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古诗词鉴赏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
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采桑子-春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拓展阅读
1、有关中秋佳节的古诗词100首鉴赏最全中秋诗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古诗词。
001.《明月何皎皎》(东汉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002.《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003.《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004.《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5.《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006.《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007.《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008.《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009.《月夜思乡》(唐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010.《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011.《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唐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012.《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2、高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古诗词赏析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翻译】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迵,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人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
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
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3、2022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题目中或明显或隐晦,都会给出一些信息。据此可以初步判断诗歌主要描述哪方面的内容。
2、高考诗歌鉴赏文本后都会附加注释,注释中或是对作者的事迹加以概括,或是对某一个名词加以诠释,总之,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对他的作品意图加以有根据的揣测。
3、认真阅读诗歌内容,注意作品中出现的意向。比如“长亭”“折柳”等为送别诗,“悲笳”“铁骑”等为边塞诗。
4、题目中会问本文有什么表达方式。首先要将经常在诗歌鉴赏中出现的表达方式熟记于心。比如一般借古讽今的诗作中会出现典故,此为用典。
5、最后要把自己的见解用流畅简洁地语言表达出来。在每个观点后最好附加两三句话的说明,说明要明确支持前文提出的观点,不可前后文观点不一致。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4、冀勤《悼亡》爱国诗词鉴赏
公自成千古, 吾犹恋一生。
君臣原大节, 儿女亦人情。
折槛生前事, 遗碑死后名。
存亡虽异路, 贞白本相成。
商景兰
此诗选自《锦囊集》(《祁彪佳集·附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点本)。
这是商景兰悼念亡夫祁彪佳的诗。祁彪佳(1602——1645)字弘吉,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抗清名臣。当清兵攻陷南京、杭州以后,他绝食三天,乘家人先寝,正襟跏趺坐于梅花阁前水池中,殉节而死(见祁彪佳《纪实》)。这一年商景兰四十一岁,遭逢此难,悲痛至极。但她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写出了这一首表达悲痛慷慨之情,又深明大义的佳作,在古代女子的悼念诗中实属罕见。
诗的首联是写祁彪佳为王朝的败亡而死,他的事迹将永垂千占,而作者却对自己却以恋生自责,自责自己没能跟他同去。一个为国殉节,一个活在人间,在这个突变的现实面前,商景兰是十分清醒的,在颔联中她用明白而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决心:丈夫殉国是作为臣子对国君的最大忠诚,为国家的危难而死,是有大节的人,而自己活着正应当为亡夫尽抚养儿女的责任。作者在《琴楼遗稿序》中说:“中丞公殉节,余不敢从死,以儿女子皆幼也。”是为此联最好的注脚。可见作者不是一个只知哭泣的弱女子,而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强者。颈联是追记亡夫生前的德政,以使后世永志不忘。作者在这里引用了汉成帝时朱云强谏被逐下殿,而使殿槛折断的故事,阴指亡夫生前也为恤民除奸,多次直谏,而反遭诬陷罢官的桩桩件件,这实在是应当像朱云一样被载入史册,为他树颂德碑,让后世永远纪念。这个典故用得好,仅“折槛”二字,包括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祁彪佳终生的德政与不幸。《汉书·朱云传》是这样记载的: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云上书求见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成帝问谁,云曰:“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后当治殿槛,成帝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祁彪佳亦多次上书直言,却未能得到朝廷的表彰,所以这一联引用“折槛”一典是有深意的。尾联两句又将思路拉回到丈夫的死,使他们成了阴阳两界的异路人,但是作者发誓,为了有志节的亡夫,她将永守清白,对他的恩爱永不转移。这里所表达的一种忠贞的感情,已经大大超过了夫妻之间对于爱情的忠实,也不囿于那种厮守*节操的表白,而是对亡夫*节操的一种更深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是悼念诗中少有的佳作。
