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6:55

《如梦令》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无非是写郊游的开心快乐以及归程的惊险刺激;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包容的含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似乎还应该包括“青年时欢乐是欢乐,惊险刺激也仍然是欢乐”,因为中老年的李清照饱受战乱和丧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极度凄凉,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为也提不起精神来,去冒险掠奇寻赏新鲜味就更没有胆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记”坐实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脑瓜和视野中似乎更为觉得合理些。即一旦上述第二种情况的设想果真成立,该曲词作所包藏的意蕴就有了三层:①欢乐;②惊险;③凄切。

要说明的是以“凄切”来烛照该词,不但不会大杀“欢乐”的风景,而且还会使“欢乐”更显得可贵无比。也即以“欢乐”去写“凄凉”,李清照南渡后的“凄凉”几至极点。正因为“欢乐”不再,“凄凉”就满心满怀。常常追忆“欢乐”,只能惹动“凄凉”更转为“凄惨”。

李清照《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拓展阅读

1、今人不见时月今月曾经人的意思及全

[出自] 白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金樽里。

注释: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白兔捣药,是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 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译文1:

这自有之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停下酒杯发问。人们想到月亮上去不能实现,月亮却始终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人们。浓重的去雾渐渐散去,皎洁的月亮像悬挂在天上的明镜,散射着澄的光辉,着朱红色的宫门。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每晚也从这云间消失?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当今的人们不曾见过时的月亮,可这月亮曾经人!往今来的人们都象流水一样逝去,而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译文2:

浩渺的青天呀,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就有了明月的呢?

我停下饮酒,虔诚地来将你问询。

明月高悬,我欲揽不得,欲攀不能呀,

你却翔游苍宇,处处亮夜行人的前程。

你皎皎明镜,巡空万里,下宫阙,光耀寒舍;

你那明净的光辉,使云翳散尽,寰宇澄

傍晚,只见你,从碧波翻涌的沧海上飘举而起,

谁知道,你又在黎明前,没入西天的云影?

传说中的玉兔,一年四季,在你的宫殿里捣药不止,

那孤单的嫦娥呀,又与谁为邻?

而明月呀,你往今来,亘恒久地耀着,在你的光芒里一代代远去的行人!

至今,所有的人哪,流水一般一波一波地逝去,

而明月呀,依旧辉朗,迎送着每一位过客。

但愿在人们把酒临风,对月当歌的时候,

你明澈的光辉,能长久一地耀着他高擎的酒杯!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辉普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澄的光辉,临着朱红色的宫门。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时人”;“今月曾经人”意味着“月依然今人”。明月万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 ,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力。

2、经典的中秋节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

这是人避乱蜀中之作。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得,洛阳人。这首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光似往年。

(《全唐》)此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冷看世间人,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寒。

何人舣舟昨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瑶台客。

(《宋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中的长篇。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有几人”道来己情,全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钞》)

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这首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3、钱珝《江行无题》与原文

烟渚复烟渚,画屏还画屏。

引愁天末去,数点远山青。

这是一首写作者对面临的江中景色进行审美的,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兴。作者虽然以逐臣身分,舟行贬所,胸有愁绪,但江中景色,却向他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激活了他的兴致,他把自然美景当作艺术作品来欣,写下了他身心愉悦的快感和所达到的精神超越的崇高境界。

烟似雾的濛濛水气,笼罩着江中的小洲,瞩目观,宛若图画装饰的屏风,展开在眼前。顺水而下,一处是这样,再过一处还是这样。就是这一处接一处的画屏,一次次触发着人的审美感兴,他怎能不有人在图画中的意兴和愉快呢?前两句以对句出之,上句以一个描写实境的词(“烟渚”)重叠,下句以一个比喻词(画屏)重叠,两句分别嵌入“复”和“还”强调,从词面上看是以重叠表强调,实际上在写乘船漂行不停,以眼前景色不住替换但却感受相同,显示人应接不暇的审美陶醉,这意境本身就是很美的。

人在图画中,是否还有愁呢?有是有,但正从心中耗散出去,愈来愈淡薄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被远方的那些山峦引到天边去了,消失在那极远的天边了。就在忧愁消失的地方,立起几个小小的峰峦,正映射着淡青色的光辉。山体尖而小,用“点”状写,颜色染,形态恬静,正表现了人此时此境心理空间的寥廓和心情的淡远宁静。人的曾祖钱起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的名句,写在迷人的音乐境界消失后,正在爽然若失的时候,江上数座青峰屹立,正可暂寓人飘散无依的心灵,实现灵魂的安顿和归依。这里写忧愁消散的尽头,代之以“数点远山”。以融入心胸的空白,实现精神与大自然的悠然冥契,带给境以渺远的宇宙感,也许是情境使然,也许不无曾祖妙句的启迪吧?

文学是人学和人的审美心理学。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审美体验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使人的心灵进入到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作为一种“高峰体验”,它使人摆脱了自身遭遇的羁绊,进入到一个心醉神迷的美的世界,正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人解放的性质。”人在欣大自然的美中,实现了精神超越,心灵得到了安歇和愉悦,个体生命达到了崇高境界。

的章法布局,着力于外围空间的构图,近处的一幅幅出没相继的烟渚美景,远处的数点青山,把主体包围了起来,*区域的人只点一个“愁”字,体现了构图上的外实中虚、外浓中淡的格局,读来引人入胜,不啻观瞻江山万里长卷。从处于*区域的人来看,心灵深处的愁绪愈散愈远,愈远愈淡,杳不知其所至,音响一般,这又是一种音乐的境界。所谓情画意,在这里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4、经典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了中秋节配画,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光更多!

作品 【注释】

①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时稼轩再度出仕建康。吕叔潜:名大虬,是当时一位文人。馀不详。 词为友人而赋,然也自吐悲愤,自抒豪情。全词紧扣秋月着笔,充满奇思丽想,基调奋发乐观。一起咏月,继之,把酒问月,隐寄壮志未酬鬓先斑之恨。下片乘风凌空,俯瞰山河,寓鹏飞万里之志。结拍奔月斫桂,周济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宋四家词选》)

②“一轮”两句:言明月皎洁,似飞镜重磨。秋影:秋月。金波:金色的月光。《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天门》:“月穆穆以金波。”谓月光明柔和,金色流波。飞镜:飞天铜镜,喻月。

③姮(héng恒)娥:指神话传说中的月里嫦娥,此代指月。白发欺人:白发日增,似有意欺人。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屡屡)生。”

④好去:见前《木兰花慢》(“老去情味减”)注⑥。

⑤“斫去”两句:化用杜甫句:“斫却月中桂,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斫(zhuó浊):砍。桂婆娑:指桂枝。神话传说谓月宫有桂树,更有吴刚伐桂之说。婆娑(suō缩):枝叶飘舞貌。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阴暗的*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扩大知识面,拓宽人文视野,可以说是小朋友们的一笔财富。希望提供的中秋节配画,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国语言的博*,享用这一笔知识财富!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提供了有关中秋节的,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有关中秋节的:《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选自《宋钞》)这首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点击查看更多《如梦令》李清照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0564.html

热门阅读

  1. 《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读后感
  2. 企业中秋节祝福语汇总
  3. 结婚十一年祝福语大全
  4. 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
  5. 《清澈的湖水》的教案模板
  6. 给自己一个结果美文
  7. 关于供销社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8. 电力公司的三句半台词范文
  9. 电视剧男人帮经典语录
  10. 孤独寂寞的诗句
  11.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30句
  12. 2016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诗句祝福语
  13.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诗词原文及赏析
  14. 《小松鼠找花生果 》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15. 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