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读书笔记
是啊,在中国几十年的意识形态中,总是说集体最重要,个体要服从集体,不尊重个人的合理的权利和意愿。甚至发展到文革期间,农民养几只鸡,种自留地,卖鸡蛋,卖自己种的东西,都被说成是“资本主义思想”;一切要一大二公,结果生产发展停滞,直至*开放后,农民包产到户了,勤劳者能得到利益,生产才焕发出勃勃生机,农贸市场也才丰富了,大家能买到东西了。
我们赞赏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这是完全应当的。但是过去年代里我们媒体宣传的也有偏差,比如知青的榜样金训华,洪水来了,为了生产队的几根木头,奋不顾身,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甚至还有灾害来临之时,为救生产队的猪,牺牲了生命的;而国家、媒体表扬这些,就太残酷和缺乏人性了,因为,当巨大的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人是最宝贵的,要首先保护人的生命,其它比起人的生命来算不得什么!而当时的年代就是这样教育知青教育人民的,失去了我们的好**,可惜啊!
*开放后的最近一些年,国家终于有了一些进步,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竭尽全力地救人,而且建国以来第一次向全国公布死难人数(这在以前都是机密),把普通百姓的生命当回事了;全国下半旗,停止娱乐为普通百姓致哀,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以前的致哀只是给国家的领导人,英雄之类的人。
文革期间,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图书馆工作时,当时正批判戴厚英的一本书《人啊,人!》,书中是揭露文革中大学里的情况的;批判的意思是说此书宣传人性论。十年动乱的那个年代,人性论都要批判,自由平等博爱都要批判,左得太厉害了,你不要人性,还要什么,要兽x?!当时戴厚英这样的知识分子,她个人的合理思考被当成异类,遭受批判,已不是个例;文革期间,我们图书馆几乎所有的图书都被封存,外国的书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古代的书被说成是“*主义”,苏联的书被说成是“修正主义”,就剩下***著作,八个样板戏剧本,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了。宣传的极端化,似乎最**,把古今中外所有的精品都否定了,所有的人都要一个面孔,说一样的话,看一样的书,看一样的戏(八个样板戏),这当然是愚蠢的践踏文化践踏祖宗的行为,同时也是对每一个个体的不尊重,不尊重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需要!历史的教训需要注意啊!
现在反思起来,以前(尤其是文革期间)曾经宣传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狠斗私字一闪念”也是不近人情的,极左的。就是宣传雷锋的“我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活得更美好”也是不完美的;我觉得,人活着,既是为了自己活得更美好,也是为了别人活得更美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教育才行得通,为人们所接受。
以前的假大空宣传,造成了人们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一直延续到现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某些高级**,说得比谁都好,却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一点人民公仆的形象都没有。上行下效,造成了社会风气的普遍不好。
我觉得,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让人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有发言权和监督权,完善国家的管理和法制制度,首先消灭高层的*现象,个体才有可能自觉地遵守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才有可能真正减少社会风气的不正现象。尊重个体,才能使个体增强主人翁之感,才能使集体的事业更加成功。
每一个人,对于他的家庭,对于他的父母,对于他的爱人,对于他的子女,对于他的朋友,都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啊!谁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都会悲痛万分的!
在集体中,个人当然也是重要的;在战争中,没有普通士兵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将军的辉煌和掌权者的江山;在每一项大的工程中,包括北京的“鸟巢”,没有一个个脚踏实地干活儿的工人,就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就没有设计者的辉煌和成就;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是由一个个普通的人创造的,尊重每一个人,给他们必要的报酬和尊重,社会才能进步!
