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0 10:45:34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拓展阅读

1、苏轼诗集《雨中竺灵感观音院》原文、

《雨中竺灵感观音院》原文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注〕

①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竺,五代时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

②浪浪(láng郎):形容雨声之响。

蚕欲老,是说蚕到了快要吐丝的时候,需要勤饲桑叶,以保证蚕的健康发育。麦半黄,是说麦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需要时锄土,以利麦的吸收营养,来促进它的结实。

以上两项农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才能做好的。当时的气怎么样呢?却是接连下雨,以至山前山后全被雨水笼盖着(这是诗题字面的实际描写)。在这种情况下,农夫不能把耒锄土,农家妇女也不能携筐去采桑叶饲蚕了。“废筐”,即是不能携筐之意,《诗经·豳风·七月》有“女执懿筐,爰求柔桑”之句,这里是反用。而且带有雨水的桑叶,蚕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采用。

在这“农夫辍耒女废筐”严重妨碍农事的时刻,照习惯观念说,观音菩萨(即白衣仙人)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但却高高坐在堂上,漠不关心!这当然是就眼前的神像来说的,表面上是责备神像土偶的无知,实际上则是指“为民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讽刺之意,溢于言外。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是反对新法的,讽刺之意,也可能与此有关。但苏轼是比较能从措施的实效来看待问题的,对新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如“免役”法,他就曾认为于民有利;同时,依附新法的人良莠不齐,在执行新法的过程中,就往往出现不少的偏差。因此,这首诗的讽刺性不管是不是与反对新法有关,但从诗中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的。

这首诗语言通俗,韵调和谐,很有民歌风味。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讽刺意味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纪昀评此诗说:“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正确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宋朝在文字上的控制,比唐朝要严。因此,像杜甫、白居易等敢于针对时事而发的诗歌,在宋人中很难找到。苏轼虽然是个敢于说话的人,但也不能不有所顾虑,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含蓄,言而不尽。此诗即是这样。尽管如此,苏轼后来仍因诗获罪下狱(即“乌台诗案”),几乎送了性命。因此,今读这类诗,要了解他在严重束缚之下,还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对时政的意见,而不能完全用杜甫、白居易等唐人的前例去苛求于他。

字数:994

作者:张志岳

2、《刘禹锡·酬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闻笛赋,到乡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闻笛赋,到乡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注〕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京,至宝历二年(826)回京的这段时间。中间刘禹锡多次迁徙,初贬朗州司马,后任夔州刺史等职。夔州在今四川,秦汉时属巴郡。朗州即今湖南常德,战国时属楚地。“巴山楚水”,概指这些贬谪之地。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3、范安成 原文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尔同衰暮,非复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南朝齐梁文坛领袖沈约,被时人誉为“诗多而能者”。《范安成》这首送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是沈隐侯诗作中的抒情佳作。

沈约不仅是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宋、齐、梁三朝元老。他少年丧父,孤愤贫寒,笃志好学,博闻强识。范安成即沈约的少年朋友范岫,比沈约大一岁,因曾任安成内史而得此号。这两位儿时的好友,晚年久重逢,旋又再度分手,往事如烟,前期似,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一种无比深沉凝重的友情交谊和离愁绪,结晶为这首小诗。它好比一颗久经精制的橄榄,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人生的历程,既漫长,又短促。出生者憧憬未来,充满希望;入死者回首过去,不无怅惘。少年时代,朋友们分手时总以为后会有期,再见不难,常把小重逢看得轻而易举。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各奔东西,操心劳力,彼此都已进入衰迈的暮年,偶而邂逅,才顿然悟出故人相聚谈何容易,何况时间不饶人,再也经受不起离了。诗人把这种曾经沧桑的人生体验,高度浓缩在本诗的前四句中,颇能发人深省。原诗自然是送给范安成的,但后人读罢,也能得到同样的启示:要珍惜人生,珍重友情,切莫看轻离。