5、刘乃昌《送范德孺知庆州》爱国诗词鉴赏
乃翁知国如知兵, 塞垣草木知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 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 百不一试埋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 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 边人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 论道经邦政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 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旌旗拥万夫, 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 可用折棰笞羌胡。
黄庭坚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八月,范纯粹受命以直龙阁京东转运使出知庆州,次年(元祐元年)初春,在汴京任秘书省校书郎的黄庭坚写了这首诗为友人赠行。范纯粹,字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纯仁(字克夫,行二)的弟弟。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是北宋与西夏对峙的边防重镇。作者紧紧围绕镇守边防的严肃使命,激励友人继承父兄的抱负和功业,为安边靖国做出贡献,体现了诗人昂扬的爱国热情。
范仲淹、范纯仁为北宋名臣,才略出众,并都镇守过庆州。范纯粹此次知庆州,恰好是父兄所经略的守边功业的继续。黄庭坚此诗,紧切对方家世,从其父兄写到范纯粹本人,全诗九联,每人各占三联,统以边任国计贯穿始终,章法井然有序。
前三联颂扬其父的声威和抱负。仁宗时范仲淹曾经略陕西,徙知庆州,又为环庆路安抚使,决策抗御西夏,业绩卓著。起句从军政两面总写,“塞垣”句转到军事威名之盛。唐德宗曾谓濠州刺史张万福:“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旧唐书·张万福传》),,此化用其语,极称范仲淹名动四夷,振耸边廷。“敌人”两句承上专就用兵之神发挥。《孙子·九地篇》以“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形容善用兵者先示柔弱后发制人;《旧唐书·李靖传》有:“兵贵神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之语。作者糅合以上典实,构成十分奇警的诗句,显示出范公奇兵胜敌声势之迅猛。第三联归结范公一生,称其确有宏谋振兴国运,然而百不一试,即抱道而没,沉埋于九泉之下。范仲淹曾于庆历三年(1043)提出十项*政见,以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因守旧派反对而失败。“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言之有据,浓缩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并非虚浮的谀颂之辞。
中三联追述其兄的边功才略。范纯仁曾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元丰八年(1085)两度知庆州,驰骋才智,多有善政,故曰:“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以良马骐驎喻非凡人才,早见于《商君书》,山谷此句脱胎于杜甫《骢马行》:“肯使骐驎地上行”。“潭潭”两句着重称赏范纯仁的边政。纯仁受命赴边时,神宗曾对他说:“卿父在庆著威名,今可谓世职。卿随父既久,兵法必精,边事必熟。”纯仁对曰:“陛下使臣缮治城垒,爱养百姓,不敢辞;若开拓侵攘,愿别谋帅臣。”(《宋史·范纯仁传》)纯仁到任后,致力于裕民守士,安抚边境。潭潭,形容器量深稳,“卧虎”,以喻镇边有方,不轻举躁动,为敌军畏服。“耕桑长儿女”,赞其发展生产,以边民富庶为怀。恰当地写出纯仁沉稳持重的器度。“折冲”一联谓其虽拒敌于千里之外,才力卓然有余,然更需要他“论道经邦”,决策于朝堂之上。“折冲千里”出自《晏子春秋·杂》篇:“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指在筵席间以外交手段战胜敌方。两句折回到纯仁内调,为转入正题铺垫,与下文契合无间。
后三联,写范德孺应命守边。“妙年”,称其年青有为,“出补父兄处”,收拢以上两段,“才力应时须”,誉其才华适合时宜,《宋史》本传亦有“纯粹有干略,才应时须”之语。“春风”点时令,“旌旗拥万夫”,旌旗招展,万夫簇拥,状军容之盛;“幕下”,指军营,草枯野阔,一览无余,正是塞外试锋交兵的时节,“诸将思草枯”,写所部士气高昂,急于求战。“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棰笞羌胡”。化用孙子,收结到临别赠言。《孙子·形篇》云:“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认为只有排除私念,不邀名贪功,方能善战胜敌。诗以此寄望于友人,期许甚高,用意深远。据《宋史》本传范纯粹“代兄纯仁知庆州”,曾建白“修明战守救援之法”,其勉谕下属有“忘躯徇国”之言,足见他出镇边廷的作为,是没有辜负亲友的祈望的。
本篇送行之作,超越了往常惜别伤离的狭小视野,而从发扬范公“知国”、“经邦”的家世传统措意,归结到对友人不计个人名功而唯致力于安边靖国的殷殷期许,立意高远,识度超拔。诗人选词锻句,既有依据,又有新创,熔化铸造奇警不凡。如“活国”用《文选》,“九京”用《礼记》,“卧虎”、“折棰”来自《后汉书》,“应时须”出于杜甫诗,等等,无不渊源有自。作者把《孙子》“始如处女,敌人开户”语,着一“玩”字构成一联的出句,而拈来《孙子》“动如雷霆”,与前人“疾雷不及掩耳”的语典,糅合而锻造成同联的对句,用以形容范仲淹指挥若定、用兵神速,使“乃翁知兵”的陈述,进一步具体化,精要警拔,不落凡近,运笔极有气势。后汉董宣执法严酷,敢于诛杀皇戚豪奴,“京师号为卧虎”。此处借来“卧虎”一词,修饰以“潭潭大度”用以喻指范纯仁,使其深沉宽厚而又振慑边庭的气度宛然纸背。这都表明诗人胸中积蓄富厚,触手而发,左右逢源,并善于点石化金,以故为新。山谷七古善于吸收古文章法,此诗三段各有开阖,而收纵自如,且气势凌厉,雄奇浑颢。九联凡三换韵,前四联为一韵,后四联为一韵,中间第五联自为一韵,换意与换韵参差错综,押韵法亦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