蜜蜂传粉、公鸡打鸣的画面,指名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体会。
4、小组合作读课文: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共同汇报读。学生可以表演读、带上头饰分角色读。(点评:以读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生活中你帮助过别人吗,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苦恼的小公鸡为什么会变成了快乐的小公鸡?(点评: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课内外有机结合,在交流中更深的理解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小组讨论选出本组认为难写的字,组内交流写的方法,动笔写一写。
2、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应注意的地方,教师重点指导,全班动笔。(可以多找几个组,多讲几个字)(点评:把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交给学生。)
3、学生可能出现的难字有:
最上面窄下面宽,横要写的长一些,盖住又。
得左窄右宽
能左右结构,下面的竖弯钩比上面的竖弯勾大。
哥上下结构,由两个可组成,上横短下横长,上面是竖下面是竖勾。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
五、交流体会:
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老牛 青蛙 蜜蜂
帮助别人就快乐
3、《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教学设计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和增进学生的自渎自学课文的能力。
3、学习本课会认的6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4、说说是怎样发明吸尘器的'。
304e小高的电子备课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
(1)课文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出示吸尘器图片)
(2)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2、抽读生字、新词,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3、检查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2)指定学生评估朗读效果。
(3)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1——6):
1、出示第一幅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述的是这个自然段的内容?
3、分角色读读。
4、思考:车厢里的乘客会怎样想?
5、假如你就是一名乘客,你会怎样做?布斯是怎样想的?
学习第二部分(7——14):
1、根据课后的默读提示自学课文:
布斯的研制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妈妈说的话对他有什么启发?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
做的?再说说自己对“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的体会。
2、全班交流:
(1)理解句子:“为什么不可以把木塞压进去呢?”
(2)妈妈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3)出示第二幅图,看看布斯在干什么?文章中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默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描写布斯动作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质。
(放找蒙趴吸取)
放声朗读,体会布斯的执著精神。
(4)你觉得布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部分(15):
1、齐读课文。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布斯说些什么?
3、这件事对你思考问题有什么启发? 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采集发明小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