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拓展阅读
1、苏轼诗集《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原文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注〕
①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时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
②浪浪(láng郎):形容雨声之响。
蚕欲老,是说蚕到了快要吐丝的时候,需要勤饲桑叶,以保证蚕的健康发育。麦半黄,是说麦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需要及时锄土,以利麦的吸收营养,来促进它的结实。
以上两项农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天才能做好的。当时的天气怎么样呢?却是接连下雨,以至山前山后全被雨水笼盖着(这是诗题字面的实际描写)。在这种情况下,农夫不能把耒锄土,农家妇女也不能携筐去采桑叶饲蚕了。“废筐”,即是不能携筐之意,《诗经·豳风·七月》有“女执懿筐,爰求柔桑”之句,这里是反用。而且带有雨水的桑叶,蚕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采用。
在这“农夫辍耒女废筐”严重妨碍农事的时刻,照习惯观念说,观音菩萨(即白衣仙人)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但却高高坐在堂上,漠不关心!这当然是就眼前的神像来说的,表面上是责备神像土偶的无知,实际上则是指“为民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讽刺之意,溢于言外。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是反对新法的,讽刺之意,也可能与此有关。但苏轼是比较能从措施的实效来看待问题的,对新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如“免役”法,他就曾认为于民有利;同时,依附新法的人良莠不齐,在执行新法的过程中,就往往出现不少的偏差。因此,这首诗的讽刺性不管是不是与反对新法有关,但从诗中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的。
这首诗语言通俗,韵调和谐,很有民歌风味。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讽刺意味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纪昀评此诗说:“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正确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宋朝在文字上的控制,比唐朝要严。因此,像杜甫、白居易等敢于针对时事而发的诗歌,在宋人中很难找到。苏轼虽然是个敢于说话的人,但也不能不有所顾虑,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含蓄,言而不尽。此诗即是这样。尽管如此,苏轼后来仍因诗获罪下狱(即“乌台诗案”),几乎送了性命。因此,今天读这类诗,要了解他在严重束缚之下,还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对时政的意见,而不能完全用杜甫、白居易等唐人的前例去苛求于他。
字数:994
作者:张志岳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注〕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京,至宝历二年(826)回京的这段时间。中间刘禹锡多次迁徙,初贬朗州司马,后任夔州刺史等职。夔州在今四川,秦汉时属巴郡。朗州即今湖南常德,战国时属楚地。“巴山楚水”,概指这些贬谪之地。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烂柯人:指王质。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3、别范安成 原文 翻译 赏析 鉴赏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南朝齐梁文坛领袖沈约,被时人誉为“诗多而能者”。《别范安成》这首送别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是沈隐侯诗作中的抒情佳作。
沈约不仅是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宋、齐、梁三朝元老。他少年丧父,孤愤贫寒,笃志好学,博闻强识。范安成即沈约的少年朋友范岫,比沈约大一岁,因曾任安成内史而得此别号。这两位儿时的好友,晚年久别重逢,旋又再度分手,往事如烟,前期似梦,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一种无比深沉凝重的友情交谊和离愁别绪,结晶为这首小诗。它好比一颗久经精制的橄榄,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人生的历程,既漫长,又短促。出生者憧憬未来,充满希望;入死者回首过去,不无怅惘。少年时代,朋友们分手时总以为后会有期,再见不难,常把小别重逢看得轻而易举。大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各奔东西,操心劳力,彼此都已进入衰迈的暮年,偶而邂逅,才顿然悟出故人相聚谈何容易,何况时间不饶人,再也经受不起离别了。诗人把这种曾经沧桑的人生体验,高度浓缩在本诗的前四句中,颇能发人深省。原诗自然是送给范安成的,但后人读罢,也能得到同样的启示:要珍惜人生,珍重友情,切莫看轻别离。
