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1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在这秋高气爽,金风送暖,秋色宜人的季节,大诗人我到江西庐山游玩。

我一下马车,就呼吸了一下庐山的新鲜空气。举目四望了一下周围,只见山峰连绵起伏;仿佛像骆驼,又像仙女。横着看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又像陡峭的山峰。

看了这边的景色,苏轼又像前缓缓前行。我停下了脚步,观赏了路旁的树木,“银树像一把扇子,风儿一吹它就不停的扇;银杏树的叶子像一个个火红的脸蛋,万物是多么美呀!”我不禁的赞叹。

接着我又往前走了走,又在一处美不胜收之地停了下来,我又赞美道:“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的水多么清澈;”并且还赞叹道:“庐山风景真美,处处是青山。”

沿着山峰行走,我在一个地方站了一下准备路准备看庐山的其他风景,却沉默了一会拿出笔,在一个石壁下写了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此庐山就吸引来了成千上万个游客,去看游客是否跟我写的一样奇妙。

拓展阅读

1、高中语文词鉴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象、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

提问变体:这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型。所谓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的语言风格。谈谈此的语言艺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人作讲究炼字,这种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的线索,全的感情基调、全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

提问方式:评价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词,再引用一段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其实这类型只是前六类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1)认真审

(2)深入阅理解词。

(3)结合歌内容,结合评论答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词,要求学生比较阅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这几首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词的差异性。

(3)要注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拓展阅:高考语文高分技巧

1. 转化观念,从今天做起。改变对语文不重视的观念,改变语文学习方法。坚持每天学习语文40分钟。

2. 提前预习,认真面对课文,将容易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划出来。能查字典弄清楚的,就自己查字典。查完后,仍然难解其的,准备好,第二天问老师。一边,一边想,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铅笔写在书页空白的地方。大胆地去写,不要害怕自己的幼稚与错误。

3.带着这样的问,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老师碰撞。看一看,自己哪些地方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哪些地方自己理解错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4. 课下整理基础知识后,能够坚持写听课感悟,感悟中可以写:在课堂上,自己领悟了哪些,在哪些地方收到了启发,转变了什么,老师与其他同学的精彩在哪里?

5. 带着自己这些感受,与老师坦诚交流。认真听取老师肯定了你什么,对哪些内容指出了问

6. 增加阅量,带着从老师那里领悟而来的方法,运用到自我阅中。

7. 考试早下手,提前二周,自我先做模拟考。依据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再行改变。

2、《送元二使安西翻译及

王维〔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更:再。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老朋友,旧友。

(11)更尽: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清晨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开头“渭城”一语点出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正是以潜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中,就使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蕴。“柳色新”三字在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却格外重。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其人

王维出身于河东王氏,自幼便饱书,文采斐然。他在唐玄宗开元9年时,一举中的考中进士,入朝*。此后,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一路官至尚书右丞,因为他又被后人称为“王右丞”。

王维平生喜好参悟禅理,精通书、乐理以及绘画,尤其是在书方面,他的成就最为出名。他尤其擅长五言律,以山水田园最为著名。因此,他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王维本人更是笃信佛理,参佛礼佛,又有着“佛”的美称。

除此以外,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别有一番成就,主要作品有《王右丞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苏轼更是称他的作品为“中有画,画中有”,这足以可见他在文以及绘画上的巨大成就。

王维对后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1.文学方面

王维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歌创作上,王维创作的歌主要是描写山水田园以及自然风光,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凡世的厌烦。他的歌风格主要是洒脱自然、清新脱俗,创作出了一种“中有画,画中有中又有禅”的境,在坛上独树一帜。

2.在绘画方面

王维除了是一位人以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再加上他隐居山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在绘画方面也有了一番作为。他的绘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基础,加以一定的渲染,常常表现出一种境深远、清幽宁静的感觉,耐人寻味。

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看,王维不论是在歌创作上,还是在绘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所留下来的作品,更成为后世研究的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3、白居易《老子》原文

年代: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韩世忠和岳飞两人功业相埒,为何名声却如此悬殊?

