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
导读:《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诗经》资料,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文学网。
A.先秦
B.秦代
C.汉代
D.南北朝
试题分析:《诗》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描述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首诗歌。汉代董仲舒曾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可以得出儒家的“六经”的内容已经明确,故C为正确答案。
《诗经》在先秦时本称“诗”或“诗三百”,称为“诗经”,成为经典开始于西汉初年.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鲁诗,由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由燕人韩婴所传;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传授今文《诗经》的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传授古文《诗经》的是毛诗.今文三家诗后来都已失传,只有毛诗一家流传至今.
经典欣赏:
篇一: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
①维:发语词,没有实义。鹊:喜鹊。 ② 鸠:布谷鸟。传说布谷鸟不筑巢。 ③ 两:同“辆”。百两:很多车辆。御(yu):迎接。 ④方:占有,占据。 ⑤ 将:护送。 ⑥盈:满,充满。 ⑦ 成:完成了结婚的仪式。
译文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迎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有她。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护送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满它。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迎娶她。
赏析
这首诗写女子出嫁,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面: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大红大绿。论规格,显然上了档次。论身份地位,显然不是百姓家中人。
过去的礼仪档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以财物的多少,来表明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在这个意义上,财物、规格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财物本身的价值如同说明书,用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相沿成习的仪式保存到现在,形式虽在,内容却起了变化:礼仪档次的高低,成了拥有金钱多少的说明书。经常可见的情形是,金钱不多,场面不小,形式和内容背离。这大概也是“人心不古”的饿表现之一吧。如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时配上可以乱真的“包装”。“包装”的走红,已到了经常使人疑心的地步:越是堂而皇之的包装,越让人担心到底有几分真实货色。即使是货真价实的饿东西,为了出手,也不得不包装。于是,在包装之下,真假好坏全都*了。
好在如今相亲结婚已不像过去那样要到洞房之中才能见到新娘的真面目,否则,运用现代化的包装术,上当受骗的不幸者不知会成什么倍数地增加。
篇二: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声也。
雷:喻车声
遑:闲暇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题解:妇人盼望远役丈夫早早归来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赏析
《毛诗序》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 ‘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还是朱熹概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 “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诗经后笺》)“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岐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拓展阅读
1、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写的诗通常揭示的是社会的动荡、*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比较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诗从精神境界上来看 : 爱国忧民; 从写作格式上来看 : 工整简洁 ;从内容反映上来看 : 通俗易懂。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律切精深。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流离陇蜀。”’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至千言不少哀,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诗史”就用得太泛了不是史诗。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否则。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真正见诸文字的。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青莲号诗仙。”至于“诗圣”的称号,我翁号诗圣”,推见至隐?
杜甫的以“诗史”*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杜甫逢禄山之难,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世号‘诗史’,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故当时号为诗史,毕陈于诗。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殆无遗事,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而是诗史。
2、《西游记》为什么说取经团队都是有赝品的?
唐僧出现得过于巧妙,当时悟空追着狮猁怪打了半天,结果这个妖怪不讲武德,打不过就跑,跑不过就变成正在散步的唐僧的模样,更绝的是,狮猁怪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反而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悟空一时半会居然分不出真假美猴王。
孙悟空就不必说了,一个真假美猴王闹得三界皆知,悟空为了找到一个能分辨出他们二人的帮手,天上地下都跑了一圈,最后还是如来解了围。猪八戒这个纯属误会,怪只怪他和牛魔王见过面,老牛的七十二变都是看菜下碟,只有他们见过实物才能变一个一模一样的人或物出现,很不凑巧,老牛偏生见过八戒,又用他的模样骗走了猴哥手中的芭蕉扇。
四人中最有意思的应该是沙僧,真假美猴王时,沙僧在花果山中看到和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六耳猕猴洋洋得意地说,要带着这个假沙僧去往西天取经,沙僧一气之下提起降妖宝杖打*这位假沙僧。
这么看来,除了悟空之外,唐僧、八戒和沙僧都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行的人,唯有孙悟空真正为自己着想,进行了一场真假美猴王的戏码,向如来索求了斗战胜佛一职,这个法子看起来很好用,八戒和沙僧完全也可以为自己搏一个未来,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有些法子真的只能使用一次,如果孙悟空采用威胁的策略成功,后面的人再学习,那么相当于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所有人都会认为如来是可以随意被拿捏的柿子,如此,如来还如何能统领灵山,八戒和沙僧不敢拿自己的未来去赌如来的一个心情,万一连他们目前的东西都保不住,这不是完蛋了吗?
第二,八戒和沙僧有心理阴影了,他们两个刚被玉帝从位子上撸下来,实在不敢在短时间内再算计另外一个领导,灵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可不能惹火了未来领导。
基于此,沙僧和八戒不会闹出真假沙僧和八戒去刺激如来,还是保护住手里的职位更为妥当。
3、不被在乎的诗句聚集100句
1、人生一世,总与得失相伴,总会有得有失。此乃人生法则,既不青睐富贵,也不鄙弃寒门,平等博爱众生。
2、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精英,每个成功者在搏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此之谓:天上不会掉馅饼。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除非你不想“得”,否则就别怕“失”。如果你种的是“豆”,就别指望得“瓜”。倘若你根本没有付出,就更别奢望有啥回报。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所得,得之偶然,失之必然,早晚得而复失。
3、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破费的是钱财,换来的却是平安;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却是人心。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苍天不负有心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你肯付出,终会有所回报。该你失的得不到,该你得的失不了。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即使是煮熟的鸭子又飞走,总有一天飞回来,失后仍可复得。
4、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你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你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你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此之谓: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5、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你越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往往社会越是给你丰厚回报;你越是得失坦然,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往往生活越是让你得失相当;谁要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十之八九“万般自作由自受,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要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早晚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无奈走上断头台”。此之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理不容人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6、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司马迁老先生早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得失所累。须知: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并非谁都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