看毕淑敏的文章,想到了这些。
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阴,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有多少次我们认为自己是茫茫人群中最渺小的一笔,认为我们即使逝去,世界依然还是原样。我们可能真的只是广袤大地上平凡的一个人,肯能你消失掉,世界也不会改变。但如果是对于父母呢,我们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一个个体形成了庞大的群体,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我们应该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地说”到“响亮地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地承诺。
其中在文章里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日本食品公司就快要倒闭,这家公司为了*,决定裁员三分之一。有三种人在名单内,一种是清洁工,一种是司机,还有一种是仓库保管,经理找他们谈话,说明了裁员的意图,可这三种人都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很重要”并说出了自己重要的理由,经理从他们的话中得到启发,在企业门口挂了一块大匾,上面写着“我很重要”,结果公司的每个职员看到这四个字后,都认为领导很重视他们,因此工作也很卖命,结果这家公司迅速崛起,成了日本有名的大公司之一。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们难道不应该意识到,“我很重要”这句话对我们的重要性吗?从今日起,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爱现在的我,也爱将来的我,我是伟大的。假如没有了我,在湛蓝的天空就少了一只充满美好遐想的鸟儿,假如没有了我,在金灿灿的沙滩上就少了一颗明亮的珍珠······
泰戈尔写小小流萤时说过,“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无论我们是谁从事着怎样的职业只要我们付出着,那么我想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是重要的。
拓展阅读
1、读毕淑敏散文《淑女书女》有感800字
这是这个学期读的第二本散文集,我手捧着它,看着它厚厚的纸张,我并不由此而感到恐惧,心里也不会想:天啊,这要读多久啊?而是,小心翼翼地用手翻开它,一阵浓浓的墨香味扑鼻而来,我开始了我的“散文之旅”。
不同的是,我阅读的是《毕淑敏散文集》,同上个月相比书的名字有了三字之差――毕淑敏。很敬佩这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当过军医、主治医生、心理医生、当然还有作家。可能正是应为这样,使她的文章中多出了一股成熟自然的韵味。毕淑敏的文字看上去总是淡淡的,但是,她却总会在某一个街角,突然峰回路转,带给读者充实饱满的精神冲击和回味悠长的品读思考。毕淑敏的散文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鲜的选材,但是却能深深的打动读者。其中,《淑女书女》以它这篇文章的独特思考,深深打动了我。
毕淑敏在她在这篇千字散文里,重点指明女人多读好书之妙用,她以简洁的文笔娓娓道来:读书的女人,“更善于倾听”、“更乐于思考”、“更勇于决断”、“更充满自信”、“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较少无望地孤独惘怅”、“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较少刻毒与卑劣”。“好书对于女人,是家乡的一方的绿色水土。离了它,你自然也能活。但与书隔绝的日子,心无家园。半生过下来,女人就变得言语空虚眼神恍惚心地狭窄见识短浅了。”这样正反一对比,我们心里就明亮了,读书的女人和不读书的女人,真的有了天壤之别。
女人的美,不只是外貌天生漂亮,或者不尽善尽美,就去涂脂抹粉,关键还得美化心灵,圆满道德,博学多识,才干不凡。人们不是给温和、善良、美好的女人一“淑女”之美誉吗?淑女,女人群体中的姣姣者,谁不想当啊!美貌者,不一定是淑女;淑女者,不一定貌美。
书香伴淑女。淑女要读书,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而并不只是一种爱好而已。所以,朋友们啊,美女,只是对你外貌的一种称赞,唯有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的淑女,才是真正的淑女、书女!
2、《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范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在这篇文章中,曾经是一个无赖、流氓、祸害的“我的叔叔”于勒,终于给我家寄了一封信,说他在外赚了大钱,准备来看望我们。所以,我们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归来,因为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但是在二姐结婚时的这次旅行,“我们”在船上看见了他,他并没有发什么财,而是一个卖牡蛎的老水手。“父亲和母亲”却像遇到“白无常、黑无常”似的,尽量躲着他,不让他认出“我们”。“我们”回来时坐了另一条船,预防他再见到“我们”。
为什么于勒没有回到“我”家呢?答案可以从船长口里得知:“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的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这样说来,于勒叔叔已经从以前的“流氓”变成现在知道钱来之不易的“卖牡蛎的老水手”了,他最起码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菲利普却看他现在没钱,怕他回来吃菲利普他们家的。这说明了“我的父母亲”是见钱眼开的小公民。“我的母亲”却六亲不认,“母亲”认定于勒这辈子没有出息。
如果我是菲利普,我一定会和弟弟相认,因为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能浪子回头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原谅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穷,不管我的弟弟再流氓,我也会和他相认的。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血总是浓于水的!