本诗前半首近乎以议论入诗,没有具体描绘什么形象,后半首却反其道而行之:五六句突出写一个“酒”字, 七八句突出写一个“梦”字。持酒饯行,是实写送别时眼前的情景;托梦访友,是虚写离别后想象的幻影。酒,是人类文化的骄子和伴侣。人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生离死别,都离不开酒。别小看了这一樽酒,它象征着友情,寄托着祝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岑参诗)“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诗)这类祝酒送别的诗句比比皆是,各尽其妙。沈、范所面临的是暮年的饯别,谁晓得明天还能不能再举杯共饮了,这就更加弥足珍贵。
寄相思于梦境,也是人之常情,诗之常法。杜甫的《梦李白》,是记梦诗的杰作。本诗结尾两句却借用了《韩非子》里写的张敏常在梦中寻访好友,皆因中途迷路而返的故事,提出反问:在梦中不认识道路,寻不到友人,以什么来抚慰我的相思之情呢?邢邵常说: “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见《颜氏家训》卷四《文章》篇)本诗此处用事,恰似出自诗人胸臆,了无缝补痕迹,使人浑然不觉,真可谓入神之作。
4、《蕉鹿梦》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车任远《蕉鹿梦》原文与翻译、赏析
【水底鱼儿】 (丑上) 梦觉相寻,纷纷役此心。何如无梦,得失总无凭。
【苦歧婆】 (丑)终朝寻趁,狐疑自哂,咋宵谛审,梦魂堪讯,怆惶欲攫市中金,且辨楼成蜃。
(丑见鹿,背云) 这人是本分的,且待我诈他一诈。(回云) 我有两个鹿,怎么只是一个了? (生) 为何有两个? (丑) 我梦中打一个,是昨日寻不着的; 昨日真打这一个,是夜来梦见的,岂不是两个么?(生) 你这个人真是做梦。打时节是真,忘记了是梦,总是这个鹿,怎的赖我两个?(丑)倒说我是做梦。若不是梦中打一个,我昨日不该做梦,若不是真打一个,你昨日不该拿回。定要还我两个才罢。(生怒介) 你昨日问我世界,已认得我了,假托做梦来欺赖我,这鹿是我自打的,你自去寻那梦中打的。
【水底鱼儿】 (生应上)得鹿何心,归来恐未真。缘知梦里,觉后费追寻。
【大迓鼓】 (生)无端起祸因,把梦熊为衅,封豕相侵。自古道:昼之所为,夜之所梦。你昨日已自要赖我了。你凭将刍狗虚来窘,岂料冰狐实可嗔。我自渔人,你自樵人,有甚干涉。我自临渊,汝还负薪。
【前腔】(丑)须当辨假真,把狙公且禁,狼子还驯。自古道:赤脚的赶鹿,着靴的吃肉,你也只是个钓鱼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鱼乐,狸德从知有兽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渔翁去拿得鹿,少不得官府也是明白的。你自探渊,咱须采薪。
《蕉鹿梦》 本事出于 《列子·周穆王》。剧写樵夫乌有辰连绵雨后上山砍柴,偶得一鹿,藏之干水池中,并覆之蕉叶以防人见。后来他忘其所在,疑为梦境,归途中曾向渔人魏无虞打听并诉说梦中所见之事。魏无虞舍舟登岸,发现死鹿,载回家中,并向妻子诉说了樵夫做梦打鹿、自己捡到真鹿的事情。乌有辰失鹿回家,夜来又梦见藏鹿之处,并见到渔人魏无虞将鹿拿去。次日乌有辰寻路讨鹿,来到东村魏无虞家。为人本分的魏无虞见乌有辰言之凿凿,答应还鹿。不想乌有辰却陡起贪诈之心,讹诈索要两头鹿。两人争执不休,闹到衙门。经士师、国相评判,认为 “世事原如梦,人生太认真”,最终将鹿中分二人。这个真幻错杂、扑朔迷离的故事,主要通过真似梦、梦幻真的情节,通过梦幻感悟的结局,寓意人间世事的颠倒虚实,以点醒世间贪恋财货、尚气角力者。
樵夫乌有辰 (丑扮) 得鹿如梦,寻鹿如醒,这得失蹊跷搅扰得他心绪不宁。为了这偶然得来之物,他思前想后、狐疑自忖: 难道得财心切,偏巧生幻? 难道横财招惹,原是空虚?他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得鹿似梦非真、失鹿似真非梦。正当他四处寻觅,来到东村口时,却发现所见屋宇正如梦中布置,甚是诧异。征询魏无虞 (生扮),方知昨日非梦,的的确确掳得一头鹿。索要回来也就了了,可乌有辰却贪欲障眼,耍起无赖,惹得魏无虞怒从心起,心有不甘。于是魏无虞毫不客气地责备起樵夫乌有辰对自己的栽赃来。飞熊入梦,典出 《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说周文王卜遇吕尚事,本来指的是帝王将得贤臣辅佐的征兆。这里用来形容乌有辰的“得鹿忘义”、反将梦鹿作为挑衅的理由。封豕,本义是大猪,喻指贪婪横暴的家伙,这里借以形容强横贪婪的乌有辰对自己的侵害。刍狗,一向被视为轻贱无用之物,借以指那只死鹿。渔翁魏无虞以刍狗虚妄指责樵夫乌有辰搬弄抵赖,实在不知尴尬羞耻,又表白自己如冰壶自洁,哪能遭此平白枉诬,今后我钓我的鱼,你砍你的柴,再无干系。而乌有辰见他连先前那头鹿也不还了,自己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气急败坏,指鼻子骂脸对魏无虞进行攻讦,还摆出一副决不善罢甘休的样子,要让官府辨明真假。狙公,本意是指那个朝三暮四的养猴人,这里比喻魏无虞赖鹿不还的反复无常。他还讽刺魏无虞,既然拿起了羊皮袄,就不要再假托清高,侈谈什么观鱼之乐?狐狸从来贪婪狡诈、冰狐哪能自守清白。你打你的鱼,我砍我的柴,打渔的怎可能猎到鹿,这样的事,官府也会搞明白的。因失鹿的不忿,乌有辰甚至忘了自己因贪念财欲而起的骗诈行径,一定要到士师那里讨个说法,教训一下这个他认为夺鹿赖鹿、贪馋刁蛮的人。
做为一部寓言剧,通过渔樵之间的互相攻讦,把原来没有多少意趣的争鹿事件敷衍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两个人物,渔翁魏无虞和樵夫乌有辰真假依倚、善恶交织的心理,也刻画得切实逼真、出神入化。这一场红尘纠纷,让局中人暴露了本性、揭示了人在贪欲妄念支配下扭曲的灵魂; 这一场真幻风波,让局外人终于悟出了真谛,启发世俗之人于热闹处淡漠世心、莫争蜗角之利,真正收到了以事娱人、以理悟人、以趣化人的效果。吕天成 《曲品》 说 “蕉鹿梦,甚有奇幻意,可喜。”明林宗氏眉批也说: “人能于梦晓梦,而不能于梦晓觉,是故终身游于大梦而不知觉也。于梦晓梦者,其唯至人乎?请以问之泠然御风者” (《盛明杂剧》),都道出了此剧借幻求真而感悟人生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7074.html