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诗词原文及赏析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馀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是南宋著名辛弃疾的作品。词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颂扬人格进而赞美文采。
在词中,作者对赵晋的人格、文采给予了极大的赞美。同时,由于二人遭遇相似,心有灵犀,同是报国无门,志不得伸,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虽是应酬之作,但由于词作者与赵晋际遇相似,所以他笔下的赵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化身。结合时代背景和辛弃疾的抱负、经历来读,就会感到词中蕴含的忧愤十分深广。
据《铅山县志·选举志》记载:赵晋臣,名不迂,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峡东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煇早年读书的地方。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以“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为题,主要写赵晋臣,说清风峡的词句,也是从属于人物描写的。这首词用“古今人物,一夔应足”来称颂赵晋臣,难免失之过份,但从全篇的艺术构想来看,这又很有他的道理。赵晋臣既然是个如此出众的人物,为什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却被小人算计,赋闲在穷乡僻壤呢?其实,了解辛弃疾的人不难发现,他于南宋绍熙五年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10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这时,他们两人都在铅山,遭遇极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怜之感。了解到这些写作背景之后,读者再仔细欣赏这首词,便不难感悟出作者的忧愤是何等痛切、真实。
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清风旧筑”,指刘煇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不用说是和他同游的赵晋臣占领的。住在清风洞,既可眺望“两峡崭岩”,又可欣赏“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但这里人迹罕至,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即回答这个问题。“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住在这里领略自然风光,这是第一层。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休迎肃”为好,这是第二层。如果因无人作伴而感到凄凉,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这是第三层。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的“风采妙,凝冰玉。”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诗句好,馀膏馥。”则由颂扬人格进而赞美文采。《新唐书。杜甫传赞》云:“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赵晋臣的诗“馀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进而用《韩非子·外储说》“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须再说什么了。
于是换笔换意,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词人说: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向那里,住无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样。事,像飞出的弹丸,应该圆熟些,处事何必那么固执。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载难逢的见面啊!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岑参《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结尾云:“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是和赵晋臣的原唱的,赞原唱为《阳春曲》,则对自己的和词已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箭双雕。恰如其分地运用典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1、《清朝诗歌·王士禛·秋柳》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王士禛的《秋柳》有四首,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诗人用描写景物的方法来赞美南京城在夕阳照射下令人心往的神韵。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②,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③,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④。
注释
①白下门:六朝时建康(今南京市)城西门名,又称白门。 ②他日:当日。差池: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燕子飞翔的形态。 ③黄骢曲:乐府曲调名。 ④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这首诗的起句“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白下门”指现在南京,这句诗诗人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增强了诗中的情趣。你听,秋天什么地方最令人神往和陶醉呢?是那西风里夕阳照射下的南京城门。“销魂”二字给人一种神境般的感觉,才使人向往,令人陶醉。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他日”指春日,“只今”指秋天,两句诗意思是说春天飞掠着高低不齐的春燕,秋天只有憔悴的傍晚的烟痕。诗句中一个“影”字写出了春燕活泼机灵的动作,下句又用一个“痕”字写出了晚烟那憔悴的姿态。春秋对照,使秋天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
第三句“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黄骢曲,据《唐书·礼乐志》中记载:唐太宗马名黄骢骠,征*而死,唐太宗怜惜它,命令作一首《黄骢叠曲》,以来寄托悲哀。乌夜村,据说是晋穆帝何后出生地,这里指江南乡村,意思是说,由于陌上传来了哀怨的黄骢曲,使人悲秋之情油然而生,这时不觉想起江南乡村,诗句中一个“梦”字,写出了诗人梦思远方的神忆,来突出诗人的“愁”。用写忆江南乡村来刻画出思念自己家乡的感情。
最后一句“莫听临风三弄曲,玉关哀怨最难论”,仍然用不听秋风中的乐曲来结尾,因为那哀怨之情,最让人“难论”。全诗这样结尾,让哀怨缠绵,令人回味不已。
这首诗对仗工整,非常有特色,诗中二、三句明显地讲究了意对,用最精炼的词语丰富了思想感情,形成了人们对这首诗有强烈的艺术印象,这种表现手法,值得当今学习引用,至于起结特色方面,前人给作了佳好评论,严羽的《诗说》中也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2、《清朝诗歌·严遂成·三垂冈》诗词原文 题解 赏析 配图
三垂冈,即三垂山,在今山西长冶市。唐代李克用因率沙陀军镇压黄巢起义,攻入长安,被封为晋王。其子存勖建立后唐,他被尊为太祖。《新五代史·唐庄宗纪》记载:“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置酒三垂冈,令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辞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立为王。公元907年,又败梁军于上*,过三垂冈时感慨道:“此先王置酒处也。”诗中所咏史事就是上面所述。
英雄立马起沙陀②,奈此朱梁跋扈何③!
