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5

小班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阅读

1、苏轼诗作西优秀

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西

2、板书诗,读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

2、苏轼诗作西优秀

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

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时数:一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目叫《西》(板书:西

二、知作者,解诗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结合课文注释)

:书写。即书写在西寺的墙上的诗。

西》是苏轼游览庐山时,西寺墙上的一首诗。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上,就叫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3、苏轼诗作西优秀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课时

1课时

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西)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西》。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目的意思。(书写在西寺墙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西》。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西》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4、苏轼诗作西优秀

一、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西》(齐读课

你们知道吗?《西》中的“”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寺的墙诗)

(二)学习古诗

1、 过度

是谁在西寺的墙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诗。

2、 自由读诗

3、 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 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 解读第二句

a. 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 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 是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 自由读

2、 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 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5、苏轼诗作西优秀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九年义务育六年制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西

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学步骤

一、场景

室里悬挂以山为主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西》。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西》)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西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在寺里墙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西》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课堂实录: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也一样。该怎么看问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为主线组织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点击查看更多小班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1564.html

热门阅读

  1. 庆贺圣诞节的祝福短信
  2. 课文咏柳的教学设计范文
  3. 今夜月色如水散文
  4. 为什么能快乐的作文教学设计
  5. 心疼情人经典语录
  6. 赞美元宵的七律诗
  7. 《纸的立体制作》说课稿范文
  8. 关于教师节小学生的祝福语
  9. 推动金融创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演讲稿
  10.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中的人性化服务论文
  11. 初一作文关于我的乐园600字
  12. 上海给排水的实习论文
  13. 鲁迅名人名言
  14. 农产品种植技术服务合同
  15. 《黑石头白石头》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