个中原因当然是岳飞忠荩为国,却在39岁时含冤被杀,他的际遇更容易赢得后世的无限敬仰与同情,不仅岳庙遍宇内,俎豆不绝,而且有关岳飞的戏曲、小说以及当今史学家为岳飞写的传记也已深入人心,岳飞是家弦户诵的民族英雄。韩世忠却未能享有这种荣耀,他虽也受秦桧迫害,但毕竟保全了性命,老死于户牖之下;虽被褫夺了兵柄,却还有生活的自由,仍能悠游泉,周游湖山之间。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不及岳飞高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韩世忠虽没有岳飞死得悲壮,但也算得上刚正亢直、嫉恶如仇之人,而非贪生怕死之辈。奸臣秦桧当权,气焰熏灼,权倾朝野,群臣莫不仰其鼻息,而韩世忠却傲骨锋棱,一揖之外,从不与之交谈。“性憨直,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他与岳飞极力反对与金议和,多次上疏请求收复失地,均为秦桧所抑。报国无门,他遂愤而上疏抨击秦桧专权误国,秦桧唆使言官弹劾世忠,欲置他于死地,幸亏高宗网开一面,将奏折留中不发,世忠才侥幸躲过一劫。而岳飞却没有这种幸运。出于对卖国议和的愤怒,岳飞不仅言辞激烈,表示“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而且先后五次辞职,甚至不待朝廷批准,便径自回庐山第宅养闲,这未免有“要君”之嫌;尤其是岳飞建议立孝宗为储君,更是逆了龙鳞,使高宗憎恶不已。再加上秦桧百般进谗,一个天子、一个宰相合伙迫害,便注定了岳飞被杀的厄运。“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至今我们仍能想象得到岳飞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时的悲愤!岳飞蒙冤,满朝文武慑于秦桧淫威,一个个钳口结舌,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诘问秦桧:有何证据证明岳飞*?秦桧以“莫须有”答之,世忠愤愤不平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韩世忠这种胆识,的确高于侪辈之上。可惜的是,韩世忠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他既被解除了兵柄,又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剩下的就只有激流勇退,归隐泉一途了。“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韩世忠从此销声匿迹了。“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韩世忠骑着蹇驴,踯躅于烟雨空?的西子湖畔时,肯定没有陆游那种“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洒脱,只能仰天长啸,徒呼负负。这里边有几多酸辛,几多无奈!

岳飞有今日的荣誉,可谓名至实归。而今人是否也应该给韩世忠以一席之地,比如说写本《韩世忠传》,再写一本历史小说,以提高韩世忠的.知名度呢?

韩世忠和岳飞相比谁更有军事才华?

对于军事才华来说,二人应该不相上下,在那个天下崩塌,金人铁骑南下的时候,任何一个能撑起一片天空者都不是等闲之人。

岳飞之所以比韩世忠著名,是因为岳飞更加符合一般义上中国人对于英雄的定义。岳飞是起于民间,而韩世忠是军伍出身,这一点岳飞更加使人亲近。第二,在总体反击中,岳飞确实打得更远。第三,岳飞的冤死给他添了很大的分数,还有那首流传于世的满江红。如果最后岳飞活着,而韩世忠被冤杀,恐怕二人的地位就要调换一下了。

韩世忠的聪明就是他处事比岳飞更加的圆滑,从而最后才能明哲保身而没有受到莫须有之罪,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更加喜欢精忠报国,刚正不阿的形象。

所以单以军事而论,二者不相上下或者说各有千秋,但对于*和为人的把握,岳飞比韩世忠差多了。韩世忠的弱点,是好色,正因为有弱点,所以韩世忠活了下来,而岳飞的弱点就是没有弱点,所以上边才觉得无法把握你这个人。但也正因为如此,岳飞才会被人记住。当然因为岳飞被冤杀,后来的统治者平反后心中有愧,大肆褒奖和宣扬也有部分因素。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4564.html

热门阅读

  1. 与雪有关的诗句
  2. 东风破不容忘却的纪念3000字优秀作文
  3. 201年简单的早安问候祝福语
  4. 唯美感人的情话签名
  5. 201年中秋祝福语温馨的话
  6. 201写在生日蛋糕上的祝福语
  7.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小杜克Little Tuk
  8. 森林童话故事
  9.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的诗
  10. 庭中有奇树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11. 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优秀短散文
  12. 中华美德颂优秀演讲稿
  13. 二十要跳三十要跑美文摘抄
  14. 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15. 英语学习计划怎么写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