只手难扶唐社稷④,连城且拥晋山河⑤。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注释
①三垂冈:在今山西省潞城西,亦称三垂山。后唐李存勖曾在此设伏兵破后梁军,解潞州之围。 ②英雄:指李克用,沙陀人。沙陀:西突厥的别称,居新缰天山北路。 ③朱梁:太祖朱温。跋扈:专横。 ④只手:一个人。社稷:指代国家、朝廷。 ⑤晋山河:指李克用据有的今山西一带地方。
首联“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李克用是突厥沙陀部人,“英雄立马”,展现出李克用的威猛雄姿,但长期与朱温混战,未能征服飞扬跋扈的朱温,朱温终代唐称帝,立国号为梁。
颔联“只手难抉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是说李克用孤掌难鸣,虽有扶持唐王朝的愿望,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眼见唐朝江山风雨飘摇,岌岌欲坠,只能坚守在自己割据的山西一带。
颈联“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追忆当年三垂冈置酒的豪情,并寄希望于小儿,无奈岁月无情,自身年老体衰,无力杀敌,只有夜闻鼓角,灯下涕泪了。
尾联“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描述了今日破败荒凉的三垂冈破败荒凉的路边,仍有人在唱《百年歌》,寄托哀思。《百年歌》就是晋朝陆机所作,描述人一生从幼小、壮年到耆耄的情状,凄楚无比。
这首七言律诗是严遂成的代表作,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袁枚在《随园诗语》中说:“海珊自负咏古为第一,余读之果然。《三垂冈》云云”。梁绍王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评价说:“格高调响,逼近唐音。”
3、《沈雄·满江红》原文赏析
夕阳
渡头烟浪,遮不断、西崦残日。争半壁、江天张锦,翻腾殊色。天路归云红欲暝,山家晚爨青犹直。看欹斜、人影过溪来,支筇立。流水外,鸣蝉急。落叶里,归鸦集。便低徊返景,一时萧瑟。销尽断虹林火沸,催教片雨江枫出。只吴王、故垒落霞边,添凄恻。
这首是作者描写故乡吴江郊野秋景的词作。通篇写景,而景中寓情;写景生动如画,抒情凄恻感人,使清丽、疏朗的笔墨中,透现出一种古今沧桑之异的感伤氛围。
“渡头烟浪”两句起笔即点明词题。崦,此指山。西崦,即西山。唐诗人戴叔伦《北山游亭》:“西崦水泠泠,沿冈有游亭。”而这里所描绘的是一阵急雨洒落江边渡口,激起了无数的浪花,迷漫着一片云烟,但是遮不住西山落日的余晖。“争半壁、江天张锦”两句,承上写远景。词人似乎感到惊奇,在江上半边天空的晚霞,怎么变幻出奇异的色彩,犹如张开的美妙的云锦。“天路归云红欲暝”两句,写景由远而近。随着物景的转换,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山村夕照的图画。这时天边的红霞已渐渐地暗淡,而近处山村人家正在晚炊,一缕缕青烟袅袅直上。“看欹斜、人影过溪来”两句,写景静中有动,景中有人。在宁静的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位撑杖的老人,慢慢地越过小溪,停立在那里凝望着雨后傍晚的山色。这里着一“来”字,以动衬静,更显出山林的幽静。
下片“流水外”以下四句,承上写山中自然界的物态,流水、鸣蝉、落叶和归鸦,都是人们视觉和听觉所敏感的事物。这里既表明词人观察力的细致入微,又写得静中见动,而给人更加幽静的感觉。“更低徊返景”,是从有声响的动态中转入静态的描述,在草木落叶的形态里,感受到初秋的萧瑟景象,富有缘情布景的意味。“销尽”两句对仗工丽,然而初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其实这里既有片刻急雨过后的眼前景色,又有江边丹枫红似火的艺术再现。明张元凯《枫桥与送者别》诗中就有“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的生动描写。
结末“只吴王、故垒落霞边,添凄恻”,既续上写景,又寓有怀古情意。词人最后推出“吴王故垒”,概括了古代吴国旧战场的历史风云,而如今只是霞光返照,面对古今沧桑的变异,徒然增添凄恻之情。虽寥寥十一字,含蓄、深婉,确有不尽之妙。
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写过:“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深秋田野黄昏景色,在静景中显示出动态美。而这首写景词具有同样的特点,不仅写得清丽、疏朗,境界阔大优美,而且词中的自然景物,既有听不到声响的如西崦残日、江天张锦的静态美,又有鸣蝉、归鸦和执杖行人的动态美,构成了静与动巧妙结合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果只有静态,不能寓动于静,容易出现一片死静,反而显不出静趣来。词人以动态写意中之静,从而表达内在的怀古情意,给人以吊古伤今的静感艺术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1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