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古诗词
1.《虞美人·一杯莫落吾人後》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一杯莫落吾人後。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馀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2.《菩萨蛮·葛巾自向沧浪濯》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漉酒那堪著。高树莫鸣蝉。晚凉秋水眠。
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
3.《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4.《水调歌头·酒罢且勿起》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史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锺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馀几,多病故人痛饮,此事正愁馀。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5.《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上巳风光好放怀。忆君犹未看花回。茂林映带谁家竹,曲水流传第几杯。
摛锦绣,写玫瑰。长年富贵属多才。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祓禊来。
6.《鹧鸪天·绿鬓都无白发侵》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绿鬓都无白发侵。醉时拈笔越精神。爱将芜语追前事,更把梅花比那人。
回急雪,遏行云。近时歌舞旧时情。君侯要识谁轻重,看取金杯几许深。
拓展阅读
1、《满江红·敲碎离愁》辛弃疾的诗词
【注释】
①又一首闺中念远词。上篇因景抒情,此篇以情带景,熔情、景、事为一炉。“敲碎”,用词奇警。“满眼”联呈现时序之更迭与思绪之流动。换头承上文“读”字,“芳草”联承“满眼”两句而来,缘情而景,以景唤情,盼极怨极语。结处遥应“倚楼人独”,但已是月上黄昏之时,“立尽”二字老辣。
②“敲碎”两句:言风摇翠竹,似敲碎满怀离愁,搅得人心烦躁不宁。
③“人去”两句:言那人去后,箫声不复再闻,人惟独自倚楼。吹箫声断:暗用萧史弄玉事。见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注④。此指意中人离去。
④“满眼”两句:言人正不堪暮春,举眼但见千山浓绿,已是初夏季节。
⑤“但试”两句:打开对方来信,再细细从头品读。
⑥“相思”四句:言徒然满纸相思,难慰自身相思深情。
⑦“滴罗襟”两句:满把泪珠滴湿了衣襟。盈掬:满捧,满把,极言泪水之多。
⑧“芳草”两句:祈遍野芳草不迷他行客归路,恨缕缕垂柳遮住我望人视线。
⑨“最苦”两句:言最苦伫立栏干曲处,直立到黄昏时分,明月初升。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这首词从语气看象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 ”。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分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 ,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 ,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 、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 ,不但染衣 ,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分、性格特点 ,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 》“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迷归路 ”(或本作“无归路”,意同 ),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 ;“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连。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 ,“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 。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 ”。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范开《稼轩词序》说辛词也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一类的作品,这首写闺的词,正是其中之一。刘克庄《辛稼集序》说辛词“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然而又完全全是这样,辛氏性格豪放,笔力超迈,所写的艳情词,仍多哀而不伤,不象秦观、晏几道同类的词那样纤细、凄婉,总之,他们各有短长,难以轻论高下。
2、《满江红·直节堂堂》辛弃疾的诗词
【注释】:
作者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但时间都很短。乾道六年(1170)夏五月,作者三十一岁时,受命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山知滁州。这段时间是三次中较长的一次,本词可能就是这次在杭州作的。
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为唐剌史元所建。白居易《冷泉亭记》说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它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而且就近登山,还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诸名胜。词的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上阕自上而下 ,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说两旁翠绿谿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象*衣上的环珮叮噹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 。“辛词才气横溢 ,常不择粗细 ”,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下面四句 ,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祐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 :‘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 ”,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 。“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 ,《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象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 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和。
下阕“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 ”,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 ,“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呈家,今为客。”为什么醉舞还会发出悲痛的“浩歌”,怕歌声会使“鱼龙”感泣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的,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 ),是山东的“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 ”,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又会因此而产生“恨”呢?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
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 ”,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
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 ;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但是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3、《满江红·倦客新丰》辛弃疾的诗词
【注释】
①当罢官家居时作。不少论者以为此词纯是自我抒怀。但细品词作行文口气,似为某仕途失意友人而赋。当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因两人遭遇相近,这才一触即发,兴会淋漓,悲愤无限。
此忧时愤世之作,借友事,抒己怀。上片正面取意,为友人鸣不平,赋英雄报国无路之痛。下片从侧面落笔,烘托题旨,慰友也**。前六句故作旷达狂放语,实是悲中觅欢,聊以相慰。后四句冷嘲热讽,化实为虚,托古喻今,变激荡汹涌为冷峻淡漠,与上片直赋悲愤交相为用。
②“倦客”四句:迭用三事,写友人怀才不遇情景。倦客新丰:据《新唐书·马周传》,马周失意潦倒时,曾客居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旅舍,悠然独酌,众人异之。后因代人呈事,得太宗赏识,任*御史。倦客:即指马周。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老地荒无人识。”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此暗用苏秦游说秦王不果事,见前《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注⑦。弹短铗:用冯谖弹铗事,见前《满江红》(“汉水东流”)注⑥。青蛇三尺:指宝剑。青蛇喻剑之寒光,三尺言其长度。浩歌:高歌。
③“不念”两句:指责朝廷不惜人才,不晓用才强国之理。江左老:老死江南。江左:江东,此泛指江南地区。尊中国:意谓使中国国强位尊。尊,使动用法。
④“叹诗书”两句:读书万卷,志在报国,不想竟以隐退告终。诗书万卷致君人: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沁园春》意同此:“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致君人:辅佐君王。翻:反而。沉陆:即陆沉,指隐居。《庄子·阳则篇》:“身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注云:“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没也。”
⑤“休感慨”四句:休再感慨,但放怀畅饮;须知人生易老,欢娱苦短。醽醁(línglù灵路):美酒名。
⑥“有玉人”两句:何况有佳人怜惜,为我鬓边簪菊。苏轼《千秋岁》词:“美人怜我老,玉手簪*。”玉人:指歌舞女子。簪:挽住发髻的簪子,此作动词,犹言“插”。
⑦“且置”两句:且罢请战立功、封侯万户之想,直须卖剑买牛,解甲归田。请缨:据《汉书·终军传》:帝令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来汉朝见。终军“自请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世遂以“请缨”为主动请求杀敌立功。缨:绳索。卖剑酬黄犊:用汉代龚遂劝农事,见前《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注⑤。此指解甲归田。犊(dú独):小牛。
⑧“甚当年”两句:惊讶当年贾谊何以不甘寂寞而伤时痛哭。甚:本意为“怎”、“何”。词中作领字常作“正”、“真”讲。此处当取本意,作冷嘲语。或谓此作“正”讲,词人自况贾谊,似与上文语气不贯。贾长沙:即贾谊,西汉初年的*家和文学家。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汉书·贾谊传》称其屡上书陈政,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