本诗前半首近乎以议论入诗,没有具体描绘什么形象,后半首却反其道而行之:五六句突出写一个“酒”字, 七八句突出写一个“”字。持酒饯行,是实写送时眼前的情景;托访友,是虚写离后想象的幻影。酒,是人类文化的骄子和伴侣。人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生离死,都离不开酒。小看了这一樽酒,它象征着友情,寄托着祝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岑参诗)“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诗)这类祝酒送的诗句比比皆是,各尽其妙。沈、范所面临的是暮年的饯,谁晓得明还能不能再举杯共饮了,这就更加弥足珍贵。

寄相思于境,也是人之常情,诗之常法。杜甫的《李白》,是记诗的杰作。本诗结尾两句却借用了《韩非子》里写的张敏常在中寻访好友,皆因中途迷路而返的故事,提出反问:在中不认识道路,寻不到友人,以什么来抚慰我的相思之情呢?邢邵常说: “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见《颜氏家训》卷四《文章》篇)本诗此处用事,恰似出自诗人胸臆,了无缝补痕迹,使人浑然不觉,真可谓入神之作。

4、《蕉鹿》原文与

古典剧曲鉴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车任远《蕉鹿》原文与

【水底鱼儿】 (丑上) 觉相寻,纷纷役此心。何如无,得失总无凭。

【苦歧婆】 (丑)终朝寻趁,狐疑自哂,咋宵谛审,魂堪讯,怆惶欲攫市中金,且辨楼成蜃。

(丑见鹿,背云) 这人是本分的,且待我诈他一诈。(回云) 我有两个鹿,怎么只是一个了? (生) 为何有两个? (丑) 我中打一个,是昨日寻不着的; 昨日真打这一个,是夜来见的,岂不是两个么?(生) 你这个人真是做。打时节是真,忘记了是,总是这个鹿,怎的赖我两个?(丑)倒说我是做。若不是中打一个,我昨日不该做,若不是真打一个,你昨日不该拿回。定要还我两个才罢。(生怒介) 你昨日问我世界,已认得我了,假托做来欺赖我,这鹿是我自打的,你自去寻那中打的。

【水底鱼儿】 (生应上)得鹿何心,归来恐未真。缘知里,觉后费追寻。

【大迓鼓】 (生)无端起祸因,把熊为衅,封豕相侵。自古道:昼之所为,夜之所。你昨日已自要赖我了。你凭将刍狗虚来窘,岂料冰狐实可嗔。我自渔人,你自樵人,有甚干涉。我自临渊,汝还负薪。

【前腔】(丑)须当辨假真,把狙公且禁,狼子还驯。自古道: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你也只是个钓鱼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鱼乐,狸德从知有兽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渔翁去拿得鹿,少不得官府也是明白的。你自探渊,咱须采薪。

《蕉鹿》 本事出于 《列子·周穆王》。剧写樵夫乌有辰连绵雨后上山砍柴,偶得一鹿,藏之干水池中,并覆之蕉叶以防人见。后来他忘其所在,疑为境,归途中曾向渔人魏无虞打听并诉说中所见之事。魏无虞舍舟登岸,发现死鹿,载回家中,并向妻子诉说了樵夫做打鹿、自己捡到真鹿的事情。乌有辰失鹿回家,夜来又见藏鹿之处,并见到渔人魏无虞将鹿拿去。次日乌有辰寻路讨鹿,来到东村魏无虞家。为人本分的魏无虞见乌有辰言之凿凿,答应还鹿。不想乌有辰却陡起贪诈之心,讹诈索要两头鹿。两人争执不休,闹到衙门。经士师、国相评判,认为 “世事原如,人生太认真”,最终将鹿中分二人。这个真幻错杂、扑朔迷离的故事,主要通过真似幻真的情节,通过幻感悟的结局,寓意人间世事的颠倒虚实,以点醒世间贪恋财货、尚气角力者。