3、《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范文
在一个晴朗的午时,我看完了《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故事,看完之后我愤怒不已,里面的主人公在亲情和金钱之间选择,他们居然选择了金钱,而抛弃了自我的家人。
主要资料说的是:一个家境不富裕,紧巴巴地过着小日子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五口人,“我”,父亲、母亲和两个姐姐。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弟弟,即我的叔叔于勒。从前他是全家的祸害,之后成了全家唯一的指望。从前他不务正业把父母留下来的遗产全部花光了,之后*发到美洲去了。“我们”与于勒最终一次见面的地方是在去往泽西岛的船上。父母看见他又落魄了,装作不认识他。“我”明白之后心里不是滋味,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母亲明白了,骂了我一顿,这让“我”感觉到了,家人对与于勒的评价,完全取决于金钱,金钱成了资产阶级衡量人的标准。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很势利眼,一开始于勒很穷的时候,就骂他无赖,流氓,在于勒有钱了之后又变成好心的人,当在船上看见了又变成穷光蛋的于勒,又骂他是乞丐,并且还躲得远远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讲了“我”穿的破烂不堪,在裁缝店里先遭冷遇,到之后“我”拿出钞票又备受关照的事情。说明店员以貌取人、藐视穷人、见钱眼开的本性,这与菲利普夫妇是一样的。
如果在金钱和亲情面前,你会选择哪一个?要是让我来回答,我想都不要想,就会说是亲情。因为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就算你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换不来的。有些势利眼就是当你有钱的时候,他们就会像哈巴狗一样巴结你,当你没钱的时候,你连他们的影子都找不到。
引用贝多芬的话来说“要用道德教育儿女,能给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钱。”,这句话能够充分体现出金钱除了能给我们物质上的需求,其他都不能给,所以不要把金钱看的太重。
4、《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范文
有一段时间我以往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圈。”自从读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的思想翻了个个儿。这篇小说象一面照长镜,清楚地照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狰狞面目,使我认识了这个社会的罪恶本质。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经过菲利普一家由原先厌恶、怨恨于勒,到之后听说于勒发财又喜欢、索敬于勒,直至在于勒穷困潦倒时又遗弃他的故事,一层进一层地无情揭寡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五恶面目。
在小中,作家以辛辣的笔触讽了菲利普夫妇吝音,嫌贫爱富。当于勒花了自我应得的遗产并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部分时,他们将其视之为“混蛋”、“无赖”;当于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赚了点钱时,他们立即对于勒寄以厚望,甚至每个星期都到海滩上等候于勒回来,为的是从他那里得到什么甜头;但当发现于勒不仅仅没有成为富翁。反而沦落为卖牡的小贩时,菲利普夫妇的市侩面目便幕霉无遗了,连善良的约瑟夫出于同情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也要遭到克拉丽丝的斥骂:“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最终,他们悄悄地离开于勒而去。
这面镜子照得多么清晰透激啊!它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卑都的灵魂,更照出了资本主义的“庐山真面目”。时过一个世纪,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情景究竟如何呢?我听说这样一件事:在美国,有个小孩拾了一万美元之巨款,把它交还给了失主。但他不仅仅没有受到社会的赞扬,反而在一次评选“若干最……”的活动中,被评为“最俊的人”。理由是拾的钱应当归自我,不应当交还失主。这简直太荒唐了!然而这是事实!这充分说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资本主义社会天经地义的准则。“老”的资本义义也好,“新”的资本主义也罢,无一例外。
《我的叔叔于勒》确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使我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从另一方面激发我更加热爱祖国。我要向人们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