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全诗赏析
柳映疏帘花映林。春光一半几销魂。新诗未了枕先温②。
燕子说将千万恨,海棠开到二三分。小窗银烛又黄昏。
【注释】①浣溪沙:这是一首春情词。景为春浓之景,情亦应为闺中少女之情。
②枕先温:人先睡。
【参考译文】
柳色透进门帘,红花点缀着树林,春天才过了一半就已经让人销魂。新诗还没作好,她却早已入了梦乡。
庭院中燕子呢喃不已,似在倾诉千愁万恨,海棠花儿才将姿色展露二三分。春昼易逝,小窗上银烛闪亮,又是一个黄昏。
此词写闺中人被春景牵引出来的春情。作者既善于写景,更善于借景抒情。一般的春词多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篇却打破常格,通篇亦景亦情,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来写。从“春光一半”、“海棠开到二三分”等用语来看,词中所写之景为仲春之景,这是春光渐盛而尚未臻于全盛时的景色,最能撩人情思,动人春意,启人诗兴。作者全面调动了人的几种基本感觉:视觉(柳映帘、花映林、海棠开到二三分、小窗银烛又黄昏)、触觉(新诗未了枕先温)、听觉(燕子说将千万恨)和心理感觉(春光一半几销魂)等等来写景抒情,从而既准确又生动地传达出闺中人在仲春时节的敏锐感受和复杂心情。
拓展阅读
1、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原文及赏析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这是首笔触细致而风格明秀的春日之作。
词篇幅一开,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以下五字渲染之。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不反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而已。鱼天一辞,妙不可言。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空明莹澈。“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过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2、关于描写《湖北省·樊妃冢》古诗词赏析大全
樊妃冢,又称谏猎墓,当地人称九里坟。在湖北江陵县西北,位于纪南城与郢都故城之间。樊妃是春秋时楚庄王的夫人,常劝庄王选贤用能,勤*国。据史载,庄王好田猎,不问国事,樊妃极力劝谏,但庄王不听,她就不食兽肉,以打动庄王之心。庄王见之果然受劝,从此停止田猎,勤于政事。故此冢又称“谏猎墓”。此冢封土高14米,直径100米,平地隆起,犹如小山。
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
不怀沈尹禄,谁进叔敖贤。
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
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
[诗名] 登九里台题樊姬墓(全诗20句)
[作者] 张说,字道济,初唐洛阳人,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为人贤良方正,为权臣姚元崇不容,被贬为荆州长史。此诗即作者至荆州登九里台 (即樊妃墓所在地),联系自己遭遇而作。
[注释] ●不怀二句: 指樊姬曾讽谏楚庄王,说他的所谓贤相沈令尹“尸位蔽贤路”。沈令尹自愧而让贤,并主动推荐孙叔敖为相,叔敖精明能干,楚国大治,并称霸中原,楚国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漠漠:形容树木布列成林的样子。●渚宫:春秋时楚成王在荆州修筑的宫殿名。●苍苍:深青色。●云梦田:当时云梦泽的土地,此处泛指楚地。●形胜:指地形优越。●令名:好名声。鲍照诗 “君子树令名”。
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
天寒多猎骑,走上樊姬墓。
[诗名] 纪南歌
[作者]刘禹锡
[注释] ●荆门路:通往荆门之路。●猎骑:逐猎之人的坐骑,借指打猎人。●走上樊姬墓:是说逐猎者也不觉要怀念一下贤妃樊姬,走上她的坟墓去凭吊一番。这也反映了当时作者遭贬后,途经荆州触景生情的心情。
郢城西北台边路,松青柏翠千行树。
片碣长镌故相诗,一杯争酬贤妃墓。
[诗名] 樊姬墓(全诗22句)
[作者] 冯誉骥,字展云,高要 (今广东高要县) 人,清道光进士,官至陕西巡抚。
[注释] ●郢城:即楚郢都故城。●故相诗:指唐代贤相张说所题的《登九里台题樊姬墓》诗。
3、关于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古诗词赏析大全
灵渠,又名兴安渠或湘桂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23年至214年兴修。这条运河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长江之舟可通过湘江,进入广西、广东。灵渠初名秦凿渠,后因灵河水系的水注入渠内,唐以后改今名。它蜿蜒于沃野之间,全长34公里,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灵渠有铧咀、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 (相当于船闸)、秦堤等主要工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船措施。其设计科学,结构灵巧,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灵渠对开发岭南,繁荣经济,巩固边地,促进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和民族的融合,起过重要作用。渠中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佳丽。
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
宛转中间穿水去,孤舟长绕碧莲花。
[诗名] 舟经秦渠即景作
[作者] 俞安期,明代诗人。
[注释] ●秦渠:即灵渠,因渠开凿于秦代,故名。●三巴:东汉末刘璋将巴郡分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此句言学三巴,显然作者想到川蜀也有秦蜀郡太守李冰所督修的水利工程,而且比灵渠还要早,还要大。●碧莲花: 指灵渠两岸的山峰像碧莲一样。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诗名] 兴安渠
[作者] 解缙
[注释] ●纪:十二年为一纪。●锦帆:指华丽的帆船。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后两句意思是:如果秦始皇不是早早病死,秦二世很快被推翻,他们所乘的帝王帆船真是要通过灵渠从广东直到南海之滨的。
一道原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
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诗名] 分水岭
[作者]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明弘治年会试第一,历任翰林院编修,两京国子祭酒。
[注释] ●分水岭:指兴安县越城岭。岭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今名分水岭。●分流去:湘江水至铧咀之后分流,右面流入湘江,左面流入漓江。●有会时:湘江北去,入洞庭,到长江,出东海;漓江水南流,汇西江,入珠江,出南海,诗人说今日在此分流,来日都流入大海就又相会了。
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
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
[诗名] 铧咀观澜
[作者] 彭榕,字御宣,广西兴安人。清光绪年间举人。
[注释] ●铧咀:位于灵渠大小天平前端,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名。它起着劈水分流的作用,将上游“海洋江”劈为两股,一入湘江,一入漓江。矶:水中露出的石堆。这里指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舞爪句:形容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截流分水,激起怒涛,像巨龙分水,掀鳞舞爪,其势如飞。
4、五两竿头风欲平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带拼音版,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一起学习一下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带拼音版,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翻译,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古诗赏析。
huàn xī shā ·wǔ liǎng gān tóu fēng yù píng
wǔ liǎng gān tóu fēng yù píng ,zhǎng fēng jǔ zhào jiào chuán qīng 。róu lǔ bú shī tíng què zhào ,shì chuán háng 。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mǎn yǎn fēng bō duō shǎn shuò ,kàn shān qià sì zǒu lái yíng 。zǎi xì kàn shān shān bú dòng ,shì chuán háng 。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5、乡愁的诗句全文赏析
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