樵夫乌有辰 (丑扮) 得鹿如,寻鹿如醒,这得失蹊跷搅扰得他心绪不宁。为了这偶然得来之物,他思前想后、狐疑自忖: 难道得财心切,偏巧生幻? 难道横财招惹,原是空虚?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得鹿似非真、失鹿似真非。正当他四处寻觅,来到东村口时,却发现所见屋宇正如中布置,甚是诧异。征询魏无虞 (生扮),方知昨日非,的的确确掳得一头鹿。索要回来也就了了,可乌有辰却贪欲障眼,耍起无赖,惹得魏无虞怒从心起,心有不甘。于是魏无虞毫不客气地责备起樵夫乌有辰对自己的栽赃来。飞熊入,典出 《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说周文王卜遇吕尚事,本来指的是帝王将得贤臣辅佐的征兆。这里用来形容乌有辰的“得鹿忘义”、反将鹿作为挑衅的理由。封豕,本义是大猪,喻指贪婪横暴的家伙,这里借以形容强横贪婪的乌有辰对自己的侵害。刍狗,一向被视为轻贱无用之物,借以指那只死鹿。渔翁魏无虞以刍狗虚妄指责樵夫乌有辰搬弄抵赖,实在不知尴尬羞耻,又表白自己如冰壶自洁,哪能遭此平白枉诬,今后我钓我的鱼,你砍你的柴,再无干系。而乌有辰见他连先前那头鹿也不还了,自己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气急败坏,指鼻子骂脸对魏无虞进行攻讦,还摆出一副决不善罢甘休的样子,要让官府辨明真假。狙公,本意是指那个朝三暮四的养猴人,这里比喻魏无虞赖鹿不还的反复无常。他还讽刺魏无虞,既然拿起了羊皮袄,就不要再假托清高,侈谈什么观鱼之乐?狐狸从来贪婪狡诈、冰狐哪能自守清白。你打你的鱼,我砍我的柴,打渔的怎可能猎到鹿,这样的事,官府也会搞明白的。因失鹿的不忿,乌有辰甚至忘了自己因贪念财欲而起的骗诈行径,一定要到士师那里讨个说法,教训一下这个他认为夺鹿赖鹿、贪馋刁蛮的人。

做为一部寓言剧,通过渔樵之间的互相攻讦,把原来没有多少意趣的争鹿事件敷衍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两个人物,渔翁魏无虞和樵夫乌有辰真假依倚、善恶交织的心理,也刻画得切实逼真、出神入化。这一场红尘纠纷,让局中人暴露了本性、揭示了人在贪欲妄念支配下扭曲的灵魂; 这一场真幻风波,让局外人终于悟出了真谛,启发世俗之人于热闹处淡漠世心、莫争蜗角之利,真正收到了以事娱人、以理悟人、以趣化人的效果。吕成 《曲品》 说 “蕉鹿,甚有奇幻意,可喜。”明林宗氏眉批也说: “人能于,而不能于晓觉,是故终身于大而不知觉也。于者,其唯至人乎?请以问之泠然御风者” (《盛明杂剧》),都道出了此剧借幻求真而感悟人生的道理。

点击查看更多《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7074.html

热门阅读

  1. 2015羊年公司拜年贺词
  2. 幸福小悟的经典语句
  3. 《蝶翅》读后感
  4. 春天的故事
  5. 贝露拉特露孟特公主的故事
  6. 幼儿园中班《美味的早餐》健康教案
  7. 潮流的个性签名
  8. 2015年内心悲伤的句子
  9. 浅谈从教育公平视角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论文
  10. 中学打磨高效课堂活动总结范文
  11. 写毕业的句子
  12. 大班新生家长会班主任的发言稿
  13. 假期生活计划
  14. 人生感言的经典好句
  15. 名人创业经典语录
  16. 《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方案
  17. 《夏洛的网》的读后感范文450字
  18. 201年鸡年春节贺岁祝福语精选
  19.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的范文
  20.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快乐的回忆》教案
  21. 上半年市爱卫会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22. 再别康桥 教案
  23. 古诗写鸟的诗句
  24. 一年级课文画的教案设计
  25. 工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6. 201复活节暖心的祝福语
  27. 玩具设计自荐信范文
  28. 搞笑幽默句子
  29. 201年企业元宵节祝福语短信大全
  30. 徒劳无功成语造句
  31. 儿童节集体活动450字作文
  32. 回家过年路上心情句子
  33. 201给学生的真诚的毕业祝福语
  34. 庆元旦迎新年演讲稿
  35. 王维《出塞作》
  36. 海啸爱心作文 600字00字
  37. 201年谷雨时节祝福语
  38. 农副产品购销结合的合同
  39. 十一国庆节四年级作文400字
  40. 把生命用足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